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素珍
【摘要】閱讀素養是小學生重要的能力素養。家庭、社會、學校要充分營造閱讀氛圍,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創設各種平臺讓學生展現自己,逐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對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民族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閱讀素養 創設平臺 閱讀情感 閱讀能力 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92-02
閱讀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吸收知識、理論、藝術、思想等方面的營養,培養科學的閱讀習慣,具備一定閱讀能力;具有發展個性特長,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促進自身素養全面和諧養成的特質。閱讀素養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國民的精神力量對于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最終的競爭力都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精神力量的獲取和培養,則需要通過閱讀。培養有素養的社會成員,能夠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水平,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
哈佛大學教育學家珍妮·查爾提出的閱讀素養形成的“五階段模型”:即(1)開始閱讀(或解碼)階段(6-7歲);(2)掌握閱讀(或流暢閱讀)階段(7-8歲);(3)為了學習新知而閱讀(9-13歲)?(4)多重觀點階段(14-18歲);(5)構建與批判階段(大學及大學以后)。她通過研究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二、三、四個階段,就是說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閱讀素養形成的關鍵期。《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里提示我們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好學生的幾種閱讀素養:獨立自主閱讀、表達閱讀體驗、拓寬閱讀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學生的閱讀素養是一生學習成長的重要的能力素養,是養成終身、有效閱讀的基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養?筆者多年在農村從事語文教育教學和管理,對立足農村實際,開展閱讀教學實踐研究,偶得幾點經驗。
一、營造氛圍,激發閱讀的情感
國家教育總督學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中小學生的閱讀素養如何,不僅僅是孩子努力的結果,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學校、家庭、社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營造書香校園、家園,是學生閱讀素養形成的土壤。只有在學校,家庭,甚至社會中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才能真正讓學生沉浸在閱讀里。
二、循序漸進,培養閱讀的能力
筆者認為,通常所說的閱讀能力大致由這幾個方面構成:一是檢索能力,即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以及語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各個方面進行分析進而發現問題的能力;四是歸納能力。在我校進行的實踐研究中,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低到高年級有著不同的做法。
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切不可操之過急,不給學生布置難度過高的閱讀訓練,每個年級閱讀的書目和數量都有嚴格的要求,保證不加重學生的閱讀負擔。同時,對于閱讀能力較高的學生科增設閱讀內容和閱讀訓練的附加題,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閱讀訓練中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理念。
三、創設平臺,收獲閱讀的喜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構成青少年學習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覺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主動性,就要充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根據“興趣驅動”原理,創設各種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展示自己,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催化劑”。
四、持之以恒,養成閱讀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那么,怎樣運用教育引導的力量來養成經常性閱讀的習慣?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 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要讓學生養成勤于閱讀的好習慣,必須有學校、教師創設好條件,讓學生從事循環閱讀的行動。
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程。學生良好閱讀素養的養成,不僅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民族素質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讓我們集社會、學校、家庭的一切游戲因素,為此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時代郵刊》
[2]《閱讀推廣 理念·方法·案例》(趙俊玲、郭臘梅、楊紹志主編,201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