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茳
摘 要:會計要素作為能夠對會計經營成果和基本財務狀況加以反映的單位,是會計理論中較為基礎的構成元素。雖然不同國家結合本國實際發展情況制定了差異性的會計準則,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會計目的基本上存在一致性,會計對象也相對統一,因此會計要素的總體內容也存在一致性。受到各國經濟文化以及會計準則差異的影響,在對會計要素進行劃分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要想對我國會計要素進行系統的把握,可以在對比分析中西方會計要素差異的基礎上探究西方會計要素對我國的啟示,為我國會計要素的完善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關鍵詞:中西方 會計要素 差異 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061-02
會計要素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是會計對象最為基本的單位之一,也是會計準則中相對較為重要的基礎性內容,在連接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會計工作中,要想實現會計目標就應該對會計要素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因此在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日漸深入的社會背景下,對會計要素的研究也逐漸興起并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成為會計理論研究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在深化會計理論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 中外會計要素內容對比分析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經過系統研究對會計要素進行了相對全面的劃分,提出會計理論中包含十大會計要素,分別包含資產、負債、收入、費用、權益、利得、業主投資、損失、業主派得、綜合收益,其中資產、負債和權益表示在某一特殊時刻資源對資源的要求權,其余七項表示在一定時間段內能夠對企業權益變動和資產負債等交易情況產生影響因素。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對會計要素進行了研究,并且認為從整體上看應該將會計要素劃分為兩個主要類別,即能夠對業績和財務情況進行反映的要素,其中反映業績的要素可以劃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即收益和費用,反映財務狀況的要素則可以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資產、權益和負債[1]。
我國在會計理論研究中也對會計準則和會計要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探索,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所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以條文的形式明確提出了會計要素包含六個組成部分,即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利潤以及所有者權益,而實質上我國會計要素雖然在表面上與國際會計要素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為了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對《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會計要素的內涵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創新,會計要素研究工作的全面性也得到了相應的凸顯。
2 中西方會計要素的對比
對中西方會計要素進行對比分析應該結合相應的內容進行全方位探索,嚴格的說,中西方會計要素之間存在的異同點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探索。
2.1 資產負債要素對比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將資產負債表要素進行了適當劃分,并具體分割為五個類別,即業主投資、業主派得、權益、資產和負債,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系統研究后則選擇將資產負債表要素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資產、負債以及權益。我國對資產負債表要素的劃分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劃分方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劃分為三項,并且前兩項資產和負債基本相同,第三項變為所有者權益[2]。從此處可以看出,我國資產負債表要素的設置趨同于國際,但是與美國卻存在較大的差異,相較于我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設置的要素嘗試增加了業主投資和派得兩個部分,希望能夠提供更為全面的權益信息,這一差異與美國市場環境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美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權益業務的數量也極其復雜和龐大,只有在會計要素中增加這兩項內容才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2.2 利潤要素的對比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利潤表要素被劃分為五個主要組成部分,基本為利得、營業收入、損失、費用和綜合收益等;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劃分與美國存在一定差異,在實際劃分過程中只將利潤表要素分割為兩個組成部分,分別為收益和費用。我國針對本國實際情況對利潤表要素的劃分與美國和國際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將利潤表要素分割為三個組成部分,即收入、費用和利潤[3]。這主要是由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基于本國實際需求單獨設立了利得和損失要素,希望能夠更為直觀的反映出非正常營業收入和非正常支出,這與我國存在明顯的不同,盡管我國在利潤表要素研究中也嘗試引入了非正常營業收入和支出概念,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并未將其單位設置為會計要素,并且我國與美國在利潤表要素內涵定義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利得和損失這兩項內容作出了相對明確的規定,即可以根據情況將其直接計入到綜合收益要素中,但是我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又對這兩項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劃分,其中一類能夠結合具體情況有選擇性的直接計入到當期利潤中,如罰款項目,但是另一類如贈予或者捐贈等形式則應該劃入到所有者權益中。我國在會計理論研究中提出利潤要素并不是實體概念,其主要可以劃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和和凈利潤三種類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從廣義上入手對收益的概念進行了分析,分為利得與營業收入都能夠反映出經濟利益的不斷增加,因此在實際探索過程中可以將二者合并為一個會計要素,即收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損失的界定也是如此,因此其認為沒有必要針對利潤會計要素設立相對獨立的體系。
