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
【摘要】在新課標倡導多元化教學的今天,健康的通俗音樂進入課堂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通過把積極、健康向上的通俗音樂元素引入到課堂的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教師引導學生與音樂對話,對通俗音樂的再創造加工,可落實學生課堂音樂的二度創作;還可以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通俗音樂;中小學課堂;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通俗音樂亦稱流行音樂,主要指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在歐美各國發展起來的適合一般市民群眾愛好的,輕松活潑、易學易唱和便于流傳的歌曲,流行音樂在題材、內容方面貼近生活,在演唱方式上通俗易懂、聲情并茂,在節奏上活潑動感,具有宣泄性的音調和貼近大眾的審美意識,成為大家在音樂文化生活中較為歡迎的一種音樂形式。
現在的大多數學生熱愛通俗音樂。通俗歌曲通俗易懂,使孩子們感到親切,并能從通俗音樂中獲得一種滿足,體驗到快樂,所以通俗音樂在學生中很受歡迎。由于通俗音樂絕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節奏明快,比較符合青少年期間淺顯的愛情觀念和欣賞特點,所以他們對通俗音樂情有獨鐘。
一、通俗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的重要性
(一)實現音樂教學目標的需要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音樂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不完善,主要是因為傳統的音樂教學沒有良好的音樂氛圍,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查表明,通俗音樂進入課堂教學后便立刻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通俗音樂,其中優秀的通俗音樂完全可以采納到歌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回歸母語音樂文化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觀愈來愈進步的今天,音樂教育百花齊放,多元文化異彩紛呈。讓人高興的是,近幾年,音樂教學有了驚人變化,內容飽滿豐富。回歸母語音樂文化教育,要求我們把通俗音樂引入課堂。如王力宏的《蓋世英雄》中融入了京劇的唱腔;《花田錯》中透著昆曲的韻味;《滿江紅》、《烽火揚州路》則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神韻,這些通俗音樂中的民族元素顯得異常鮮明。在中國本土音樂的形成中,中國風占據了較大一部分,它與其他音樂風格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文化,這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三)通俗音樂自身發展的需要
通俗音樂作為一種流行的音樂藝術,同樣需要傳承和發展,音樂課堂成為其發展的土壤,把通俗音樂引入課堂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通俗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自身的魅力,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用豐富飽滿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場合適合不同的音樂,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感情。在學生選唱的歌曲中,不做過多的限制,要求學生自己對歌曲進行剖析,欣賞并討論其價值所在。
二、通俗音樂在中小學課堂應用的現狀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不少優秀的通俗歌曲已逐步進入課堂,不少音樂教材也逐步加入部分有意義的通俗歌曲。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此次改革所確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為通俗音樂出現在中小學課堂提供了理論支撐,通俗音樂開始占據一定的比例。如初中音樂教材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彩色的土地》等。雖然通俗音樂作為新興的音樂元素,使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音樂的教育性卻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相比之下,健康和積極的流行音樂的內容,有利于鼓勵學生了解不同形式的音樂,了解不同的文化,培養感情,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
中國通俗音樂在上世紀末開始流行起來,青少年是主要的消費群體,他們加快了通俗音樂蔓延到各大城市的腳步,通俗音樂內容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情感色彩,比較貼近生活。隨著諸如多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通俗音樂快速地融入了青少年生活的各個角落。而在青少年發育期,他們需要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感受,通俗音樂的出迎合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并引發他們唱歌的欲望。
三、通俗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建議
(一)根據學生興趣來選擇適合的通俗音樂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影響了他們對通俗歌曲的偏愛,在這一階段,學生還沒有完全具備對通俗音樂鑒賞的能力。對傳統的民族音樂興趣不高,而更偏好于流行音樂。筆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學生對通俗音樂的興趣,經過教師科學的篩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巧妙、適當地把通俗音樂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為音樂課注入新的活力。此舉有助于學生更加輕松愉悅地投入音樂藝術的學習之中。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音樂的多元化魅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音樂教師在課上或課下應多與學生交流,從學生喜歡的歌曲中篩選出適合他們的歌曲,在課上教學生演唱,并帶領學生感受歌曲背后的意境和歌曲本身要表達的情感。正確引入通俗音樂,就會在課堂上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對音樂課產生興趣,享受到音樂藝術所帶來的古典之美,流行之美。
(二)尋找現代與傳統的契合點
把通俗音樂與傳統音樂完美結合。音樂教師可以將流行且帶有民族特色的“女子十二樂坊”引入音樂課堂,調節學習的氣氛。在講授說唱音樂這一單元時,可以將當紅的流行歌手周杰倫、潘瑋柏等現代說唱音樂引入課堂,與元朝興起的傳統的說唱音樂相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時,可以由女歌手組合SHE的《不想長大》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比相似之處,從而拉近了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距離。從表演形式來看,流行音樂歌手周杰倫曾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同臺演出,登上2009年的春晚的舞臺,將周杰倫的《本草綱目》與宋祖英的《辣妹子》共同演繹,兩種不同形式的音樂元素,流行和民歌的碰撞,更增添了音樂的魅力。將通俗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結合作為切入點,這樣音樂課堂也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借助通俗音樂的要素進行教學
從音樂要素的節奏和歌詞來看,節奏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節奏中,除了采用節奏模仿、打擊樂訓練等方法外,還可將流行于歐美的Rap引進課堂,Rap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獨特而新鮮的風格韻味,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類似于”念歌詞”的演唱方法,和“按照節奏讀歌詞”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不再反感節奏編創和訓練,也會對音樂產生更大興趣。
四、總結
中小學階段是人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時期,每一步選擇都和未來的道路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對通俗音樂有節制、有選擇的欣賞。同時,要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教學生如何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音樂媒體,運用不同的審美形式,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在音樂中得到切實的感受和體會。體會不同形態的“美”,提高他們欣賞“美”的能力。因此,要充分發揚通俗音樂的普遍接受性,使其在青少年的成長路上發揮有利作用。
通俗音樂進中小學課堂,已經是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們無法阻止這種沖擊,那就不如轉變觀念,把優秀的通俗音樂運用于教學,不僅可以補充傳統音樂教學的不足,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更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并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的審美能力,享受音樂藝術所帶來的無限樂趣。
近幾十年來,我國通俗音樂迅速發展,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日常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我們更應該正視通俗音樂帶給我們的影響,特別是當代中小學生在文化多元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成長,他們應該接受更多音樂風格的學習,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對通俗音樂的喜愛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音樂。總之,通俗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是必要的,更是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郁斌 謝嘉辛.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4]穆塞爾.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黃瀟(1993—),女,漢族,湖北荊州人,現就讀于長江大學藝術學院音樂教學法專業,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