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梅
[提要]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不斷滲透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高校社科聯”的新型建設模式將成為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創新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為此需要創新高校社科聯互聯網人才培育機制,建設互聯網教育平臺;打造優質互聯網智庫平臺,實現研究成果交流共享;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組織建設,推動高校社科聯內部建設;加大高校社科聯網絡化事業的投入,重視研究成果的網絡傳播。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社科聯;創新模式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工作倦怠的綜合評價及其預防措施: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視角(編號:15GLB017);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社科普及傳播路徑創新研究”(編號:16SYA-05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日
高校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以下簡稱“高校社科聯”)是高校黨委領導下的社會科學學術性群眾團體,負責領導和管理高校各類社科社團,組織和推動高校各類社科社團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加強校內外社科研究力量融合互助的工作平臺。在大數據和互聯網不斷滲透的時代背景下,政府電子政務、智慧政務、未來智慧城市、智慧社會逐漸形成,高校社科聯建設也必將擁抱互聯網,形成“互聯網+高校社科聯”的建設模式,構建這一模式也將成為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創新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
一、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組織機構不健全,資源利用效率低。高校社科聯的正常運轉需要相對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不僅應設有校級社科聯領導機構,還應具有各院系下屬分支機構,輔助、分擔高校社科聯工作。社科聯建設工作應與高校管理工作融為一體,形成層次分明又相互支持、功能互補的學術管理體系。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社科聯只設有領導機構,沒有下屬分支機構。高校社科聯的學術工作相對學校的教學工作較獨立自主,造成大量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在各自研究領域內單打獨斗,研究成果分散,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與利用,抑制了跨學科、跨領域、文理工醫綜合的交叉融合、轉化的發展趨勢。
(二)管理人才結構不夠合理,缺乏專職管理人才。高校社科聯一般通過掛靠單位的方式運作,呈“三無”狀態(無獨立的機構設置、無行政級別、無專門編制)。高校社科聯主席多由高校黨委書記等校領導擔任,副主席一般由院系或行政機構的正職領導兼任,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全部由現有行政機構工作人員兼任。高校社科聯領導和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社科聯管理工作,極大地影響了社科聯工作的開展。
(三)過分重視成果轉化,忽視思想文化引導功能,忽略服務社會的職責。無視學科性質,過分強調成果轉化是目前高校社科聯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另外,高校社科聯均以學術研究為其工作重點,忽略了服務社會的職責,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方面缺乏主動性,在調查原因、溝通信息方面缺乏積極性,在普及知識、引導思想文化方面缺乏連貫性,在整個社會的學術系統中未能形成良性循環,缺乏有效的途徑擴大高校社科聯的影響力。
二、“互聯網+高校社科聯”建設創新工作模式
“互聯網+”高校社科聯建設帶來一系列機遇:使得高校社科聯研究項目的思路來源和征集方式更加廣闊;內部運作和監督管理更加公開透明;尖端人才和后備力量培養形式更加靈活多變;數據資源獲取渠道更加豐富多樣。互聯網速度快、容量大、接觸面廣的特點為高校社科聯工作又帶來了海量的需求挑戰。紙質圖書研究資料,甚至結構化的電子數據庫難以應對大數據環境下的多樣性需求,要求高校社科聯的數據平臺建設在“實質性”和“虛擬化”、“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之間進行轉換,以更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互聯網信息繁雜、技術更新快的特征帶來了技術適應性挑戰,要求高校社科聯的研究人員需要學習和掌握一系列使用大數據的技術方法。
為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社科聯建設創新工作模式可以從內部(人才培育、智庫建設、組織建設)和外部(思想文化引導和傳播、成果轉化)兩個方面分析: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社科聯建設的內部創新模式。互聯網通過人才培育模式對高校社科聯建設產生作用。人才是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的基礎,高校內部聚集了眾多社會科學研究的優秀人才,保證了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的人才穩定輸送。在當今“大數據”迸發、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高校社科聯更應當借助互聯網創新人才培育模式。針對高校傳統知識內容與社會實際接軌程度較低,教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提升較緩慢的問題,共享互聯網平臺的研究資源和信息,建設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在線開放課程和數字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改善高校教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和思維層次,提升高校教科研人員的知識覆蓋面、社科聯參與者和高校學生整體的學術能力,從而為高校社科聯建設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高校社科聯建設與智庫建設密不可分。高校社科聯建設以智庫為平臺,圍繞各項學術活動開展社會科學的研究和調查,根據不同需求組織閑散社會資源,分類形成知識戰略儲備,在多方的密切交流中逐步組建全面優質的智庫,并以此為平臺對高校、政府和社會產生有益的輻射催化作用。當前,高校智庫建設中,智庫整體影響力不大、國際化程度不夠高,而且存在“曲高和寡”的現象,缺乏上通下達、民眾普遍參與的機制,而互聯網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局面。一方面智庫建設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擴大智庫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開拓了全新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民眾普遍參與、集“眾智”為一體的溝通機制,打造優質的互聯網理論智庫平臺。
