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水
摘 要:真正的體育教學,事實上并不只是通過知識傳授作為切入點,而是主要從情感層面出發,將興趣培養作為核心。體育興趣是學生對運動的積極認識和情感傾向,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基本推動力,是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的基本要求。該文主要對教學方法、設備的利用、家庭和學校的重視程度進行了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做出了探討。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育興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105-02
德國教育家第斯惠曾經談到過,教學藝術并不局限于傳授技巧,重點在于鼓勵和喚醒學習的意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其在學習方面的熱情,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學生是否基于體育和健康方面的學習,建立起優秀的體育習慣,興趣對于其本身的意義非常重大。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蘭州市第六十六中學初一至初三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體育興趣。
1.2 研究方法
1.2.1 觀察法
對蘭州市第六十六中學各年級學生的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的系統分析、記錄,由此分析學生體育興趣的有關因素,從而可以有針對性、有規劃性地給予合理的研究。
1.2.2 訪談法
通過對蘭州市第六十六中學體育組的各位老師的訪問、交談,以及初一至初三學生的抽樣訪談,更加明確如何有效地培養初中生的體育興趣。
2 影響初中生體育興趣的因素
2.1 初中學生的體育心理特點
初中生大部分處在13~16歲的年齡段,是生長發育最為重要的階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均處在最為旺盛的階段。通常,學生的興趣愛好較為全面,然而也存在著較強的不穩定性,存在著偶然性和誘發性的基本特征。在此階段,男女生在體育興趣方面也表現出較大的區別,男生更傾向于較為激烈的運動,而女生則更為傾向于節奏感更為強烈,表現出韻律特征的項目。
2.2 教師因素
在體育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引導的重要作用,對于整個課程的發展方向也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作為體育教師,不但應該樹立高尚的精神品格,同時也應該起到表率作用。不僅如此,還應該對體育事業保持較高的忠誠度,建立起優秀的事業態度和責任意識,同時在教學意識方面保持嚴謹的基本理念,不辭辛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工作當中來。
2.3 學生因素
對于中學生而言,其恰好處在少年前期階段。因為青春期的影響,在身體機能和形態方面迅速的發展,運動能力也同樣與日俱增,神經系統的分析綜合能力有了較為顯著的提升。總體而言,肺活量較低、泵血能力不佳,因此在運動的時候,往往會感到疲勞。
2.4 場地器材因素
對于體育教學工作者,器材是最為關鍵的工具,必須要按照實際的教學方法,科學合理的運用。現階段,大部分的學校在體育方面的經費并不充分,事實上器材設備往往難以適應于實際教學的需求,因此導致教學內容上的實踐面臨較大的限制,致使教學的總體成效不佳,學生無法從個人感興趣的項目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對此方面的認識產生障礙,長此以往則必然會導致個人在體育課程和各個項目的興趣受影響。
3 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方法探討
3.1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對于教學內容而言,教師理應根據學生差異性的特征做出針對性的安排。一般情況下,男生表現出活潑、好勝心強、樂于自我表現和競爭的基本特征。因此,可針對男生的基本特點,合理安排對抗性較為突出的項目,諸如實施球類分組教學,或者是競跑等項目。而相比之下,女生更渴望追尋體現出柔美性的項目,因此可合理開展部分節奏感較為突出、動作變化較為多樣的內容,比方說舞蹈、健美操等一系列的活動。
3.2 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對于體育課的教學主要源自于組織,其重點是需要教師按照教學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和作業條件等要素,為達成課程的基本目的,從而實施一系列的處理方法,如若不然則會導致課程的質量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按照學生針對各個項目的興趣愛好,安排滿足其自身興趣的項目,從而提升其個人的積極性,同時重視循序漸進和區別對待的基本原則。
3.3 優化教學場地和設施
體育場地和設施是上好體育課和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的物質保證。對于學校而言,必須要及時調節教學理念,提升資金開支,全面建設起體育場所和設施,同時面向于部分已破損的設施予以維修和調整,從而保證整個課程能夠得到良好的開展。
4 結語
對于中學生開展的體育鍛煉行為,一定要加以合理的引導,同時給予充分的支持予以保障。如若興趣形成,同時可以得到穩固,并建立起相應的效應,則學生勢必會形成良好的保持興趣,從而達到相應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盧元鎮.從中國體育現狀調查看學校體育[J].中國學校體育,1999(2):66.
[3] 王寶珠.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試驗情況調查[D].華南師范大學,2013.
[4] 孫曉強.體育參與的約束因素、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間關系[J].體育科學,2006,26(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