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東海+楊燕婷+都樂亦
摘要:浦東新區中醫藥資源豐富,科研實力強,每年有大量中醫藥成果產生。然而,如何將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浦東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浦東新區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筆者通過分析浦東新區中醫藥產業化現狀基礎及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從機制、政策、資金、服務環境等方面探討加強浦東新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為提高浦東新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快浦東新區中醫藥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成果轉化;中醫藥;對策研究;浦東新區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024-02
自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以來,歷屆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在國家、上海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浦東新區先后獲批成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1-2]。在“試驗區”及“成果轉化基地”建設過程中,新區積極推進中醫藥領域的醫療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宣傳、培訓、合作等工作,極大地調動了中醫藥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科技成果,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3-4]。與此同時,也存在著機制、政策、資金等阻礙著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因此,現階段下探索解決新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科技進步及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顯得尤為重要。
1 浦東新區中醫藥產業化基礎與現狀
1.1企事業單位集聚
截止2015年6月,浦東新區現有從事中醫藥醫療、研發、生產及行業關聯企事業單位163家,其中有設置中醫科的公立醫療機構62家、民辦中醫醫療機構59家、國家級和市級研發機構6家、中藥制劑及中藥保健品生產企業25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6家、教育培訓機構3家、專業中介機構2家。另有中醫藥批發企業19家,藥品零售企業822家,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機構1212 家[5-6]。
1.2研發創新實力雄厚
在研發方面,浦東新區中醫藥的研究疾病領域主要集中在腫瘤(肝病、胃癌、前列腺癌)、心腦血管、抑郁癥、婦科、前列腺等病種的藥物研發,以及中草藥成份提取、原料藥供給等方面。截止2015年6月,浦東新區中醫藥企事業單位共獲得國內專利授權273件,國際專利授權118件;已獲得新藥證書11件、生產批文33件、臨床批件49件,并有20個項目已進入臨床批件申請階段、14個項目進入新藥證書申請階段,有2個項目計劃開展國際臨床研究[6]。
1.3產業化發展富有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浦東新區中醫藥企業2013年銷售額為31.5億元,2014銷售額為37.2億元,增幅達18%。2014年度繳納稅額為3.5億元,出口創匯額為1015億美元,企事業單位研發投入為8.45億元(占銷售額比重的22.7%)。其中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銷售額已達10億元規模,成為近10年來國內市場藥物單品增長最快的一種[6]。
2 浦東新區中醫藥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產學研醫協同創新機制尚待完善
2.1.1產學研醫合作的層次不高 目前產學研醫合作主要還是停留在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委托開發等較低層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發機構及技術聯盟等高層次的合作還比較少。
2.1.2產學研醫合作的動力不夠 產學研醫合作各方處于不同的領域,各自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念也不一樣,故使合作各方動力不足、活力不強。
2.1.3產學研醫脫節現象仍然存在 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沒能找到與企業的結合點,具體表現為科技成果發布會多,而最終成交的項目少;科研成果、專利項目多,滿足企業需要的項目少;在科技交流會上簽訂意向合同的多,會后達成協議實施成功的少。
2.2技術服務平臺和專業服務有待加強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轉化又是一個多因素(包括技術、資金、市場等)復雜多變的過程,而現有服務機構在數量和服務功能上還不能滿足發展需求。一方面國家級、市級研究機構運營管理的專業技術平臺對外服務的積極性和服務的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還應加快建設一批適應實際需求并具備專業能力服務平臺,強化針對中醫藥產業化共性需求的服務能力。
2.3成果轉化受困于資金瓶頸
資金短缺、經費難籌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攔路石”。一項技術成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實現商品化,資金投入的有無與多少,往往是成果轉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在臨床研究、產業化和規模擴張時均會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中小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得到資金的支持,當企業準備做大做強、投入大規模產業化生產時,都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由于現有中藥企業特別是中藥創新研發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固定資產有限,靠自身融資非常困難,銀行貸款僅能解決企業“流動資金”難的問題,所以完善資本的融通渠道非常重要。
2.4成果轉化政策落實不到位
國家制定的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收入分配激勵、促進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稅收鼓勵、金融貸款扶持等諸多政策,由于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落實。此外,由于產學研醫聯合、平臺建設轉化、資金轉化、成果評價及科技人員在轉化成果中的權益等焦點問題所產生的矛盾,也都極大阻礙著科技成果向產業化的轉化進程。
3 浦東新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發展建議
3.1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3.1.1認真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創造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環境。
3.1.2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行業協會等專業機構開展行業信息分析、重點項目調研、產業跟蹤統計、扶持政策宣傳與申報項目受理等工作,找到工作抓手并提高積極性,使得政府的產業導向和政策措施得以高效實施。
3.1.3研究制訂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通過重點支持產業集群和產業聯盟項目,促進產學研醫的合作;對具有一定發展基礎和發展前景的中藥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引導企業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走科學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逐步形成若干個以科技為先導、產品為依托、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中藥產業集團,以更好地支持做大做強整個產業;通過降低政策門檻、優化稅收計征口徑等政策來支持企業發展。
