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祿輝

摘要:通過對關嶺自治縣目前林下經濟經營體制、發展模式、規模的調查,分析探討了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行政引導、擴大規模、鼓勵多種經營體制發展、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多渠道整合資金以及開展技術培訓等相關建議,以期為推動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2602
1 引言
關嶺自治縣位于云貴高原東部脊狀斜坡南側向廣西丘陵傾斜的斜坡地帶,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縣以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為主,降水充足,森林覆蓋率46.51%。全縣總面積1468 km2,以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35個少數民族為主,是國家級貧困扶持縣之一,脫貧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其中,發展林下經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林下經濟是依托林地資源,在科技研究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林地生長的動植物或微生物種植、養殖的循環經濟。就關嶺自治縣當前形勢,其中林地面積816.55 km2(2015年統計數據),利用好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對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林業脫貧攻堅、“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目標以及提高當地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 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狀況
2.1 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調查
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經營體制大多為“合作社+林業產業+農戶”體制,經營模式有林—藥模式、林—草模式、林—蔬模式、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經濟作物模式以及以上模式的復合模式。例如,水韻生態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承包農戶土地50畝,種植經濟作物火龍果,并在林下開展野豬養殖,目前已有存欄野豬40余頭;再比如華陽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經濟作物四月李30畝,開展林下養殖八德灰鵝,目前已有800余只。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示范帶動作用,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據調查,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年效益已達1445萬元(表1)。
2.2 關嶺自治縣2016~2020年林下經濟發展規劃
關嶺自治縣2016~2020年計劃總投資為人民幣15650萬元(部分資金來源于退耕還林還草資金,部分資金為農業項目資金),在全縣12個鄉鎮(街道辦)建設林下經濟基地10.2萬畝。其中,林草結合模式9.7萬畝,林藥結合模式0.5萬畝,林草結合模式為經濟林下套種紫花苜蓿(或黑麥草、鴨茅草、三葉草),林藥結合模式為林下套種桔梗。經濟種植核桃42株/畝、蜜糖李56株/畝、枇杷42株/畝;牧草種植白三葉草0.7 kg/畝、花苜蓿0.8 kg/畝、黑麥草0.6 kg/畝、鴨茅草0.7 kg/畝、桔梗1 kg/畝。
林下種植基地建設工程的實施,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穩定邊坡、石漠化治理等方面發揮顯著的生態效益,有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社會進步。此外,項目建設需要大量勞動用工,增加就業選擇機會,可給項目區退耕農戶增加直接經濟收入,項目建成后,經果林5年可到達盛產期,對推動全縣精準扶貧有極大的幫助。
3 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
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發展總體有著良好的勢頭,但還存在如下問題。
3.1組織規模小,數量少、經營體制單一
近年來,隨著林權制度的改革,國家乃至省市都積極倡導發展林下經濟,縱觀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的發展,調查中發現組織規模都相對較小且數量少,經營規模都在20~2000畝之間,大部分在1000畝以下,帶動農戶能力有限;經營體制多為“合作社+林業產業+農戶”型,關嶺自治縣現有林地122.4825萬畝,可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用地面積寬廣充足,就目前而言,農戶直接參與承包發展林下經濟的相對較少;此外,善于發現市場需求、整合資金的農(林)龍頭帶動型企業幾乎沒有。
3.2 林農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
林下經濟發展與全縣各地林農思想認識有直接的關系,林農參與積極性高漲和專業合作社的積極引導,勢必會成為林農增收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方式,林農缺乏對其認識,短時間內看不到經濟效益的收入,絕大部分林農不愿發展除了傳統農業經濟之外的林業經濟方式;另一方面,發展林下經濟需要一定的資金、技術、人力投入,與傳統農業經濟相比,存在一定的風險,大部分林農不愿意冒險。
3.3 相關資金、技術匱乏
調查中發現,有些農戶有發展林下經濟的意愿和想法,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只好作罷;此外,關嶺自治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大部分農戶為貧困戶,經濟困難,對他們而言發展林下經濟只是“紙上談兵”。已經發展起來的專業合作社,還是使用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效率低下、技術落后再加上相對資金的匱乏,難以形成規模化。
3.4 市場開拓、風險防控力度不足
就目前關嶺自治縣發展林下經濟的合作社調查中發現,產品都是被動的等待收購,基本沒有自己本身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和特色產業。在林下經濟技術、市場風險防控層面也幾乎為空白,都是粗放式經營。
4 關嶺自治縣發展林下經濟相關建議
4.1 加強行政引導、擴大規模、鼓勵多種經營體制發展
通過加強行政組織引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科學規劃,精心指導,及時出臺具體林下經濟發展的優惠扶持政策和獎補資金,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引導鼓勵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林下經濟的投入建設,擴大規模,鼓勵農民積極開展林下經濟建設,發展“合作社(公司)+農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業產業+畜禽養殖”等多種經營體制,因地制宜依據不同鄉鎮、村的林分、海拔、土壤的條件開展林-菌、林-禽、林-畜、林-藥、林-蔬、林-糧、林下旅游等模式。
4.2 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
充分發揮林業局林業科技推廣站的作用,通過現場參觀、實講培訓等方式方法,多種渠道加強宣傳;利用關嶺電視臺、報紙、新媒體普及林下經濟的經營體制、模式以及政府政策等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編制《發展林下經濟技術指導手冊》,組織鄉鎮林業站技術員參觀,學習培訓相關技術到各村,對農戶開展技術咨詢服務,不斷推動林下經濟的發展。
4.3 多渠道整合資金以及開展技術培訓
一方面要積極引導農戶私有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把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此外,亦可出臺相應發展林下經濟貸款政策,鼓勵有關金融機構將林業經濟資產作為抵押貸款給有意愿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來籌集資金;鼓勵有關外商企業來縣投資,與當地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縣林業相關部門加強對林下經濟技術的培訓,發展一支專業性的林下經濟人才隊伍,定期、定點開展結對幫扶,對農戶提供技術服務,以此提高農戶、企業經營林下經濟的技術風險防范能力。
4.4 積極開拓市場,加強經營風險防范力度
一方面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以及鄉鎮政府要積極統計自身轄區內的林下經濟發展規模、產品等信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向外傳播,吸引相關行業內的產品需求企業以及消費者;另一方面要建立自己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搭建農戶-企業(龍頭企業)-市場之間完善的橋梁及銷售平臺,全方位尋找銷售渠道。
目前,關嶺自治縣林下經濟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存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問題,但隨著農民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的重視,其發展前景廣闊,勢必會成為農民增收、企業(合作社)獲利、政府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李瑞盟,韋 彥.關于廣西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2(1):21~25.
[2]李雄光,陳 波.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12(6):32~49.
[3]苗雨露,周 楊,楊春寧,等.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森林工程,2015(5):35~39.
[4]曹玉昆,雷禮剛,張瑾瑾.我國林下經濟集約經營現狀及建議[J].世界林業研究,2014(6):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