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安徽大學 黨委宣傳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安徽大學探索建立高校新媒體聯盟,通過設置議題共同發聲、聯動做好輿情應對、暢通信息共享渠道等機制,深入推進立體多元、互聯互動的網絡思政教育格局建設,尋找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點,使聯盟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舞臺。
關鍵詞: 新媒體 新媒體聯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安徽大學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調研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校園媒體呈現出日益多元化、數字化的態勢。校園傳統媒體作為校園內發展相對成熟穩定的媒介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終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校園媒體建設面臨新問題,校園傳統媒體對受眾吸引力不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程度不高,從而制約高校通過校園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整合媒體資源,建立完善合理的傳播體系,形成新形勢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合力。
為全面梳理安徽大學新媒體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為新媒體建設發展提供參考,以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黨委宣傳部啟動新媒體建設現狀課題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和座談調查的形式,對全校174家單位的262家新媒體平臺進行調研。調查發現,在174家單位中,41.38%的單位所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曾發布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內容。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認知方面,64.37%的管理員認為高校思政工作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本身的特點,盡可能地減少灌輸的痕跡;35.63%的管理員認為思政工作是嚴肅的,不能隨意地將其娛樂化、趣味化。
與此相對應的是,89.08%的學生非常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認為這是一種更貼近學生的傳播形式,但仍有10.92%的學生比較抗拒,認為在新媒體平臺上開展思政工作會導致新媒體失去吸引力。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無法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成長的需求。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順勢而為、因時而進,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又要強化方法形式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強。
二、以體制機制建設為基礎,用新平臺構建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2016年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7(2016)》[1]認為,2015年,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政策推動,為中國媒體的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通過新技術、新理念、新形態、新模式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并促進產業活力的煥發。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尤其是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媒體信息量更大,便捷性更高,這給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創造了更為多元化的渠道”[2]。同時,外來文化和互聯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目前,學校各部門和社團組織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服務工作,建設一批有影響力、公信力和知名度的新媒體組織,它們在暢通信息渠道、加強輿論引導、豐富校園生活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公共的協作交流平臺,各媒體平臺的優勢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尚未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在當前媒體融合環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整合新媒體資源,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的聯動機制,形成新媒體育人合力。
為了有效管控校園新媒體、發揮好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安徽大學于2015年12月份率先在省內高校中成立新媒體聯盟,目前共有34家理事單位的270家新媒體加入聯盟,實現了院系全覆蓋。聯盟成立后,以“建隊伍、搭平臺,建機制、設議題,立制度、明獎懲,強陣地、發聲音”為發展方針,根據微信、微博、QQ空間的不同特點定位其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逐漸形成以校級新媒體為統領,以院系級新媒體為支撐,以班級新媒體為基礎的多層次、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聯盟成立后,通過設立章程、建立工作機制、擬定評優獎勵辦法和幫推細則等,完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機制。聯盟同時聚集了一批具有高素質、正能量的師生充實到新媒體隊伍中,牢牢把控和掌握網上輿論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這支新媒體學生團隊就是一支中堅力量,抵制不良信息的堅定者,也是依托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率先接受者”[3]。媒體聯盟真正擔負起解讀方針政策、交流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宣傳的重要職責,成為弘揚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高地、全面服務師生的重要平臺。
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用新理念拓寬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新媒體聯盟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全面發展為目的,統籌網上網下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主題教育活動,打造特色網絡文化品牌,將學生管理工作化于無形,將思政教育融于常態,充分發揮新媒體聯盟在服務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加強互動交流,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