2.3 靜態要素的對比
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中國會計要素的對比研究中,發現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三個要素內涵的界定基本上存在一致性,最為主要的區別在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所使用的權益也包含業主投資和業主派得兩方面內容,而國際和中國則只有權益本身要素,這是受到美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所決定的,美國社會上的權益業務數量龐大復雜,因此對業主投資和業主派得這兩項要素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
3 我國會計要素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中西方對比分析帶來的啟示
3.1 我國會計要素劃分方式存在的缺陷
中國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對會計六要素的界定實質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五要素的劃分思路存在一致性,其差異性基本上能夠概括為兩點,即利潤方面,中國將利潤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而國際上則沒有將利潤獨立出來,在國際上更為明確的將利得和收入劃分為收益要素中,中國則更多的體現為收入要素[5]。此外西方會計要素中的費用要素包含損失和費用兩個方面的內容,中國一般只包含費用要素。對中西方會計要素進行更為系統的研究可以發現,我國會計要素的劃分方式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對會計工作的優化開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一方面,會計要素中的利潤存在獨立性。在中國會計工作中,一直將“利潤”作為會計的單獨要素,但是這種做法存在較多的質疑,部分研究者認為將利潤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可以加強對利潤概念的關注,而如果轉換為綜合凈利則能夠更好的對利潤要素加以反映。也有部分研究者指出,如果不再將利潤作為單獨要素,在研究中則不會產生部分原則性的錯誤,因為在對收入和費用完成確認和計量后,自然會產生相應的利潤,并且完成對利潤的確認,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不將利潤作為獨立性的會計要素,一般就不會產生原則性弊端。針對這一點,中國會計理論研究工作還應該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另一方面,費用要素問題。國際上在相關研究中對收益和費用問題的研究一直堅持使用寬口徑的標準,而我國則一直堅持使用小口徑,在國際會計準則研究工作中,并未單獨設置總收益方面的要素,換言之,收益實質上是營業收入的象征,費用則不應該包含損失部分,從這一研究視角看,利得和損失產生的經濟活動則會被排除在五大會計要素的研究外,因此可以將利得和損失歸入到利潤要素中,從而形成小口徑會計工作準則。這種對會計要素進行劃分的方式能夠實現對“利得”、“損失”經濟事項遺漏的有效規避[6]。
3.2 中西方會計要素對比對我國會計要素的啟示
概括性的進行分析,會計要素要想充分滿足審計工作的要求,一個最為重要的點就是應該保證會計要素劃分工作的準確性和邏輯性方面的通暢性,保證基于會計要素的合理劃分經濟活動能夠高速、穩定的運行。現階段我國會計體系在費用和收入方面還尚未作出較為完善的定義,如果劃分利得和損失等要素,則會在實際開展會計工作的過程中造成利潤與收入、費用的差額無法平等,這必然會造成連帶的會計要素之間平衡關系被打破,甚至會致使會計要素的內容無法為投資收益營業收入和一些廣義費用的確認與計量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參照依據。因此從這一意義上進行分析,針對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本次研究工作提出應該適當的考慮取消利潤要素,具體原因如下:根據會計等式“利潤=收入-費用”,我國從廣義上對利潤要素進行限定,而收入和費用作為相對狹義的概念,概念限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完善性,造成了三個概念無法合理的解釋經濟交易之間的內在關系。而利潤作為所有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所有者對企業凈資產產生的要求權,而所能夠實現的利潤則是凈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的會計準則中將所有者的權益和利潤要素作為同等的概念進行研究不夠科學,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7]。在會計要素劃分中,收入和費用與所有者權益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系,即收入的增加會促使所有者權益增加,而費用的減少也會對所有者權益產生不良影響。此外,由于利潤是將收入去除費用后的結果,所以在企業中為了能夠有效控制人為操縱利潤問題的出現,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突出反映有關利得和損失的科目,對權益問題進行全方位處理,切實增強我國會計要素劃分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為我國經濟建設工作提供較為全面的支持。
4 結語
基于上述對中西方會計要素的對比研究能夠對會計要素研究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并對我國會計要素研究發展情況形成相對全面的把握,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由此可見,在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的社會背景下,對會計要素研究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仍然具有一定的價值,值得進行不斷的深入和拓展,從而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工作做出正確的指引。
參考文獻
[1] 王俊敏,沈菊琴.會計研究方法的發展歷程述評及啟示[J].學海,2015(3).
[2] 鞏曉文,鄭權.中西方政府會計核算模式比較[J].新經濟, 2016(11).
[3] 周曉敏.關于中西方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商業,2014(24).
[4] 徐慧,任卓.中西方財務會計存在的差異及原因剖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5] 劉穎,陳良華,朱兆珍,等.中西方環境會計問題研究的比較、透視與展望[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6] 高飛.淺析中西方平等思想的形成與差異[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13(3).
[7] 樂瑾,張白楊.中西方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知識經濟,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