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的產業集群星羅密布,但大部分集群質量卻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獨具一幟除了依靠其自身優勢外,還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質量FDI的持續引進、多元協作化的集群治理模式等。通過調整R&D的投入結構,讓更多中小企業引入競爭機制,這對園區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產業集群;蘇州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2-51 -03
一、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現狀
作為我國園區發展模式的杰出代表,蘇州工業園區始建于1994年,由中國和新加坡共同參與建設。工業園區覆蓋近三百平方公里,2015年,全年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70億元。全區超過600家外資企業,投資來源于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涵蓋16個行業企業,包括:電子、醫療、信息化、新能源等。
相比于我國部分地區的產業集群,蘇州工業園區的集群質量有明顯優勢。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形成:第一,地理優勢。蘇州地區地處我國長三角經濟發展帶,經濟基礎牢靠,這里的氣候適宜,水源豐富,靠近中國最大的港口上海港,物流資源豐富;離滬僅百公里,是上海直接的經濟輻射帶。第二,人才供給充沛。到“十二五”末,蘇州中等職業教育合格學歷已達到97.42%,居民文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且江蘇、上海地區高校密集,每年都向這里輸送大量的優秀畢業生,為園區內人才發展提供新鮮血液。第三,積極的政策刺激。蘇州園區從建立規劃以來一直得到政府部門的充分支持,從積極落實與新加坡政府關于園區建設的戰略合作,到地區規劃設置,再到為園區單獨設立的眾多職能部門,為外資企業在園區的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
正是由于這些優越的條件,園區才牢牢吸引著大批量的高質量外資投入。現已有近1/3世界500強企業在園區落戶。據統計,園區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550個,實際利用外資超283億美元,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4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7%。可見,雖是以生產制造業為主體,園區內的集群產業相比基礎制造業,價值含量更高。
二、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成功之道
目前,中國的產業集群星羅密布,但大部分的但集群質量卻乏善可陳,蘇州產業集群的成功除了依靠其自身優勢,還離不開以下三點要素。
(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的升級能夠推動地區產業鏈的發展,增強地區產業競爭優勢。在當前環境下,區域發展應主動把握經濟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高端制造能力。
過去十年,蘇州工業園區的工業總產值成倍增長。200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581億,其中服務業占GDP比重為24.5%;自2005~2009年,短短四年,工業總產值已經翻了一翻,與此同時,服務業占比達32.5%;去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070億元,實現連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服務業占比也以年均2%的水平遞增,達到42.5%。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內服務業發展迅猛,金融、電商、服務外包行業發展日趨成熟,第三產業規模日趨擴大。
與此同時,園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2000年,區內高新技術產值約575億元,占規模上工業產值比為22.6%;2005年,這一占比躍增力近10%,達到了31.1%。從2006年開始,蘇州工業園開始了以內涵增長為特征的產業轉型升級、綜合商務新城建設。全年高新技術產值2461億元,占比規模上工業總值一舉上升到59.4%。在整個十三五規劃中,園區保持高新技術的產業投入比,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至2016年初,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上工業產值達到了68.4%,占比區內超三分之二的工業產值。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增速明顯,利潤總額分別為40.2%、37.2%、80.5%;新興產業加快成長,以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云計算為代表的新型產業增速也達到了30%。
產業結構的升級直接帶動了區域產業集群的升級,拉動了地區經濟增長,為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保證。
(二)高質量FDI的持續引進
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DI)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FDI的持續流入,增加了我國的資本積累,帶動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并迅速地促進當地產業水平的提升。
自蘇州工業園區開園以來,一直主打創造最佳親商環境、大力引進外資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近二十年來,園區累計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蘇州工業園區實際利用外資82.2億美元,占江蘇省的50%以上,園區的外資資本規模雄厚。另一方面,全區引入外資結構也進一步優化,近年1~5月份園區共引進外資項目156個,新增外資注冊金額1.36億美元,涵蓋醫療醫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金融等領域,投資范圍廣泛。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內大多以垂直型FDI為主,即跨國企業將生產制造與研發銷售在地理上進行剝離,前者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生產制造的產品供給國外及制造國本地。隨著園區內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外資企業在國內設置了研發和銷售基地。例如,德國西門子集團在園區內分設三了家子公司,涵蓋了信息系統、聽力技術、物流與裝配設備;而韓國三星在園區內更是設立了五家子公司,涵蓋了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與整體銷售。由此可見,許多跨國企業在蘇州的產業鏈不僅僅停留在生產制造環節,產業鏈已經明顯延伸到了價值鏈的上游,將企業信息處理和研發等具有高價值的產業向園區內拓展。這象征著園區內FDI整體水平較之前有了較大提高。
高質量的FDI能夠促進提高區域內行業水平,推動高質量產業集群的形成。
(三)多元協作化的集群治理模式
產業集群是介于科層和市場之間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且具有科層企業和競爭市場所不具備的優勢,但同時也具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劣勢,如治理機制的主體缺失、制度缺位和管理低效等。因此,缺乏合理的集群治理機制,集群的資源優勢和創新能力將會不斷減弱。
