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琪+盧永勝+劉波+武樂圓
摘 要:環境與設計相結合被稱為“生態設計”。從字面意義上看,該詞表達了一些特定的思想,但他距離精確地描述環與設計的關系還是相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詞是不可靠的,因為他放大了生態與設計兩個詞所涵蓋的范圍。如果“生態設計”意味著一種總體的趨勢,即意識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那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判斷,他所代表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環境問題已經擴展到我們日常討論的所有主題,這樣隨著具體實踐的確切分析,以及與環境相關問題的識別,實際上可以實現“生態”與“設計”這兩個概念的長期結合。此外,這種結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已經轉化為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設計領域都涉及到了具體行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設計;可持續性發展;可再生利用;工業與環境;創新設計;產品生態學;物質規劃
1 可持續性和非連續性
近50年來,人類始終面臨著自我毀滅的可能,而且人們已經意識到人類自身處于一種不可預料的狀態,例如,我們知道核武器和生態危機不僅僅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而且也可以終結歷史。現在就判斷會使我們的文化產生多大的變化,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新的狀況不會消逝。一旦人類的自我毀滅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一切將無法挽回,一切將結束。人類的歷史也將,終結。這一情況沒有人能夠預見,我們只能對未來充滿自信:未來可能出現的自我毀滅情況能夠幫助我們催生出集體智慧來幫助我們避免這種情況。這種集體智慧即是可持續性。
1.環境可持續性的發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制訂了一份題為“我們的未來”的報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概念。簡單的說,其定義可以表述為:可持續性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這個報告后,開始了許多重要的國際行動。今天,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僅存在于所有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和文件里,而且在所有的社會、經濟、和公共機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交流層面的巨大成功并沒有帶來許多重大的實質性改變。而且可持續性發展的概念似乎也失去了原始的動力。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這一概念過多的應用在了事件和情景的氛圍中,而這些氛圍很少或根本沒有與其實際意義相聯系。結果,可持續性發展變成了無實際意義的空乏的名詞,人們從未真正明白他的真正含義。
2.環境可持續性的先決條件。我們進行討論的出發點雖然老套,但是這卻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事實。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們和后代的生活,取決于長期形式的復雜生態系統,我們簡稱其為自然,取決于他們的質量和生產能力。對我們人類來說,這是最至關重要的基本原則,從這個簡單而又重要的觀察,我們可以引入環境可持續性的概念。其意義為:在一個系統環境中,無論在整個地球的表面,還是最至關重要的地方,人類的活動和影響力不能超過地球的最大的承受的范圍,與此同時我們不能耗盡那些需要和子孫后代共享的生態資源。這兩個基于一個普遍的物理性質的限制將和第三個基于道德規范的限制,即公平的準則結合在一起。
3.生物環與技術環。所有可持續性發展道路的共同點可以設想為:為了保證人類活動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和避免日益惡化的生態條件,絕對有必要使它們的生態足跡輕于支持系統的適應力,特別是有必要將會使生態系統枯竭的榨取行為,以及所有積累與原物質相比有著不熟悉特征的物質和濃縮物的排放活動降到最低。作為最終原則,這些相互對立的方向是可以達到的。
2 社會學習的過程
向可持續性的過渡將會是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像其他學習過程一樣,該過程將逐漸通過錯誤與矛盾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得更好、消費的最少以及如何重建我們的生活的物質和社會環境。必須建立并傳播幸福的新概念以確保這種可能性。接下來必須有所轉變,這種轉變必須投資于能使幸福概念實現的生產消費系統,并能讓不同的社會成員參與其中。
1.生產消費系統。生產消費系統這個術語指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和技術系統,該系統將社會文化和經濟的有效資源,轉化為反映特定社會中幸福需求的產品、服務和公共產品。這就是所有人、機構以及國家資源之間組成的巨大互動網絡。針對這種復雜性,很自然的要研究如何完成向可持續性過渡所需的系統改變,以及誰將會設計這些東西。必須補充的是,由于其復雜和矛盾的特點,任何特定時間內的生產消費系統都需要不同的發展假設:那些主導今天的假設和能夠為新的社會需求提高答案的假設。
2.臨界消費。臨街消費是一種既有現象,他對于之前提到的關于經濟和市場消費的環境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舉措的目的是提高消費者的認識以及他們做選擇的能力。同時,給他們一個真正的機會去做這些選擇,這意味著,必須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消費者很容易的去評估自己的選擇。不僅僅是消費方式需要改變,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行為逐漸符合幸福的概念,從而認識到環境、社會和生態公共產品的價值。
3 面向環境的可持續性設計
環境限制明確的表示,如果不考慮對自然的影響,任何設計活動都不能真正實現。現在有必要從產品開發一開始就考慮環境的需求,就如同考慮成本、性能、法律、文化和審美需求一樣。這樣做的益處在于預防,而不是出現了損失再補救。另外,在設計方面這也是更為有效和節能的干預手段,而不是為避免環境影響在進行補救。
1.生命周期設計。生命周期的概念要考慮到與特定的產品相關的每一階段,從生產準備到最終處置。但是,更準確地講,過程總和的定義指的是產品所提供的功能,這意味著,就許多產品而言,必須考慮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功能。包裝是明顯的例子,它是保證產品功能的附屬系統。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樣,他也有其相應的隨自然變化的輸入輸出,從而對環境產生影響。
2.生命周期設計策略。顯然設計好的產品不能僅僅滿足環境的需求,即是一個高效的節能產品。產品設計必須滿足其他典型需求,如性能、技術、經濟、法律、文化和審美需求。策略如下:將產品和能耗消減到最低;選擇環境影響低的工藝和資源;優化產品壽命,設計時考慮到材料的回收、堆肥或焚燒,以增加材料處理掉的價值;促進拆卸,設計時以零件的可分離性為目標。其中,減少消耗和選擇影響低的資源是生命周期所有階段的目標。
以上所講的內容解釋了支持生態可持續性的某些方面和理論上能達到可持續性的路標。但還沒有提供實現這些方案的實用準則。因此我們必須從僅僅概括的技術論證轉向有關問題其他方面。作為這一復雜領域的第一步,應該做下面的觀察:環境可持續性的完美實現,必須在轉換中預見這種生活狀況并付諸實踐,而且社會必須認可這種生活與實際生活水平相比是一種成功。事實上,這是催化“自愿”過渡所需要的能量的前提條件:沒有人會去選擇一個比出發點更糟糕的目的地。因此,構想吸引人的新的生活品質,而且是可持續的生活品質,是順利實現可持續性進程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新、楊洪君.環境可持續性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劉金海,等.面向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