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璇
摘 要: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迅猛發展,娛樂節目也如雨后春筍大量出現,這些節目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做到了寓教于樂。但也應看到,一些節目為博取眼球,出現了內容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惡俗化的情況,對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受眾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為此,制作更多符合時代主旋律的、具有正能量的娛樂節目,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娛樂節目;青少年;寓教于樂;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117
娛樂節目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受到越來越多青少年的喜愛。這些大眾媒介具有廣泛傳播性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其傳播的內容極易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我們看到一些好的娛樂節目在滿足受眾娛樂欲求的同時,將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科技知識等融入節目之中,不僅益智育人,還向社會傳遞出正確的價值取向。當然,也有一些娛樂節目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忽略了自身的社會責任。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和引導,為青少年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娛樂節目對青少年起到寓教于樂的積極作用
“大眾傳媒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大眾傳媒事業作為人民群眾一項公共資源,更要注重公共性和公益性,制作和傳播的內容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和維護健康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觀。2013年10月19日,河北衛視推出《中華好詩詞》節目,該節目秉承“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宗旨,采用“闖關、益智、綜藝”的手法,將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以趣味化、生動化的方式呈現。該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十分明顯,“在參與調查的觀眾中,98.17%的觀眾表示通過觀看《中華好詩詞》,在不同方面對自己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相對于其他純粹為娛樂而娛樂的節目而言,《中華好詩詞》站在“重拾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高度立意,為廣大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受眾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在了解祖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也給受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課。
這一類的娛樂節目把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內涵與當代娛樂節目的新奇性相結合,一方面保持了娛樂節目應有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使娛樂節目具備趣味性,從而有了持久的活力。大眾傳媒注重公共性和公益性,在娛樂節目制作中更加注重社會責任,不斷創新節目形式。這些優秀的娛樂節目將主流文化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既實現了消遣娛樂的節目屬性,又弘揚了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養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正是當下傳媒行業的應有之義。
二、娛樂節目過度娛樂化不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傳媒產業的繁榮帶來娛樂節目的大發展,隨之而來,娛樂節目之間收視率之爭日益加劇。一些媒體為了謀求自身更大的經濟利益,不斷降低娛樂節目的格調,將娛樂節目過度娛樂化了。近年來,“選秀類”“婚戀類”娛樂節目火遍全國,為爭奪收視率,各大衛視也是使出渾身解數。這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受眾可選擇的節目會越來越多,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為了打造節目效果、博取受眾眼球,一些節目出現過度娛樂化甚至低俗化的情況,大談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向社會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道德觀。一些“選秀類”節目,為提高節目知名度,過度宣傳“一夜成名”的所謂“捷徑”,而刻意淡化“勤奮、努力”的重要性,這些節目傳遞給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則盡是浮躁之風。
青少年正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期,缺乏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極易受到外界觀點的左右,而這些娛樂節目中不正確的觀點、行為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娛樂節目追求收視率無可厚非,但喧囂過后,要留下什么,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三、應對娛樂節目低俗化的幾點思考
對于青少年而言,娛樂節目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滿足個人消遣娛樂的感官需求,并在娛樂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對正確價值觀的養成產生消極影響。如何趨利避害,規避過度娛樂化、低俗化娛樂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我認為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傳媒行業的管理者和從業者要堅守“把關人”理論
“群體傳播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到傳播的渠道。”這就要求傳媒行業的管理者和從業者:一方面要強化媒介的社會責任意識,娛樂節目的定位要在“娛”和“育”之間尋找結合點。在滿足廣大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受眾娛樂需求的同時,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滿足受眾文化層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業務能力。這對于媒介從業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直接參與節目制作。這就要求媒介從業者,要不斷探索娛樂節目運作模式、表現形式、文化內涵三者的結合點,避免娛樂節目僵化說教,失去娛樂功能,同時更要避免娛樂節目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出現低俗化、惡俗化、媚俗化的傾向。
(二)培養青少年的媒介素養
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下了如下定義: 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因此可知,通過培養青少年的媒介素養,可以幫助他們養成思辨能力。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形成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大眾傳媒的共同努力:一是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溝通,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對文化的鑒別能力。二是學校開設相關課程,理論化、系統化教授學生的認知力、思辨力、創造力。三是大眾傳媒要肩負起社會責任,通過制作相關節目,通過大眾傳媒廣泛的影響力來引導青少年養成媒介素養。“具有一定媒介素養的青少年,其表征為媒介互動的主體性,包括理性選擇信息并能夠做到自控”。這樣,對于不良娛樂節目,青少年自身就具有了“免疫力”。
(三)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目前,對于娛樂節目尤其是網絡環境下娛樂節目的監管,我國還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這就給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機。因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通過立法加以監管,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文化欄目“一枝獨秀” 《中華好詩詞》風頭正勁[DB/OL].新華網,2014-06-20.
[3] 章穎.波茲曼《娛樂至死》對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啟示[J].東南傳播,2009(9):95.
[4] 王秀艷,周大勇.“人—媒”過度互動與新媒體“綁架”——兼論“眾媒時代”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