新媒體聯盟注重發揮新媒體的平等性、互動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通過搭建網上交流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讓大學生真正參與思政教育的環節中,增強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AHU在路上:資助重在育人、重在激勵,讓資助程序在陽光下運行,讓需要的人成為資助的主體”。“在這里遇見你們:其實助學金制度,并不是那么公平,之前某高校通過食堂消費來觀察學生生活狀況還挺好的”。“安子-1234:審核工作不好做,不僅僅需要選擇負責的審核人員,更重要的是審核人員與學生還有學生所在地的機關密切聯動,要全面了解受資助學生的家庭狀況,審核不能靠單一信息源”。為深入貫徹落實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和全省學生資助工作會議精神,新媒體聯盟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大討論。新媒體的隱匿性和平等性可以讓師生通過匿名的方式展開溝通交流,達到切實有效的溝通,獲得真實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準確把握受教育者所思所想,掌握大學生的信息動態。在大討論中,團委、教務處、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管理學院等聯盟理事單位,通過微博微話題、網絡跟帖等形式開展積極熱烈的討論,搭建新型校園輿論平臺,激發廣大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熱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主動設置議題,掌握思政教育的話語走向。
新媒體聯盟在聯動做好信息發布方面,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信息和優秀選題,根據內容、形式及重要程度制定推廣方案并在聯盟各平臺共同推送,形成積極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做到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基本載體,新媒體技術為傳播手段,學生喜聞樂見為目標的思想教育形式。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日,校團委推出《你有你的小確幸,我有我的大國夢》的微信,圖書館QQ空間刊出網友寫的《七律正當年》的詩歌,管理學院學生會微博開設了“黨的95歲生日”話題,數學科學學院通過微信平臺對黨史知識進行普及……新媒體聯盟組織各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角度推送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一生授業,無怨無悔,兩袖清風,花滿天下,2006年的11月2日,我校李世雄老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為緬懷他,學校設立了“李世雄獎教金”,以弘揚李老師“愛教育、愛科學、愛學生、輕名利、重奉獻”的奉獻精神。為在新媒體平臺宣傳李老師的高尚師德,新媒體聯盟先后在教師節和李老師“十周年祭”的日子組織各平臺的聯動推送,共有30余家新媒體平臺參與推送,引導教師到新媒體平臺中,吸引教師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為師德師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3.打造網絡文化品牌,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體聯盟通過協助各院系按學科設置網絡文化工作室、舉辦網絡公益廣告征集、新媒體主題月等活動,形成一批具有我校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滿足師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畢業季來臨之際,新媒體聯盟組織開展了“安大·與你走過的時光”2016年畢業季新媒體主題月活動,鼓勵師生運用微博、微信、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創新畢業季活動形式,活動累計閱讀量29571余次,點贊量累計3891余次,營造了濃厚的良好的畢業氛圍。
新媒體聯盟與安徽大學電視臺和新傳學生會合作,策劃“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活動,用一本舊書換一頓愛心早餐,讓更多山區的孩子獲得讀書的機會,讓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四、以新媒體聯盟為紐帶,用“互聯網+”思維開拓網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1.進一步提升新媒體聯盟“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能力。
新媒體的管理者就是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管理者,應當保持高度的政治感和責任感。一方面要堅持黨性原則,把引領方向作為關鍵目標。另一方面要增強媒介素質,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載體、方法的研究力度,找準新聞宣傳工作和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契合點和著力點,用“互聯網+”思維改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議題設置、話語體系,引導教師主動到新媒體平臺中,有效吸引、凝聚青年學生。
2.進一步提升新媒體聯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力度。
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聯盟在政務發布、信息傳達方面的作用。某些和學校發展、師生工作學習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部署,要通過新媒體聯盟的270家平臺,把信息傳達到最基層、傳遞到每一位教職員工,拉近與師生的距離。另一方面要把廣開言路與解決問題相結合,把思想引導和行為指導相結合。利用新媒體的平等性、交互性和新媒體聯盟的覆蓋面、影響力,做好輿情監控,準確把握師生思想政治動態,盡快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因為只有切切實實幫助解決現實困難的引導才是有說服力、有感染力的,強化聯盟在解讀方針政策、傳遞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監督、服務廣大師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出版分社,2016:2.
[2]劉少英,高巖.淺析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中國人,2016(11):110.
[3]劉流民.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研究[D].江西:東華理工大學,2016.
本文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網絡文化中心立項建設項目“安徽大學網絡文化中心建設”(項目編號:Szzgjh43)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