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萍
【摘要】我國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發展,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創新,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人本主義就是從以前的文本主義逐步轉變到人本主義,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要充分圍繞著學生來進行。在語文教學中結合人本主義,可以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高素質人才。本文通過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本主義研究,得到一些啟示。
【關鍵詞】人本主義 語文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57-02
一、引言
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人本主義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感情,它強調在一個自由輕松的環境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創新的能力。本文主要從人本主義教育的基本理念入手,簡單介紹了語文課程教學的性質和功能,分析了我國目前語文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應用于語文課程教學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二、語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課堂仍然重考試輕素養,重練習輕感悟。人本教育是語文教學中固有的因素,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家長更多是用分數來衡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更多是用分數來考核一位教師的業務水平。為了應付中考高考,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對于文章的語法、字詞、修辭手法,行文邏輯等進行重點拆分學習,卻缺少了對文章本身意境、精神的賞析,使得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缺少人文主義滲透。同時,面對現實升學壓力,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個體內隱的精神世界的現象比較普遍。學生個性化的感受和體會不能夠得到教師足夠的尊重和重視。從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中不難看出,課堂教學仍以課文內容為核心,圍繞文本本身展開教學。教師自覺或不自覺的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閱讀視野和閱讀感受中,最終導致只重視文本內容的傳授和情感表達,忽視學生個體閱讀體驗。
三、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
1.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完整人”
人本主義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和獲得自由的“完整人”。這樣的“完整人”,首先是多種多樣的潛能得以發揮,表現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得以和諧實現;其次是情意發展與認知發展的和諧統一。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的統一,整體人格成長才有可能,他們還認為情意是行為和智慧的基礎。因此,人本主義者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
2.過程中主張意義學習和自發的經驗學習
人本主義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學習結果。此外,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來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征是:(1)它使整個人沉浸于學習之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根據教師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
3.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其適應性
人本主義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善學習。變化是確立教學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于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為實現該目標,羅杰斯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非指導性教學。它鼓勵學生充分自信,從而使學生產生能超越自己的思想,開發出自己的潛在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完善個性的教育目的。
四、人本主義課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啟示
1.構建大語文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構建大語文觀,首先要建立起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重視課程的自我調整和發展,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其次是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學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情感世界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可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倡導合作探究,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自我實現”“以人為本”。一方面,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種語文材料既包括系統的已有經驗,又包含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改善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3.鼓勵自我評價,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要
人本主義的課程評價觀主張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只是檢查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進一步使學生學會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因此應該由學生對自由選擇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中學語文評價可以集中體現自我評價的有效性。將評價的主體由老師轉向學生,讓學生在自由寫作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收獲自我實現的需要。
4.人本主義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情誼
關注人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人的“內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展,認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習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感情和情誼,以適應變遷中的科學世界。人本主義的學習,強調了促進學生與同學、家人、老師之間的情感和情誼交流。這和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相吻合的。在人本主義的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學生積極的情感發展。所以,教師在人本主義教學中,要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
五、結語
總之,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而在于能否啟迪學生從知識學習中獲得個人意義,培養健全人格。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提倡學會學習、倡導有意義學習的課程。它注重弘揚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積極的自我觀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為己任,建立多種評價系統,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岳惺菡. 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2:111-115+128.
[2]瞿萍.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