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陳巍 李瓊
摘 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以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和體育學為基礎,運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傳承方式和面臨困境等,提出可持續生態發展策略,以期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國特色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協同發函 民族傳統體育 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4(a)-0209-0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輩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文化形式,有著人類研究活化石之稱。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指出,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同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2015年5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完成國家頂層設計;2016年12月京津冀三地共同簽署了《深入推進京津冀體育協同發展議定書》;標志著體育協同發展由頂層設計轉向全面實施階段,這一系列舉措為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如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謀求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更快的發展,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1 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將民族傳統體育確定為一級學科體育學下屬的4個二級學科之一,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稱謂被正式確定,但迄今為止尚未有統一定義[1]。學者們普遍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能夠起到強健體魄、娛樂身心作用的各種身體運動形式,是現代體育的“體育文化密碼”。文化一詞源于古拉丁文,原意是耕耘和挖掘土地,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但任何一種文化都必然依附在一定的社會形態和人類生存模式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具有一定體育內涵與外延的文化形式,它主要起源于圖騰崇拜、部落戰爭和宗教信仰和生產生活等,是我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健身娛樂、競技比賽、民族價值認同、弘揚傳統文化、民族向心力凝聚等功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
2 河北各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情況
河北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民族傳統體育地域性特征,將河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按地區分為冀北(張家口、承德)、冀東(秦皇島、唐山、滄州)、冀中(廊坊、保定、石家莊、定州、辛集)、冀南(衡水、邢臺、邯鄲)等四個區域,挖掘各地區主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分布情況。其中冀北地區主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蹴球、萬全打棍、高蹺戲、九曲黃河燈、河灣挎鼓、曲長城背閣、冰陀螺、竹板落子、中幡、二貴摔跤、珍珠球、蕩秋千、黃旗武會、抓嘎拉哈和跳駱駝等;冀東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八極拳、地秧歌、簍子燈、猿功拳、箜竺、逛樓、抬皇(黃)杠、撫寧太平鼓、虎捕綿羊、黃驊麒麟舞、泊頭六合拳、燕青拳、孟村八極拳、吳橋雜技、李氏迷蹤拳、楊氏青萍劍;冀中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固安戳腳、文安八卦掌、東儲雙龍會、太極通背拳、登云會、子牙高蹺、霸王鞭、跑驢、孫式太極拳、九曲黃河陣、鷹爪翻子拳、曲陽擎閣、淶水踢球、鼎 棋、太極拳、鐵球、空竹、贊皇鐵龍燈、九曲黃河陣、常山戰鼓、官傘、六合劍、雙刀四翻手、水滸拳、斜串拳、黑虎拳、三角村高蹺、南托雷氏武術;冀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三皇炮錘、梅花拳、打花膀、深州形意拳、鳳秧歌、七巧燈、通臂拳、梅花拳、抬閣、八卦掌、南魚龍燈、查拳、扇鼓、十字八方拳、楊氏太極拳、黃河燈陣、梅花拳、陳村查拳、葦子燈陣、長洪拳、永年抬花桌、趙州扇鼓等。通過研究發現邯鄲、承德和滄州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較多,而邢臺、衡水和張家口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較少。
3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風俗環境等優勢資源,長期以來,先民們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為了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具有人類文化的共性特征和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通過田野調查了解到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如滄州武術、邯鄲太極卷);相互融合的特征(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等相互交融);民族性特征(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廣泛參與的人民性特征;節日依附的民俗性特征;追求比賽成績的競技性特征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教育特征等,這些特征蘊含著不同民族的價值,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延續至今。
4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方式
傳承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種傳遞方式,作為族群中的一份子每個民族都應自覺的加以傳承,通過探究發現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家族傳承,也稱之為血緣關系傳承。在我國古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建立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受教與傳承的,是指在家族內部由父傳子、子傳孫的模式進行傳承[2]。第二,師徒傳承,也稱之為模擬血緣關系傳承。在我國有拜師學藝的說法,師徒傳承是效仿血緣關系(家族傳承)而建立的;第三,學校教育傳承,也稱之為契約關系傳承。從古代的學堂、武館一直到現代的各類學校,教育傳承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第四,其它傳承,主要包括節日慶典、民俗習慣、宗教祭祀等方式進行傳承,這種傳承屬于日常生活中無形的自覺的文化傳承。
無論是哪種傳承方式,都是為了延續本民族的技藝,展現本民族的特色,強化民族的價值認同感,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導的現代教學中,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節日慶典等方式的傳承方式仍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堅韌的生命力,應借鑒西方競技體育的傳承經驗(如西班牙斗牛,印度瑜伽、韓國跆拳道等),將幾種傳承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合理創新,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5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中面臨困境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要依附于生產生活實踐的農耕文化、宗教祭祀、節日慶典、圖騰崇拜等形式而存在,其時代價值和深層內涵并沒有被完全挖掘,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嚴峻,通過研究發現其傳承與保護中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境的變化擠壓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賴以生存的生存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擠壓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二是外來文化的入侵與意識形態的滲透威脅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我認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將精力用在追求物質和精神的過度滿足上,忽略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三是宣傳力度不夠,傳播途徑單一。媒體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導向和指引作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報道較少,傳播的方式僅依靠自發式的傳播,導致民眾不能確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時代價值;四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河北各地方政府更多關注GDP的增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意識淡薄;五是保護制度的缺失。河北地區目前還沒有出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保護制度,限制了民族傳統觀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六是傳承方式出現斷層。老一輩(傳承主體)在傳承過程保留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和“留一手”等保守思想,而傳承客體為了追求時尚和經濟利益涌入城市定居或務工,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認為主要來源于農耕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過時的、落伍的,造成大量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流失。
6 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路徑
6.1 以相關政策為導向,引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河北政府的相關部門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上應從頂層設計、方向引導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依托國家出臺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等政策和法規,統籌規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與發展。
6.2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促進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京津冀地域毗鄰,《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劃分九州,古冀州包括京津冀三地區,是京津冀地區的母體,而慷慨激揚的燕趙文化是京津冀文化的根源。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京津冀文化的一部分,應充分借助京、津的資源優勢和強大的輻射作用,利用國家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發揮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區位優勢,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提供跨區域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借力京津體育文化優勢,創建河北各級體育文化優秀品牌,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6.3 以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為基石,推進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將文化建設放在首位,河北應充分搭乘國家政策的順風車,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充分挖掘與整理河北地區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如邯鄲的太極拳文化、滄州的武術文化、保定的空竹文化等,利用北京、天津等應用新媒體的宣傳方法,宣傳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本源、傳承方式以及深層的文化內涵等;京津是人文薈萃之地,積極引入京津人才,加大各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對河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力度,形成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共贏發展的局面。
6.4 以體育產業為路徑,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河北是全國唯一兼有濱海、湖泊、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地區,為該省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雄厚的資本,發揮京津體育競賽的影響力,開發河北體育旅游、休閑體育、體育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等朝陽產業,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功能宣傳各體育產業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以期通過產業的發展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海軍,陳慶合.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5,14(4):114-117.
[2] 王智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源、特征與傳承方式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