張銀蓮
(福建省永泰縣樟城小學,福建 永泰 350700)
摘 要: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更重要的是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才能凸顯學生課堂的主體性,才是有質量有效率有生命力的課堂。文章從激發需要、順應需要、關注需要、滿足需要四方面,研究語文教學中如何依據學生需要完成教學活動。
關鍵詞:學生需要;語文教學;教學活動;參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88-01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充分思考后,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等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展開辯論。“依需定教 ,順需而導”的課題實驗,要求“教”必須依照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定,“導”必須順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做,以“教”和“導”為兩個基本點。一切為了學生學習的需要,為了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
一、激發需要
傳統教學模式使部分學生形成了心理定式:老師說什么我做什么,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而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才能凸顯學生課堂的主體性,才是有質量、有效率、有生命力的課堂。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種種需要,教師必須搭建平臺。如在四年級上冊《頤和園》的教學中,課前教師給每位學生的一張預習卡上有一道“自問”的題目。要求學生緊扣課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有名”,第四自然段第四句中的“滑”,聯系課文內容,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堂上,學生們踴躍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長廊有名?從文中哪兒可以看出長廊有名?作者是怎么寫長廊有名的呢?你們喜歡這有名的長廊嗎?為什么?作者這么寫長廊,表現他對長廊的一種什么感情?學生們從單詞到全句,從語言到情感,從閱讀到表達,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敢于發問、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只有這樣質疑問難,才能恰到好處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強烈的求知欲。
二、順應需要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等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對有分歧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展開辯論。學生通過辯論可以進一步理解感悟,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如在二年級下冊《畫風》的教學中,學生們圍繞課題提出許多有意思的問題,并總結出兩個大家都感興趣并值得思考的問題: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能畫出來呢?他們畫出來的風是什么樣的?而后,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走進文本,默讀課文,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緊接著,學生們各自帶上自己思維的結果到小組中去交流,再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信心滿滿,自豪與個性溢于眉宇眼梢,興奮與自信充滿胸間。學生們能快樂參與、個性表達,與教師在質疑、集疑、思疑、議疑、釋疑每一個環節的過渡與連接中,都適時、適度、適勢地順應學生學習的需要是分不開的。
三、關注需要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困惑。不管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堂研習、課后溫習,教師都應該俯下身子認真傾聽,關注學生的需要,及時給予幫助,使他們學習更加順利。例如,在《搭石》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選擇1個~2個感興趣的問題按“自讀、自查、自釋”的程序進行自學思考。文章寫的是鄉村常見的景致,樸實而感人,但是距離城里孩子的生活卻比較遠。教師應該預見這些問題,提供幾個思路給學生。學生可以向爺爺奶奶請教,或者查閱工具書或上網查詢,還可以請家長帶領去周邊的鄉鎮感受一下鄉村的人情風俗。這就給了學生自思的內容、自思的時空,提供了較為自由的選擇余地。在這樣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時時關注,傾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和思維上的堵塞,及時引導、梳理,會使學生們的學習更為順利。
四、滿足需要
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教師要重視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也能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給予他們更多的時空、更多的表揚肯定、更多的寬容理解。可以讓他們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其間,教師努力挖掘,放大他們的亮點,忽略他們的不足,表揚和激勵他們。例如,在《假如》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問:“誰愿意來讀這個小節?”幾乎全班都舉手了,教師請了一位男生,首先表揚他今天真勇敢。這名學生第一次讀,聲音響亮,但結結巴巴。教師又很認真地表揚他聲音真響亮。然后,教師請其他學生示范讀一遍,又讓這名學生再讀一遍。這回這名學生讀得好多了,只是有一句他還讀得不順暢。教師自己又示范讀,學生再跟讀。整個過程完全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愿望。這樣的做法,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課。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需定教,順需而導”這個課堂教學模式,從自主質疑、集疑到自主探疑、釋疑,從引發、把握需要到落實、滿足需要,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龍年.語言要怎么“教”才能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7(11).
[2]燕相鋒.創新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理念和實踐相結合[J].基礎教育研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