互聯網思維創新對高校社科聯的內部組織建設將起到良好的效果。通過互聯網可以提升高校社科聯內部組織建設的效率,促進高校社科聯的整體建設。一方面互聯網為高校社科聯各級組織和管理人員提供管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各級高校社科聯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便捷式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溝通和一站式的高校社科聯信息服務,從而更好地輔助高校社科聯領導層的組織決策,使得高校社科聯建設實現全面覆蓋、井然有序的生動局面;另一方面互聯網以靈活、開放、便捷的方式,使得社科聯工作人員迅速聯系到高校社科聯組織,延伸了高校社科聯的工作范圍,形成雙向互動、異地聯動的開放式工作格局。互聯網作為高校社科聯工作人員的“入口關”,所有關鍵工作流程記錄在網絡上,全程公開透明,供相關人員和部門隨時檢查,從而發揮有效的監督作用。
東南大學于2015年3月26日批準成立了東南大學社會科學聯合會。該校豐富的互聯網電子資源為“互聯網+高校社科聯”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校每年在互聯網數字資源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包括“中文數據庫”和“外文數據庫”在內的圖書館電子資源系統,網羅了自然、科學雜志以及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在內的近70種國外頂尖的電子期刊,同時也包括知網、萬方、國研在內的30種中文頂級數據資源。互聯網電子資源提高了該校科研人員整體的研究能力,成為該校社科聯工作人員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徑。該校近年來在頂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穩居省內前列。近五年來,共牽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1項,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3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東南大學非常注重通過高校智庫建設推進高校社科聯建設。近年來集中學科優勢打造了“道德發展智庫”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兩個省級高端智庫,最高人民法院在該校設立了全國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其中,“道德發展智庫”致力于破解道德發展難題、創新道德理論等方面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立足點,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政府決策提供理論參考,為國家和江蘇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囊團服務。“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通過不斷完善智能審判大數據平臺,為人民法院“大數據戰略”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為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培養高端法律人才。該校智庫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互聯網擴大智庫的影響力,在互聯網上建立了機構知識庫,匯聚專家學者、科研產出、學科建設的相關信息;配備成果審核和學術分析環節,智庫平臺的成果從而被充分地利用,為該校社科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平臺基礎。未來計劃以智庫建設為平臺,引導高校科研和教師向智庫方向轉型,充分地為高校社科聯建設服務。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社科聯建設的外部創新模式。“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社科聯建設的外部創新模式主要體現在高校社科聯建設需要借助互聯網配合思想文化的引導和宣傳工作,在此過程中,高校社科聯的守門人角色愈發重要。高校社科聯對于樹立科學精神,把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及時化解社會問題,引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建設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健康有效的傳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正向互聯網轉移,紙媒傳播的方式被互聯網傳播所逐步取代,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將呈現出“幾何式增長”的態勢,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非常便利且頻繁、信息傳播渠道廣而多的優勢對高校社科聯的建設成果進行擴散式傳播。很多社科研究者忽略了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文化傳播、思想引導的主流方式,更沒有意識到如果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能廣泛傳播,將很難產生任何價值和意義,仍然熱衷于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在期刊上發表,或者寫出長篇累牘卻無人問津的調查報告。因此,社科成果傳播、思想文化的引導和宣傳應從傳統的以論文和研究報告為中心的范式里解放出來,拓展至搶占微博、微信、數字電視、智能手機、微電影等網絡學術傳播優勢平臺,掌控互聯網上的話語權,從而將高校社科聯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傳達給廣大公民。
