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網絡人才需求狀況基礎上,結合高職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對應“三級網絡人才”培養提出“三級教學模式”,并探討“三級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和實施成效。
【關鍵詞】“三級網絡人才” “三級教學模式”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066-03
據信息產業部統計,目前90%的企業網絡工程師系統的專業技能不完備,存在信息安全隱患;傳統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由于技能單一、更新速度滯后,已經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當前全國黨政機關、企業集團、金融機構局域網整體應用系統建設正在進入高增長期,預計年均增長將超過34%。據國家信息產業部預測,今后5年,我國從事網絡建設、網絡應用和網絡服務的新型網絡人才需求將達到100萬-200萬人,而現有符合新型網絡人才要求的人才還不足50萬。新型網絡人才的培養儲備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培養出與市場需求接軌的人才,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國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及“三級教學模式”概述
一直以來,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但近年來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本科教育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IT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引起的關注不夠。比如,山東科技大學的季惠群提出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本科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將兩個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合,提出了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北京交通大學的劉拓等在《突破舊模式 探索本科人才多元化培養新方案》中,提出從英語、數學、計算機三門公共基礎課入手進行改革,開展“分級教學”。在職業教育領域,保定市職教中心實施的“文化課分層次目標教學研究與實驗”,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在基礎課程教學中因材施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這些研究成果的啟示,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提出在職業教育中培養“三級網絡人才”(即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高級網絡工程師三個不同層次的網絡急需人才)的“三級教學模式”。“三級教學模式”是一個邏輯化的有機整體,是銜接有序、分層遞進的教學方式,按照市場對網絡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和“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為目標,培養出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高級網絡工程師三個不同層次的網絡急需人才,以適應技能型人才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二、“三級網絡人才”的能力需求
由于學生的潛質不同,社會對網絡人才的需求各異,網絡應用層、管理層和開發層的人才需求量和與之相對應的人才素質要求也存在差異。以這一認識為基礎,本文以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為研究對象,針對不同層次的網絡人才培養,提出“三級教學模式”的概念,以及與之相應的“三級網絡人才”培養方案。
“三級網絡人才”是指按實際工作崗位對網絡工作者的技能要求,把崗位需求人才按技能從低到高分為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高級網絡工程師三級。根據長期的實踐觀察及調研,其社會需求量呈金字塔型,即越基礎性的技能人才需求量越大,且向越高層次的技能人才遞減,如圖1所示。
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三級網絡人才”要求具備的能力分別如下:網絡管理員要具備小型網絡的設計、實施以及維護的能力,對網絡設備及其原理和實用技術有基礎性的認識,有能力對網絡的常見故障進行定位和排除。網絡工程師要具備中型網絡的設計、實施以及維護的能力,對高級交換網絡設備及其原理和實用技術有較系統的認識,對路由設備及其原理和實用技術有較系統的認識,有能力對網絡的一般性技術類軟硬件故障進行定位和排除。高級網絡工程師要具備大、中型企業網絡、城域網的設計、實施以及維護的能力,有對主流交換機、路由器、VPN、VOIP、防火墻等設備和網管系統的配置和管理能力,有能力對網絡的技術類軟硬件故障進行定位和排除。
三、“三級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為了有利于因材施教,培養出合格的“三級網絡人才”,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網絡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課堂理論說教,實踐性教學基本流于形式,大多為分散的知識,導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鑒于此,筆者所在課題組通過反復進行市場調查、分析和研究,并邀請企業行業專家進行研討,進一步分析和討論教學的實施方式,提出三級技能遞進式網絡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反復改進,不斷豐富,形成了“三級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三級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如下:
第一級:網絡管理員培養。對于網絡管理員級人才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于這一培養目標,通過與相關企業的深度合作,整合網絡類核心課程,開發出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材、教學課件。教材編寫注重實際操作,理論簡單易懂,以實際案例引導教學,凸顯“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一個個小項目的驅動,把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初學者來說,在教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不僅易于提高學習能力,而且容易產生成就感,更能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真正體會到學習之樂。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簡單有效,易于實施,能有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問題。