3.2進一步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建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企業”五位一體的浦東新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進一步強化中醫藥產、學、研、醫資源整合集聚,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提供有效服務。對此,應結合浦東新區實際,整合現有資源,在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搭建“四個平臺”、建設“一個中心”、形成“一個協調機制”。
3.2.1搭建“四個平臺”
3.2.1.1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推進中醫藥科技成果的創新研發及培育孵化。通過項目扶持等方式,促進中醫藥基礎理論、臨床研究、開發研究及軟科學研究類等類別成果不斷涌現;同時,大力推進經驗方向院內制劑、創新藥物轉化及診療器械、保健器械、保健品和相關衍生產品研發工作。
3.2.1.2公共服務平臺 提供中醫藥科技成果、市場需求、專家人才、政策法規等方面的信息服務,開展成果轉化知識宣傳與咨詢、成果轉化知識和能力培訓、成果評估與鑒定、成果宣傳與推介、以及知識產權維權保護、融資對接等服務。
3.2.1.3技術服務平臺 在提升新區中醫藥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能力的同時,整合新區現有的技術服務資源,形成比較完整的中醫藥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及人力資源交流的服務機制,為中醫藥科技成果的研發、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2.1.4產業化及推廣服務平臺 推進先進、成熟、適用的中醫藥科技成果產業化及應用推廣。其中,基礎理論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醫療技術類成果,在全區乃至更大范圍推廣應用,形成規模效益;藥品器械類成果通過商品化、產業化推進,產成經濟效益。
3.2.2構建“一個中心” 依托區屬公立醫療機構成立浦東新區中醫藥產品研發和轉化中心,進行相關的硬件配套、管理團隊和研究團隊建設,擇優支持若干中醫藥領域相關產品的前期研發與臨床驗證工作,探索建設中醫藥相關產品的研發平臺和推進產業化進程的相關機制(包括硬件支持、政策保障、工作制度、服務規范、獎懲政策等以及經費保障機制、多部門跨行業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分享機制等),培養一支具有專業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的團隊,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的進程。
3.2.3形成“一個協調機制” 在浦東新區中醫藥事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下成立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充分整合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相關產業資源,協調好產業發展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結合本地實際制訂有關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加強市場引導。同時,充分發揮科技中介機構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和保障社會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綜合協調與政策落實機制,運用政府的權威性,加強協調,充分發揮各方面作用,減少條塊分割、體制不一的弊端,有效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3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科技資金投入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條件,要采取有力措施,調整投資結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取向、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方針,建立健全以浦東新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為主導,同時協調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及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公共落實的政府財政撥款和商業銀行金融貸款、企業自籌、社會融資等多元化的中醫藥科技資金投入體系(設立規模不低于5億元的浦東新區中藥創新基金),鼓勵、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增加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投入。
3.4完善多層次的人才培育引進體系
人才是中藥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位于浦東新區的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東院等不僅為浦東的中藥產學研醫合作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而且成為了浦東區域內培育人才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議在以下幾方面加強中藥人才培育體系建設:
3.4.1與科研院所和有基礎的企業,聯合建立中醫藥領域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做好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技術交流。
3.4.2組織多學科的研究隊伍,培養中醫藥研究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戰略思維和組織才干的中醫藥科研帶頭人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團隊。
3.4.3引導加強學術交流和人才合作,積極引入和培育學科帶頭人、領軍型科學家與企業家。
3.4.4引進及培養熟悉中醫藥工作及產業化工作的復合型管理人才以及精通知識產權交易與維權等實務技能的專業人才。
3.4.5對接正在籌建的國際創新中心,充分利用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大量海歸專業人才的優勢,借鑒國外醫藥園區的成功經驗,探索一套高效的項目遴選、培育、轉化機制,并引進海外優質創新資本。同時,組建國際先進專家團隊,為園區中醫藥企業及其產品的國際化創新發展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曉易.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打開新局面[EB OL].(2012-08-08) [2016-11-28].http:money.163.com1208080188BKS9DB00253B0H.html.
[2]上海市衛生局.關于浦東新區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通知[EB/ OL].(2013-2-25)[2016-11-28]. http:www.wsjsw.gov.cnwsjn429n432n1487n1497userobject1ai79883.html.
[3]李佳敏.浦東新區衛生系統成立科技成果推廣轉化中心[EB/ OL].(2014-09-29)[2016-11-28].http:sh.eastday.comm20140929u1ai8369156.html.
[4]張琪.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開通[EB/ OL].(2015-02-11)[2016-11-28].http:www.pdtimes.com.cnhtml2015-0211content_2_2.htm.
[5]駱智琴.浦東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調研與初探[R].上海:浦東衛生發展研究院,2015.
[6]駱智琴.浦東中醫藥產業發展模式研究[R].上海:浦東衛生發展研究院,2015.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