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永明
摘 要: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并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于各鄉鎮文化站。本文簡單分析了杖頭木偶戲的現狀及發展展望。
關鍵詞:杖頭木偶戲;現狀;發展展望
杖頭木偶戲是孝義木偶戲的一種重要木偶戲形式,其特點是以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的形式演出,用中心木杖(又稱作命桿或手槍棒)支撐木偶身體的重量,用兩個側面的手簽支配木偶雙手的運動,使得木偶做出類似真人的動作,并配以真人演唱來表演戲劇。傳統社會里,杖頭木偶戲不僅是純藝術的戲劇表演,它還是“儀式活動”的一部分,作為儀式戲劇,木偶戲是美化民眾生活、定義族群邊界、強化社會秩序、傳承民族記憶的文化展演。時代的發展帶來了現代性,現代性在顛覆傳統民間社會的同時,抽離了杖頭木偶戲的儀式內涵,讓木偶戲只剩下外顯的“木偶符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讓“權力話語”介入孝義木偶戲的發展,圍繞重構木偶戲“輝煌前景”的各利益團體也相繼建立。因此,孝義木偶戲被作為“文化產品”且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被建構。
一、杖頭木偶戲的現狀分析
(一)分類分析
杖頭木偶戲,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精木偶,偶長40厘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贊揚。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于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后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
(二)特點分析
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1964年后,開始移植、改編、創作了反映現代內容的木偶戲,如《石敢當》、《南海長城》等,其表現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單人操作木偶進行演唱表演,將故事進行即興式的發揮表演,現已將這種“爆肚戲”變成劇本化的表演。先打鑼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詞可用二句頭、三句、四句頭或不等句;可押韻或不押韻;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無特定腔調,可自我發揮或創新。如溫健仁自創溫派新腔——“五合腔”(即單、對、插、接、合五種);可兼用粵劇小曲、白欖、木魚、龍舟等唱腔。單人演奏擊樂配合臺上表演。設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戲臺無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二、杖頭木偶戲的發展前景
(一)藝術價值
杖頭木偶形象結構完整,純樸拙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濃郁的泥土芬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當地的民俗民風。杖頭木偶制作方法質樸,造型簡練粗獷,沒有太多的精雕細琢,也沒有過多的繁瑣復雜裝飾,具有很強的草根性,塑造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象,將木偶藝術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將那種純樸、隨和的民風和精神面貌反映出來,顯得大俗若雅,體現了民間藝術獨特的魅力。杖頭木偶戲表演舞臺小,道具輕巧,行囊簡便,只有兩副擔子,七八個人,很方便在當地山區、丘陵農村走家串戶演出,完整地反映出民間百姓文化娛樂情趣,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來滿足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它的制作技法和人物造型的特點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內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文化內涵
杖頭木偶戲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當地的文化相互依存、互相妥協,但其發展脈絡始終離不開該地域內自然環境、社會結構、風俗民情等的制約,顯現了當地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風格。例如,孝義木偶戲的故事取材可謂“冶百戲于一爐”,基本沒有什么限制。因其演奏腔調的不同,孝義木偶戲的劇目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晉劇劇目,如:《明公斷》、《忠報國》、《打金枝》、《下河東》等;一類是碗碗腔劇目,如:《孫悟空智取芭蕉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八戒下凡》等。此外,還有體現時代脈搏跳動的革命劇目和適合兒童觀看的寓言節目??偟膩碚f,孝義木偶戲演出的題材以忠孝仁義傳說和民間經典故事為主。
(三)文化功能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準祭祀活動,主要用來慶祝豐收、祝壽、新建華堂、結婚等喜慶活動或求子求雨求平安和廟祠祭祀、祈福等宗教活動,與許愿有關,先許后還愿,具有娛民娛人的社會功能。木偶戲內容豐富、意境美妙、語言優美,在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語言學以及美學方面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在社會生產力低下、交通條件落后、文化生活極其匱乏的年代,走過村寨的木偶戲無疑是一個承載民族藝術、粹取民間精華、傳播本土文化與傳統道德的載體,它通過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演繹著“忠”“孝”、“禮”、“義”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思想,以樸素的民俗美學表現和獨特的鄉土娛樂方式,把融合著民族文化與傳統道德的戲文一代一代地在湘中大地上傳承。
參考文獻:
[1]石芳,王文仁,潘炬.河西杖頭木偶戲[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4,02:132-134+149.
[2]杖頭木偶戲優秀劇目選[A].《中國木偶皮影》總第23期[C].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