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亞
摘 要:“微時代”悄然改變網絡大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擴大教育客體、干擾辨識能力、增加控制難度、提升溝通要求、沖擊價值認同等嚴峻的挑戰,結合《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教育者轉變教育理念,關注“微”話語,樹立“微”權威;大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爭做“微”領袖,組織“微”活動;高校加強監督管理,搭建“微”平臺,利用“微”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模式,豐富“微”內容,提供“微”載體,創新“微”方法。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247-03
2016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即時通信作為重要的互聯網應用,使用率為90.7%,其中微信的使用率達到81.6%,僅低于QQ,新浪微博在綜合類社交應用中占比43.5%[1]。毋庸置疑,“微時代”已經逐步走進網絡大眾的生活,影響著每個人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快捷的信息獲取和交流的通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環境
(一)“微時代”
學術界對“微時代”的界定多種多樣,本文引用武漢大學楊威教授的界定:“微時代”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術語,而是一個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2]。“微時代”的主要表達方式有大眾所熟知的微博、微信、微文學、微電影、微公益等等以“微”字冠名的傳播載體。
(二)“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主體的大眾化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體。微媒體的“微”將人們的表達興趣逐步提升,網絡不再是權威人士的天下,表達的低門檻讓更多普通百姓都可以展示自己,參與輿論博弈,原創具有內涵的文章和簡潔具有深度的語言被大量瀏覽和轉載,每個人的話語都可能成為流傳度很廣的網絡熱詞,“微時代”已然成為全民狂歡的時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時代需要關注更多潛在的教育客體,不能忽視任何一個草根,他們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體無形中被擴大。
2.內容的碎片化干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識能力。網絡時代的生活就和它所產生的信息一樣高效率、快節奏,人們壓力越來越大,空閑時間越來越少,閑暇的時間被高速運轉的工作和生活打亂,分割為細小而雜亂的無數片斷;再加上微媒體自身對內容的限制,既迎合大眾發布信息的需要,同時也降低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人們使用微媒體表達自己的壓力、煩惱、激情、夢想等等情感狀態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些海量分散的碎片化信息給思想政治教育者帶來不小的困難,他們不但要通過各種途徑接收、提取大量的微資源,還要從碎片化的表達內容里過濾、篩選、辨識、整合對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的信息。
3.信息的瞬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難度。微媒體是集信息分享、傳播、獲取于一體的平臺,以其發布內容短小精練著稱,傳輸時可配以圖片和視頻展示,信息傳播極其迅速,成為展示自我和社交溝通的代名詞。因微媒體具有“轉發”的形式,信息類似于病毒的擴展方式,某些事件的發生和進展在微媒體中甚至是同步進行的。這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增加了極大的難度,他們不但要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取信息并辨別真偽,還要在傳播過程中監控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影響,特別是要對帶有負能量的負面新聞的傳播進行控制。
4.溝通的交互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要求。微時代的媒體創新對話模式,實時動態信息交互機制,包含文字傳輸、視頻通話、實時語音等功能,其新鮮時尚、鮮活立體、個性化元素廣受使用者的好評,靈活的溝通方式拓展了人際交往關系,打破了教育者對話語壟斷的特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話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形成點對面的多維互動模式。這種交往方式一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要求平等、自由、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求教育者關心每個受教育者,視野由宏觀向微觀集中,平臺由現實社會向虛擬社會擴展,教育雙方擁有平等互動的話語權。
5.信息的開放性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互聯網的發展從信息共享到信息共建,每個用戶只要擁有信息終端設備和暢通的網絡都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圖像進行簡短的文本發布,低成本、低門檻和超便捷吸引了大批大學生成為追隨者和擁護者,他們經常會淹沒在龐大的信息海洋中,給非主流文化思想以巨大的生存空間,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反國家反社會的言論,腐朽、落后的意識形態乘虛而入,滲透到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嚴峻挑戰。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相比枯燥乏味的說教式灌輸,手機無疑成為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的解乏工具,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網絡中缺少社會規范,有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意識抵觸甚至背離,這都嚴重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
二、“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教育者:轉變教育理念
1.關注“微”話語。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網絡語言必然帶有社會和時代的特征,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也體現在網絡語言中,“微時代”的“微”語言更加簡潔生動,以富有情趣和創新的特點吸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日益濃厚,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要擯除不良思想的侵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關注“微”話語。大學生的“微”語言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們的價值取向,特別是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沖突的負面新聞出現時,教育者必須加強對這種輿情民意的監督和引導。
2.樹立“微”權威。《報告》顯示,在社交應用的聯系人中,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同學、同事占比最高,都在80%以上;其次是親人或親戚,關注比例為79.7%;對老師或領導的關注比例為62.4%,排名第五位[1]。因此,“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雖然被消減,不是絕對的權威,但教師的“微”語言在學生中還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隱藏于國家機構的各種規章制度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方向,必須加強教育者的話語權威,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收集、傳遞、反饋,提高甚至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二)受教育者:提高媒介素養
1.爭做“微”領袖。《報告》顯示,人們使用社交應用的主要目的有:與朋友互動(72.2%)、了解新聞熱點(64.3%)、關注感興趣的內容(59%)、獲取知識和幫助(58.3%)和分享知識(54.8%)[1]。由此可見,人們在“微時代”最重要的就是社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形成大學生爭做“意見領袖”的氛圍,培養他們掌握“微”技“微”能,提高接觸微媒體的頻率,獲取更多的信息渠道和資源,掌握權威話語,憑借獨特的人格魅力、社交的協調能力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者,增強受教育者對他們的關注度和信任度,擴大追隨和模仿的大學生群體,將媒介素養作為培養的重要內容,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擴充政治可靠、熟悉網絡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實現理論與實踐、網上與網下的結合。