第二級:網絡工程師培養。對于網絡工程師級人才的培養,采取項目驅動方式來完成,其教學模式為“教學工作室制”。“教學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以典型網絡項目為驅動,以各個工作任務為引領來構建教學內容,典型網絡項目取材于企業的實際項目或將企業實際項目進行適當調整而成,學生在專業老師或企業工程師的帶領下進行一個個項目的完整訓練,從而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教學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一種項目化遞進式教學模式改革,可充分利用高職院校辦學優勢,構建“教學工作室”平臺,不斷優化項目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把理論寓于實作的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與實踐創作、科學研究的同步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注重其個性施展、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
第三級:高級網絡工程師培養。對于高級網絡工程師級人才的培養,必須采取深度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來完成。在前期,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講座、課外培訓、技能競賽等,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以項目應用開發、課題研究等方式完成這一目標的培養。條件成熟后,引入培訓企業,運用校企合作平臺,利用培訓機構的優勢資源和學校的優質環境,拓展學生的個性空間和專業技能,完成CCNP/CCSP/CCIE或HCNP/HCIE等認證考試。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讓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職業培訓,1年以后學生通過全國統一的行業考試,拿到職業資格證書,再順利進入企業工作。通過“校企合作”這一平臺,學生能夠到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完善的企業進行實習,在實踐中通過專業老師和企業師傅手把手地傳授,完成教學到就業“零距離”接軌,同時實施個性教學,有效地培養出高級網絡工程師一類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三級教學模式”的實施成效
在實際操作中,所有同一年級進校的學生實際上是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同時實施第一級教學模式;經過一年半的學習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網絡管理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主動性和差異性也體現出來,一部分學生表現出更強的求知欲望和掌握更高層次技能的能力,于是以第二課堂的方式組織這部分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實施第二級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工作室”模式培養的學生,不論是掌握知識的能力還是動手操作的技能都有了很大提升,在所有學生都參與的校企合作實習過程中,表現出色,更容易得到老師和企業師傅的關注和“一對一”的幫助,有助于他們在實施第三級的教學模式中脫穎而出,通過行業認證考試,邁向高級網絡工程師平臺,從而在就業中獲得企業的青睞。
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從2012年開始實施“三級教學模式”,經過三年的實踐探索,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實效,具體體現如下:
第一,從2012年項目實施開始,該校信息安全技術專業訊方班獲得HCNA證書(華為網絡工程師)人數過半,已經有三屆學生順利畢業,用工企業普遍反映學生能力明顯比過去學生強,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有明顯的優勢,深受企業的歡迎。
第二,“教學工作室”建成后,依托這一平臺,該校每年參加省市級技能大賽都包攬本專業所有競賽項目的一等獎,并每年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在全國技能大賽的準備過程中,學生有效地利用這一平臺來訓練完成大賽項目。近年來該校參加的計算機網絡應用賽項,分別獲得過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的好成績;參加信息安全管理與評估賽項分別獲得過全國技能大賽二等獎、三等獎,最差也是全國三等獎。“教學工作室”教學模式大幅提升了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學生素質,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網絡行業人才。實踐證明,“教學工作室”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培養應用型學科和計算機類專業創新型人才。
第三,自從校企合作的訊方班平臺建立后,校企之間的了解和合作得到有效加強。過去,對于信息安全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可能一個班都安排在同一個企業進行實習,只能一個單位1-2名學生分散安排,實習往往流于形式;現在,由訊方公司專業打理實習,對學生以企業員工身份進行管理,吃住在企業,按企業新員工標準進行培訓,學生在實習期間完成考證——HCNA證書(華為網絡工程師),部分學生取得HCNP證書,實習也為學生就業創造了機會。
綜上所述,培養高技能的網絡人才,必須有恰當的培養模式,而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刻板機械而缺乏針對性。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適合社會需求的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高級網絡工程師等網絡三級人才的培養方案,并對以“教、學、做”一體、“教學工作室”、“現代學徒制”為核心的“三級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完善,逐步形成網絡人才培養的固定模式,開發出逐級上升的系統教材,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網絡人才進行培養,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效,為職業教育網絡技能型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具備了在同行中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之武.“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創新意義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趙蘇陽.德國職業教育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1)
[3]孔偉.高職院校“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時代教育,2014(13)
[4]楊帥.基于校企合作機制的雙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 河南教育:職成教(下),2014(1)
【作者簡介】伍玉秀(1967— ),女,廣西全州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云計算。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