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澤
[提要]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自覺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從整體上看,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滯后,主要原因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陷入資源匱乏、社會就業難、缺少綠色產業支撐等困境。如果不能走出困境,就會導致其他社會經濟問題的產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困境;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5日
一、“新型城鎮化”概念
城鎮化是農村的人口、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城鎮轉移和集聚的過程,是非城鎮空間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有序的良性變遷。“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是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的城鎮化過程。在人口集聚、非農產業擴大、城鎮空間擴張和城鎮觀念意識轉化中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以及將之確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當前,新型城鎮化的進程處于半停滯狀態,因為人們在新型城鎮化要求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道路上陷入困境,使之重回傳統城鎮化的老路上。
二、困境分析
(一)自然資源。“新型城鎮化”把生態文明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集約節約利用,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這樣的城鎮化要求具有強烈的針對性。但是對城鎮化進程中對傳統能源和材料的過度依賴導致資源幾近枯竭,對城市空間管治的不到位導致基本農田不斷被侵占,城鎮日趨蔓延,土地肆意浪費。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是保障中國健康城鎮化的重要前提。中國人均占有的資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短缺。城鎮化是持續不斷的大規模占地和圈地,使耕地資源消耗過多。城市建設占地迅速大規模擴張,使城市人均占地增長迅速。城鎮化的同時,伴隨著耕地的不斷減少,致使在推出“新型城鎮化”時,耕地等資源就顯得更為緊缺。
(二)生態環境。薄弱的節能意識、不利的環境監管導致城鎮化過程中長期的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人們生活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開始顯現,使新型城鎮化偏離軌道;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生態災害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偏離建立新型城鎮的宗旨;中國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從周邊環境進入生態系統并進一步浸入食物鏈,開始影響到人體健康;環境污染的區域范圍遍及到全國主要的人口、產業集聚帶和城市群,使得正在城鎮化的區域成為雞肋。高度密集的城鎮化使生態環境變得脆弱,對城鎮居民所造成的影響愈來愈突出。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制約。
(三)綠色產業。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是綠色低碳、集約節約,是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綠色產業支撐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當前在新型城鎮化中,要求對生產技術創新進行的投入是綠色、低碳的,實際上投入不足,致使大量城鎮化產業同質化,內耗上升,無創新。當前的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一種傳統城鎮化再復制。我國實現就地城鎮化的鄉鎮大多以含金量較低的加工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絕大部分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或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過渡時期,所謂的新型產業還是在復制傳統產業,因此新型城鎮化缺乏綠色產業支撐。
(四)社會就業。新型城鎮化是失地農民要平等、幸福地實現向城市的永久性遷移。但是現實中,失地農民在城市中就業困難,這主要原因是:(1)社會環境方面。人為設置城鄉分割障礙,城市政府對來自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采取控制措施;公平正義、城鄉一體的勞動合同制度覆蓋有限,企業的穩定性和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較差。(2)農民自身條件方面。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和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農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勞動技能偏弱;從認知行為水平上來說,該農民對自己行為的結果缺乏認知,缺乏市場意識、科技意識和風險意識,沒有長遠眼光,不能自我反思、自我調整,缺乏深謀遠慮,不能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智慧的增長,無法做出對自己更加有利的決策,導致就業質量不高,或者無法就業,因此在城鎮就業困難。
三、對策建議
(一)已有“半城鎮化”向新型完全城鎮化轉變。新型城鎮化是強調實行“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節約資源是各類城市的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當前我國城市人均占地、人均生活能源消耗和淡水水源的消耗等人均指標本身就低。新型城鎮化也只能在人均占地和人均生活耗能較低的指標下進行。既然沒有多余的耕地等資源,可以在原有的半城鎮化的基礎上,進行更新改造,即傳統的城鎮化、半城鎮化在符合新型城鎮化的條件下進行轉型,這樣可以減少占地面積、節約水資源等。
(二)征收排污稅,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我國目前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主要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為手段,對資源的無償占用、掠奪性的開發以及使用中的巨大浪費,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損害,并嚴重威脅著資源的可持續作用。國家為了保護環境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程度征收環境資源稅。對于污染環境嚴重的企業征收排污稅,鼓勵企業采用清潔工藝進行生產,迫使企業調整產品結構,進行綠色創新。同時,政府應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通過銷售、出租、拍賣或饋贈等方式將排放權發放給排污者,使其推向市場競爭的劣勢境地,迫使治理污染成本最小化,促使企業重視綠色生產和技術創新。
(三)對傳統產業進行綠化嫁接與整合。新型城鎮化需要綠色產業支撐,那就需要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產品和技術,確保高新生態技術盡快用于新型城鎮的建設與發展中。政府可以出資建立綠色基金調整產業結構,對傳統產業進行綠嫁接,使之以新面貌呈現。
污染物的產生和處理具有“規模效益”,企業規模越大,污染物的產生水平和治理成本越低,越具有優勢。企業規模小、資金不足、生產工藝技術水平低,而且耗能高、效益低、污染嚴重,如果對這些小企業整合,會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改造,努力將現代科學技術滲透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綠色產業來代替和改造傳統的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以促使整個產業布局向資源節約型和質量效益型轉移。
(四)完善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加大對農民培訓力度。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對于我國當前的發展而言,推動勞動力資源市場的現代化、信息化與正規化建設是新常態背景下政府推動失地農民就業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第一,健全勞動力市場的法律保障,保障農民就業的合法權益,使其有序健康發展;第二,政府要推動勞動力資源市場參與主體的市場化整合。讓分散的、高成本經營的參與主體走向聯合,從而發揮合作的效益;第三,加大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我國的就業體系中,失地農民因為長期勞作在田間,使得他們對城市的就業方式不甚了解。他們大多數人不會使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來尋找就業機會。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化建設會形成一種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勞動力市場經營模式,更好地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服務。
政府應當在失地農民就業當地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的社會公益性組織,負責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其形式主要是政府部門在農民就業中投入大量的培訓資金,通過興辦學校、舉辦培訓項目或者進行項目培訓,也可以委托多年來積累了豐厚經驗的實力較為雄厚的職業中學、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來負責培訓事宜。
主要參考文獻:
[1]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
[2]張鴻雁.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J].社會學研究,2013.3.
[3]呂文靜.論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工市民化的困境與政策保障[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1.
[4]焦曉云.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就地城鎮化的困境、重點與對策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