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麗
摘 要:文章闡述了學生參與習作教學活動應立足于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從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真情實感地表達,促使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享受生活,運用生活中的習作素材抒發個性化情感內涵,有利于逐步提升學生習作能力。
關鍵詞:生活素材;觀察;實踐;個性情感;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86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為學生的自主習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教師要立足于小學習作教學目標要求,緊密聯系實際學情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主動關注生活實際中的各種人或事件,做到能留心觀察和記錄下人和事、景和物,抒發自己個性化的體會,從而有效地豐富習作素材。在進一步習作活動中,緊扣習作的立意要求,充分發揮合理的習作想象能力,嫻熟地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自己觀察的結果,闡述心中激起的習作情感,發展了習作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建構完善的習作知識體系。
一、立足身邊生活,引導學會觀察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掌握有序觀察、細致觀察、深入觀察的能力,養成隨時隨地進行觀察的習慣。教師應借助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一旦碰到常見的人或事物、突發的事件,激發學生能積極觀察的欲望,對這些人或事物進行仔細觀察,掌握生活中人物的形象特點,掌握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使學生在習作活動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有順序地表達自己個性化的觀點。
例如,觀察生活現象,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與事物,可以更快地使學生形成習作觀察能力。為了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觀察能力,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生活實踐情境,利用春秋兩個季節游覽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或秋天的美景。在家鄉平和到處都是琯溪蜜柚,這是家鄉的致富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家鄉水果,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觀察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觀察能力。如,春天季節里,學生在和風微拂中踏著歡快的腳步,迎著燦爛的陽光,跟著老師到蜜柚園里,此時蜜柚園中柚花馥郁,嫩葉抽綠,還未走進蜜柚園時,教師指導學生遠遠觀看蜜柚園的景象,記錄下學生自己看到的景象及感想;進了蜜柚園中細致觀察每一棵蜜柚樹的形狀,可以從上到下進行觀察,也可以從左到右進行觀察,還可以從里到外進行觀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整棵蜜柚樹的形狀到花、葉、枝、干)進行觀察,還可以從蜜柚樹的各個部分到整體進行觀察等,學生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側重于指導和要求學生做到觀察有序,做好觀察記錄和感想。回到課堂小組探討中,讓每個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察過程,相互指出觀察中的不足之處,豐富觀察內容和有效形成觀察能力。
二、緊扣生活實踐,注重素材積累
學會觀察生活、掌握觀察能力是有效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生活是習作素材積累和運用的源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說,學生表達要有個性化、具體化、形象化,就必須深入生活實際,從身邊、生活實踐中通過觀察、記錄等方式,汲取豐富的生活中習作素材,運用自己個性化的筆調抒發情懷,惟妙惟肖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有效地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在積累生活中的習作素材過程中,學生也學會如何觀察生活,學會如何掌握生活知識,對社會生活現象更進一步詮釋與感悟。
例如,教師為了讓學生在習作中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必說,首先必須讓學生細致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體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含義,親身參與并體會生活實踐中的樂趣,隨機記錄各種參與生活實踐的活動素材,通過參與生活實踐活動,不斷積累生活中的習作素材,從而寫出的作品貼近生活實際,而又富有童趣、真實感。如學生要以“雨中即景”為話題進行習作活動,教師就要在平時指導學生細致觀察自然現象,如,春天雨的特點是淅瀝、綿綿的;夏天雨的特點是噼里啪啦,來得猛、去得快;秋天雨是彩色、香味的,給家鄉的瓜果帶來豐收的氣息;冬天雨的特點是陰沉、寒冷的,給人的感覺是刺骨凜冽的。教師注重在平時指導學生對雨景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景象和體會做成卡片,然后分門別類地積累,通過搜集、記錄雨景的過程,學生對雨景就有了熟悉的了解,下筆時自然胸有成竹,表達更加流利舒暢。同時,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對雨中的人或物的景象進行觀察、體會,在平時日記中記錄下觀察到的雨中人與物的狀況,豐富雨中描述人物、事物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學生敘述語言就會流利、生動。無論指導何種類型的習作話題,教師要善于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平時的生活積累,學生通過對生活實踐的觀察與感悟,動手說一說、議一議、寫一寫,豐富了習作素材的積累,也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表達通暢性,有利學生在表達中抒發個性化的語言、觀點,寫出的景物、人物自然栩栩如生,貼近生活實際,語言真實、有趣。
三、利用生活積累,抒發個性情感
“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話精辟地指出了學生想要獲得知識,必須參與生活、學習實踐,從實踐中體會、感悟、掌握、積累知識和能力,在習作表達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習作素材積累,運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化情感表達出來,品嘗獲取習作知識和提高習作能力的成功情感體會,激勵學生更進一步迫切表達的欲望,有利于學生用我筆寫我情,用我筆抒我心,在習作中盡情地表達學生的個性化情懷。
例如,學生以“家鄉、校園的一處或幾處美景”為話題,抒寫家鄉或校園美麗的景色,表達自己對家鄉或校園美景之情。在習作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平時對家鄉或校園的觀察積累,調動學生參與習作的主觀能動性,課前,或先讓學生對家鄉或校園再進一次觀察體驗,課堂上,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暢談自己心目中的家鄉或校園,教師巡視指導,要充分敘述的學生表達觀點,要求其他學生安靜、有禮貌、仔細地傾聽,等待表達完畢再進行評價、補充,彌補每個同學表達上的不足,從而有利于學生在交流生活積累中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小組交流之后,此時,學生已激活了自身對家鄉或校園美景的積累,更深刻地體會了家鄉或校園美景的特點,運用語言表述自然更加流暢、具體,富有生動性和個性化。學生參與敘述家鄉或校園美景的習作活動后,教師或學生合作小組從中推選幾篇優秀作品和幾篇行文、內容敘述較差的習作,在班級中進行成果展示,師生共同剖析這些作品的優劣之處,內容是否緊扣家鄉或校園美景的特點進行敘述;表達是否情真意切、真實地抒發對家鄉或校園美景的贊美之情;結構段落安排是否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語言運用是否簡要而又不失優美等。通過習作成果評價交流,更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家鄉或校園美景特點的體會,感悟要寫好作文,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活積累,不能單憑紙上談兵,否則寫出的作文必然無法真情表達對生活的贊美之情。
參考文獻:
[1] 廖海藍.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 王艷武.小學高年級作文能力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