2.組織“微”活動。網絡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卻永遠無法替代人們的真實生活。學校要重視校園活動的開展,有針對性地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參與各種富有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不但有助于大學生之間、大學生與老師之間“面對面”的對話和溝通,擺脫“手機對手機”的尷尬境遇,還可以滿足大學生多樣性的需求,擴大交往范圍,培養興趣愛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增強集體主義凝聚力和榮譽感,提高思想覺悟和綜合素質,實現自我價值。受教育者還需積極參加微公益,強調公益參與的平民化,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加深對公益理念的認知,幫助他們在“微行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高校:加強監督管理
1.搭建“微”平臺。《報告》顯示,88.8%的微博用戶會在手機端使用微博,隨時關注微博動態,隨時參與微博話題。隨著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的增強,公眾賬號成為了微信的主要服務之一,企業和媒體的公眾賬號也成為了用戶的主要關注對象[1]。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樹立微時代的傳播理念,才能占領微媒介的制高點,因循守舊的思想政治教育終會被不良的思想觀念侵蝕,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拋棄。高校應建立相應的公眾號,提供大學生感興趣的理論素材和話題討論,當好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話語,引導輿論取向,增強大學生學習主流文化的自覺性,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2.利用“微”宣傳。《報告》統計數據表明,從對微博功能的使用情況來看,73.9%的用戶通過微博關注新聞/熱點話題,成為人們了解時下熱點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對于社交類網民來說,需要關注熱門事件或話題時,首選的社交平臺是新浪微博,提及率為22.1%。隨著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的增強,公眾賬號成為微信的主要服務之一,“及時了解新聞熱點”、分享、獲取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識的提及率也都在50%左右[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微媒體加強思想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大對典型模范的宣揚,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輿論導向,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加強“微”宣傳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創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此外,高校為確保網絡輿論的正確導向,應當做好輿情收集、研究和判斷工作,對可能出現的敏感信息進行預判,制定輿情預警機制,預防輿論危機。對突發的輿論事件做好危機公關,及時傳達信息,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四)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模式
1.豐富“微”內容。《報告》顯示,從對微博的主要使用目的來看,“及時了解新聞熱點”“關注感興趣的內容”“獲取到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識和幫助”是最主要的目的,提及率分別為72.4%、65.5%和59.7%[1]。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講“大”道理,隨著“微”時代的來臨,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針對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從“微”處著手,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細小細微的細節中以“微”見“大”,實現微而不微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適時恰當地將微媒體的熱點新聞、媒體焦點、討論話題、生活知識引入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找到融合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的契合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創新“微”方法。從《報告》的統計來看,47.5%的微博用戶會每天使用微博,53.3%的微信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無數次,每天使用10次以上的用戶累計占87%,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微博、微信在校園中的廣泛使用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說教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信息和知識的渴望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發揮微媒體的優勢,精心制作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的微課和微視頻,一改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實現課堂和網絡的相互補充,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日常的生活里,微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時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提供了便利,通過終端設備只需動動手指就能獲取大學生的信息,互動溝通,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提供“微”載體。《報告》的數據表明,手機在用戶訪問社交平臺采用的設備中以其便攜、隨時可觸達的特征成為人們訪問社交平臺的首選設備,高達89.3%的比例[1]。大眾傳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載體之一,而手機成為大眾傳媒的主要方式,必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視,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快建設手機載體,適時對受教育者進行疏導,發布和創設大學生關心的信息和話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共同建設微媒體的熱情,培養他們在網絡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還可以通過開展“微”活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以活動的豐富性感召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微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速,傳播的內容越來越精練,感情交流的方式越來越簡單,信息的數量越來越龐大,閱讀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讀取信息的時間越來越有限,產生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廣泛,影響社會的事件越來越細微。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微時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時期,在理念、內容、方法、主體、環境等方面需要進行探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的成效。
參考文獻:
[1]CNNIC.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EB/OL].(2016-04-08)[2017-01-02].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t20160408_53518.htm.
[2]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