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麗+++熊世邦
[摘 要]古詩文除了使學生對于母語的認識更完整,它還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新課改背景下,探討小學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研究現狀及有效途徑等,可更有效、深入地推進教育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生命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故中國古詩文不僅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也是小學語文的重要課程資源。古詩文除了使學生對于母語的認識更完整,它還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從這一角度來講,重視少年兒童的生命質量,提升他們的生命強度,優化他們的生命意識,是社會進步和民族興盛的標志,也是教師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試圖通過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探索指導小學古詩文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課題核心概念解讀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他認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統,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標;在心靈與心智、身體與精神的各個層面上逐漸進步,變成比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樂、和諧的人。學校教育不應只是訓練學生謀取職業或獲取知識,還應引導他們充分體驗人生的意義,幫助他們做好迎接人生挑戰的準備。基于這一觀點,2015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誕生了。
該課題中的“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生命本質的探求,讓受教育者感受生命的美麗、神奇與智慧,體驗生命的美好,進而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形成對生活的自信和堅韌不拔的勇氣,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的教育,是關注生命生存發展、了解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一種教育。
古詩文教學,是從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上來看的,是指教師結合新課標中關于古詩文內容的年段目標要求,以較為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使學生的誦讀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理解品析古詩詞和其他文言詞句的能力等語文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的教學。
二、 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現狀
1.對古詩文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價值認識不足
調研發現,教師對古詩文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價值認識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對古詩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和教學方式上。一方面,有些教師把古詩文與白話文等同視之,完全照本索篇,很少主動引導學生拓展延伸學習,沒有把古詩文的教學與新課標中的“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這些表述背后的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另一方面,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的意識不足。一些教師教學古詩文時,習慣性地依賴工具書,機械地要求學生記住課文和工具書中的譯文,缺少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過程,使學生對古詩文只是為考而學。學生對古詩文的態度,像一大群青年去參加一次極不情愿的相親活動:最終結緣者甚少。究其原因,是教師對古詩文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缺乏深入的研究與思考,對古詩文中所蘊藏的志向、理想、信念等生命教育元素缺乏洞察力。
2.對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實施感到困惑
由于不能準確把握新課標精神,對課題研究的認識不足,導致教師對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感到困惑。為此,筆者結合課題實踐撰寫了《從課標視角探尋古詩文教學策略》,并在“課標精神映照下的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研究”專題交流中強調指出:各科課程標準是教師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考試命題和教育教學研究的行動指南。所以,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準確把握其精神,在不斷探索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三、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1.優化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的確擬、教學內容的研制、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推進等方面的內容。優化就是要做到:目標擬定要緊扣新課標對應的年段目標要求;教學內容合宜;教學方法靈活有效;教學結構嚴謹;教學活動推進自然流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就不同的古詩文內容,結合具體學情,確定生命教育元素,找到恰當的教學切入點,在古詩文教學中巧妙地融入生命教育。反之,若沒有整體優化設計的意識,難免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
例如《贈汪倫》一詩,汪倫與李白的真摯友情就是詩歌中蘊藏的生命教育元素,汪李結下深情厚誼的背景故事可以點燃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幫助低年級學生感知詩意、展開想象。把汪李二人初次結緣的友誼佳話講給學生聽無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教學策略,然而,講故事的時機就是教學藝術的問題了。有經驗的教師會將這一設計置于課題導入環節而不是放在中間或者最后。又如,詩人孟郊對母愛的感恩,是《游子吟》顯而易見的生命教育元素。從優化課堂設計的角度思考,用創設情境(想一想,說一說:離家數月后,在一個風起雪飛的黃昏,正在加緊備考的詩人孟郊可能會想什么?做什么?)的方法能將生命教育的滲透做得不留痕跡。這樣,使學生有想象,有感悟詩歌意境的情感體驗過程,誦讀詩歌必然聲情并茂,語文課堂自然充盈著生命的光彩。
2.有機拓展延伸,在課外閱讀中融入生命教育
從研制教學內容這一角度講,有機拓展延伸是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據,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或為拓寬學生的視野,精心挑選與教材文本有某種內在聯系的課外讀物,并推薦相關圖文材料,可以是完整的文學作品、作品節選或圖片等。有機拓展延伸,科學整合教學內容,不僅能幫助教師輕松實現目標達成的化難為易,還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例如,筆者在執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為突出“在想象、質疑和誦讀中,體會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納蘭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這一教學重點,突破“科學開發課程,研制合宜的教學內容,與文本有機整合,實現文本學習的化難為易,并在教學中巧妙融入生命教育”這個教學難點,在感知文本大意、品讀詞句后拓展閱讀了以下三項內容。
【拓展1】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納蘭性德《青衫濕·悼亡》
【拓展2】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納蘭成德。他從小聰明過人,飽讀詩書、文武兼修。他深受康熙皇帝賞識,是皇帝的近身侍衛。他能文能武卻多愁善感,處事做人都至誠至真。22歲那年,妻子難產身亡,納蘭思念成疾,卻常抱病與朋友相聚,一聚一醉,借酒消愁。1685年春,他一病不起……7月1日,死神無情地帶走了風華正茂的納蘭,留給親人和朋友無盡的惋惜、深深的痛……
【拓展3】聞其喪者,識與不識皆哀而出其涕也。——徐乾學
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時提出新的問題:說說你心目中的納蘭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合生活與所學,談談你對生命有怎樣的思考。這樣,學生在課內經歷了與另一個心靈交流、碰撞、產生共鳴或存疑的體驗,通過教師精心搭建的“虹橋”,學生在課外會主動進行延伸閱讀,不僅會更加珍愛生命,精神生命也會悄然生長。
3.凝聚生命主題,在習作訓練中融入生命教育
在閱讀教學引領體驗之后,在習作中融入生命教育就水到渠成了。無論小學中年級的童話習作,還是中高年級常見的生活記實或暢想未來的習作,都可以“生命”為主題展開訓練, 讓學生充分表達對生命的看法,探尋生命的意義,從而滲透生命教育。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要結合學段目標和學情進行習作評價,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評價的思維驅動和興趣呵護的功效。
4.開展經典誦讀,在吟誦實踐中融入生命教育
古詩文獨具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讓學生對誦讀格外感興趣。從兒童記憶發展的規律看,早期經典誦讀很有必要,這也是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有效做法,久而久之,優秀傳統文化將成為新課改環境下鼓舞生命的精神力量。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書香浸潤中融入生命教育
環境育人的作用已是共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書香浸潤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有效途徑。教師的教學水平、育人智慧,與教師廣博的閱讀積累和鉆研理解程度密切相關,多讀各類經典作品,多鉆研教材、課標及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文章,可以豐富教師的儲備,提升專業理論素養。所以,為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課題實踐中取得更多成果,讓教學更高效、滲透更無痕,教師須多讀多鉆。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完成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