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敏
【摘 要】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實際上是學生逐漸對教育者制定的規則認同、接納并最終內化的過程。一線教師應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規則意識。具體可從“遵循兒童邏輯,建立規則認知”“注重價值引領,深化規則認同”“注重實踐參與,促進規則養成”三方面入手來展開。
【關鍵詞】規則意識 認知認同 養成
新編浙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已經走進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教材編寫遵循道德學習規律和兒童生活邏輯,依據經驗累積程序,將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規則意識等融入其間。其中,規則作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將規則意識教育落實到課堂中呢?筆者以2016年秋季剛剛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遵循兒童邏輯,建立規則認知
認識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前提和條件,讓受教育者形成規則意識,這是所有教育的基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要求很明確,以基礎性的行為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對于剛接觸小學生日常行為規則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規則意識的培育重點首先應該是建立正確的兒童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形成對規則的認識和發展。
例如在執教《上學的一天》第二課時,筆者以本校學生上學路上每天會看到的交通標志入手,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標志都告訴了我們什么?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這些標志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有些家長并不能做到遵守規則,比如看到禁止停車標志仍然停車、隨意闖紅燈、進入學校區域不減速慢行等等。接著,筆者又安排了一個討論環節:“這樣做對不對?”我們以學生的問題引出主題,列舉在上學途中兒童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如:“過馬路的時候,遇紅燈但沒有車,媽媽一定要拉著我過馬路,對不對?為什么?”讓兒童展開討論,判斷是非。最后歸納出過馬路要注意的事項。由學生自己碰到的生活問題入手引出話題,開展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規則。學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規則的經驗上,進一步形成正確的規則認知,認識到遵守交通規則可以讓我們的上學之路更安全。在教學中,筆者呈現的是兒童親歷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是來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尋找解決方法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遵循兒童邏輯,建立規則認知。
二、注重價值引領,深化規則認同
我們在規則意識教育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學生牢固樹立規則意識、誠信觀念等核心價值觀,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法治教育必須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良法善治傳導正確的價值導向。規則意識的培養不靠一朝一夕,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手段,我們在課堂上努力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們認同規則,并在此基礎上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
以《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教學為例,了解當地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內容。除了吃年夜飯、外出拜年收紅包,還有很多其他的慶祝活動。教材中呈現了“中華好傳統”: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起身迎;長者與物,雙手奉接。春節拜年的傳統文明禮儀是本節課的重要內容,雖然拜年方式與時俱進,現在有微信、電話、視頻、聚餐等拜年方式,但是拜年禮儀的重要性和作用不能忽視,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在家個個都是寶,過度的溺愛,導致有些孩子外出時在長輩面前不懂禮貌。基于此,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一些小組活動,表演各種拜年方式,來強化拜年禮儀,課堂展示的時候重點評價一般禮貌用語的使用,向他人道祝福,說吉利話等。
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慶祝活動。人們在每年春節、元宵要燃放煙花爆竹,如果自家有喜事,如建房開業、婚嫁等都喜歡用這樣的慶祝方式。但是新教材第54頁的“法治墻”上明確寫著:燃放煙花爆竹,要遵守當地的法規。我們的學生原來已有的生活經驗是:過年了可以放煙花嘍!在他們的心目中放爆竹代表喜慶,特別是男孩子最喜歡放小鞭炮了。但是事實上這一項有特色的娛樂活動在逐年減少,所以在課堂上筆者用漫畫的形式呈現,縣城區對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然后拋出問題:我們的家人是否遵守當地的法規?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遵守今年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同時發放學校少總部發出的倡議書。
三、注重實踐參與,促進規則養成
有效的學校德育強調體驗重于知識,踐行重于言說,過程重于結果,隱性重于顯性。規則與法制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要求教師要從兒童生活出發,使兒童在體驗中感受規則和法治,而且要讓兒童加以應用,知行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法制意識的養成。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活動可以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
以《我們一起做》一課為例。筆者先通過體育課中常見的“兩人三足”活動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將課堂搬到了室內體育館,全班40人分五組進行比賽。學生兩兩并排站立,將兩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用繩子在腳踝處綁住變成三足。接著,聽口令一起出發,比一比哪兩人最先到達終點。活動結束,學生興致盎然,教師及時采訪學生:你們有哪些成功的秘訣?你覺得下次再比賽,有什么經驗和教訓?學生個個有話要說,歸結為以下幾點:要合作;要分好工;要左右、左右一起喊口令同時走,這樣才能配合好;不能搶先,要同時走,兩個人搭著肩膀……學生根據實踐活動得出的經驗是寶貴的,也是教師的說教永遠無法達成的。這一環節解決了“怎樣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內容。教師在學生合作交流中滲透了規則教育,學生在一起做中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合作的技能。緊接著我們安排了第二次合作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鞏固規則認知,進一步了解合作要講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筆者在教學中這樣設計:1.出示活動內容:五人四足,講清活動規則。2. 挑選兩組學生參加活動,其他學生觀察并思考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3.師生討論怎樣才能完成這個體驗活動。4.讀一讀“規則貼”,用總結出來的方法,全班一起進行活動體驗。這一課教材中設計了“規則貼”的內容:一起做,要遵守大家約定的規則。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強化了合作中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暴露出的合作問題,正是他們在生活中的隱性問題,活動后的師生討論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了要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模擬法庭)、案例探討等多種教學方式,倡導將實踐活動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引領學生通過實踐參與,認同規則和法制,并以此指導自身的生活,促進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楊翠玉.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
[2]黃超文,主編.顧瑾玉,等編著.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 沈莉伊.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 中小學德育,2017(1).
(浙江省安吉縣實驗小學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