目前我國的產業集群治理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即:自組織型、中心領導型和多元協作型。自組織型治理模式中,集群中很少存在層級治理的元素,地方政府、公共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特殊主體。由于自組織型的集群治理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機制,難以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我國浙江地區的中小型產業集群治理即為典型的自組織治理模式。中心領導型的治理模式即以少數或幾個大型龍頭企業為中心領導,其他中小企業進行配套性生產和創興的集群管理模式,這類集群中存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金融、技術和商業服務資源,但一般為龍頭企業所主導或控制。
而目前,園區內的集群治理模式則偏向于第三種模式,即多元協作型集群治理模式。較前兩種集群治理模式,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下的產業集群組織結構是具有較大彈性,集群內部、包含的主體涉及到各種規模的企業、地方政府代理機構、公共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大學及其它知識型機構、公共-私人聯合管理實體等等。園區內,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對地區集群企業、各類知識型機構以及群外主體的深度交流與戰略協作起到了正面積極對引導作用。園區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刺激了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有利于當地知識產權的保護。
為更好地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園區進行了更好的經濟活動區域劃分。目前,形成了六大發展區域,其中以三期高新產業和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創新技術高地,以中新生態科技城為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區,而金雞湖中央商務區、綜合保稅區、陽澄湖生態旅游度假區則以服務業增產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增值。合理的區域治理與劃分,能夠刺激經濟和文化的多元化的發展,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前,國家對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也相當重視。近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12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蘇州更是位列其中。
此外,蘇州園區內的各項行業協會之間的互相交流、溝通,對整個行業對規范治理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外資企業協會吸納了近600家企業,為外資企業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網絡,不斷地促進企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和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集群的治理模式決定了集群的發展方向。而只有當地方政府與行業協會及企業、機構等形成良好的集群治理機制時,才能對集群發展起到正面刺激作用,促進集群的發展與壯大。
三、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之策
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雖已獲得較大成功。但當前,面臨我國經濟長期L型發展驅使,園區的經濟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如果要保持園區集群的高質量發展,以下兩點我認為對園區對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調整R&D的投入結構
園區內的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平穩,產業升級轉型速度加快,R&D投入占總GDP占比保持在在3%~4%之間,超過江蘇省R&D占比1個百分點左右,遠高于國內其他開發區。事實證明,R&D投入比高可以提高區域的經濟效益、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優化和升級。
但很多人一味關注R&D的投入水平,卻往往忽略投入結構但重要性。目前,R&D可大致為三個方向,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從近年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的科技研發(R&D)投入結構看,發達國家的結構比較合理,即對生產力推動較深遠的基礎研究占比較高。據統計,瑞士、法國、意大利和捷克基礎研究占科技研發(R&D)投入之比已分別占到26.8%(2008年)、26.3%(2010年)、25.7%(2010年)和25.5%(2011年),而我國目前仍舊不超過10%。
應用研究在發達國家占有較大的比重。一些高技術產品的核心技術如芯片制造、高性能發動機制造等技術研究都為一些發達國家所掌握和控制,近年發達國家的應用研究一般都在17%至50%之間;中國2013年為10.7%,廣東省為7.1%,距離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
我國的R&D投入主要以試驗發展為主,占比70%以上,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占比較小,這樣的結構很不合理。基礎研究的匱乏,將導致部分企業以模仿作為R&D的首選,而忽略了創新的重要意義。在我國,基礎研究主要由政府來主導,有關科研院所和研究機構來承擔外,而大部分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都主要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拓展。
應用研究領域的推廣對區域創新活力的激發有著深遠意義,園區下一步可以引導企業開展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應用研究,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應用等等;推動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互動,激發區域研究創新活力,既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又反過來促進科技研發深入。
(二)更多中小企業引入競爭機制
在外資投入運作期間,很多跨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當地進行采購或發展當地供應系統,從而帶動當地的中小企業為之進行配套生產,從而形成圍繞著核心外資企業的產業集聚。這種產業集群形式能帶動當地企業的成長,增加地區競爭力和外資穩定性,實現對當地經濟實質性的拉動。
園區內中小企業眾多,在價值鏈競爭優勢上遠落后于外資企業,但這些企業也擁有勞動成本低、機制運作靈活、模仿水平較高等優勢。如果跨國資本的運作能夠給這些企業帶來豐厚的資本溢出效益,且這些企業能夠從競爭中發掘自身優勢,即可成功鎖定在產業價值鏈中,成為合格的供應商或分銷商。
波特認為競爭機制的引入對產業集群的發展非常重要。在良好的行業氛圍下,企業間的充分競爭能夠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更能提高整個行業水平的提高。中小企業經過優勝劣汰的篩選后,將會形成更強健的生產制造能力。
產業鏈的發展雖然是以核心企業為主導,但也離不開眾多中小企業的加入,如果國內企業能夠在與跨國企業的溝通合作中,找準自身的發展方向,那么對區域的產業發展將起到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以來的優秀產業集群代表,具有很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如果能從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中汲取經驗、教訓,并不斷擴大集群影響力,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集群發展將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談丹,女,東南大學MBA在讀研究生,現供職于南京揚子伊士曼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