社科聯的研究成果需要注重借助互聯網進行成果轉化,轉化過程中注重服務社會和引導思想文化相結合。社科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數字化、網絡化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后,才能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效益。自然科學通過開發軟件或者生產機器就能直接產生巨大的應用價值,而社科學術研究成果對經濟和社會的效益則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需要結合互聯網產生數字化研究成果形式,如數字出版、數字期刊、手機刊物、電子圖書、網絡原創論文、數字報紙以及數據庫出版物等,促使成果轉化,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
在“互聯網+高校社科聯”建設的結合發展方面,東南大學開展了新的探索嘗試。為了支持和發掘互聯網的優勢,支持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該校與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合作共建了東南大學互聯網眾創園協議。該協議為該校學生在互聯網相關行業的創新創業提供支持,同時為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提供支持,包括互聯網與社會科學研究結合的相關新產品。該校的高校社科聯建設以互聯網為平臺,借助眾創園中培育出的互聯網創新產品來推進智庫建設,并通過眾創園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來推進高校社科聯的建設。
三、推進“互聯網+高校社科聯”建設對策建議
本文基于“互聯網+”背景,從人才培育、智庫建設、組織建設、思想文化引導傳播和成果轉化等五個方面闡述了高校社科聯建設的內部和外部創新模式,并就如何構建“互聯網+高校社科聯”的建設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創新高校社科聯互聯網人才培育機制,建設互聯網教育平臺。充分依賴互聯網對信息高效及時的傳播及海量數據資源的共享特征創新人才培育機制。例如,針對高校社科聯項目建設專屬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專人負責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并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網絡指導和培訓,為后期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先決條件。搭建具有通識教育特質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和信息交流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高校社科聯工作者不但可以了解某一具體社科聯項目的相關內容,而且也可以了解哲學社會科學的前沿內容與研究成果,從而不斷地提升學術水平,為未來高校社科聯具體研究內容做好知識儲備。
(二)打造優質互聯網智庫平臺,實現研究成果交流共享。借助互聯網思維構建智庫網絡,通過互聯網連接分散在各個地域、各個條線、各個領域的智庫,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智庫甚至其中個體研究者的作用,形成規模效應。通過互聯網加強與其他高校的橫向溝通,提升整個高校乃至全國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水平。例如,建立高校資源遠程共享平臺,實現共享研究成果,及時了解學術思想、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和有益的解決方法。打造“淘寶式”的智庫,例如某新興產業的投資者有急切的咨詢需求時,登陸該類智庫,共享該新興產業投資現狀、發展空間以及地方政府綜合發展規劃,進行相關政策咨詢。可以想象,如果高校社科聯最終建立該類互聯網智庫平臺,將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三)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組織建設,推動高校社科聯內部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創新高校社科聯的內部組織建設,從而推動高校社科聯的整體建設。一方面高校社科聯內部組織建設引入互聯網模式,互聯網可以成為項目申報、發布和管理的平臺,項目的運作和信息將更加公開透明,保證整個內部組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聯工作人員的選舉和任命過程網絡化,通過網絡實行實時、動態、精確的管理,強化流程管理,跟蹤記錄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實現對高校社科聯工作人員工作辦理情況的實時監督。互聯網必將有力地提升高校社科聯的內部組織建設效率,從而使高校社科聯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加大高校社科聯網絡化事業的投入,重視研究成果的網絡傳播。運用互聯網轉化并傳播高校社科聯的研究成果不能僅僅依賴于專家學者的個人努力,更需要相關部門和各高校加強對社科聯網絡化事業的投入,從而為高校社科聯的建設創造良好的網絡氛圍。該投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加強對網絡硬件的投入,加強高校社科聯建設相關網站域名、帶寬、服務器、后期網絡安全管理和硬件維護的資金投入;第二,加強高校社科聯研究成果網絡化的投入,不遺余力地支持各種電子資源庫的建立以及數字期刊、數字出版物;第三,加強高校社科聯研究成果網絡傳播的投入。微博、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和博客等新媒體,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進行維護。高校集聚了大量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與互聯網等新媒體聯系緊密的學生,他們更擅長利用網絡進行文字和思想的傳播,充分動員在校學生參與到社科聯網絡傳播平臺的建設當中,從而將以往“高高在上”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更為廣泛地向社會傳播。
主要參考文獻:
[1]彭正文.高校社科聯的功能定位與創新發展思路[C].湖南省社會科學學會2008年度研討會論文集,2008.4.
[2]徐燕剛,庾光蓉.高校社科聯的管理定位與管理策略探析[J].天府新論,2009.6.
[3]毛若,毛曉紅.論高校社科聯咨政育人功能的發揮及其實現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4.11.
[4]韋德華,毛廷貴.論提供優質智力支持是提升高校社科聯地位的關鍵——以梧州學院社科聯為例[J].傳承,2011.28.
[5]楊文博,郭瑩.論新形勢下高校社科聯工作對策建議[C].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第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濟管理與人文科學分冊),2012.5.
[6]楊紅秀.高校社科聯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