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大高校院所利用高校知識技術的集約化優勢,掀起了創辦企業的熱潮。高等院校興辦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型企業,主要是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同時高等學校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成果轉化,使教學成果應用于實踐,達到科研與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然而校辦企業發展到現在,實質上在創收上并沒有對學校產生多大貢獻。本文擬利用多年的校辦企業管理經驗對知識技術型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校辦企業 管理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103-02
根據現代企業制度,我們把“具有高校背景,按照國家的法律,經工商部門批準,由學校全部或部分投資,并獨立經營的實行獨立經濟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稱為校辦企業。校辦企業一般分為知識技術型企業和后勤型企業,知識技術型企業主要有科技產業公司、大學科技園等,后勤型企業主要有學校接待服務中心、膳食公司、物業服務中心、汽車公司運輸隊等。本文主要對知識技術型企業進行研究。試圖找到知識技術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嚴重制約了校辦企業的發展管理方面的問題。
1 校辦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缺乏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運作機制
各大高校一般成立大學科技園或科技產業公司,統一管理各知識技術型企業。但在知識成果轉化方面,往往受到限制,不具備專業勝任能力,使得科技產業公司片面成為校外科技處,簡單的負責科研經費的管理和報銷業務。對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運用于具體的生產實踐中,缺乏相應的對接平臺,廣大科研工作者大多為理論領域的專家教授,雖然專業水平一流,但對具體的生產實踐環節缺乏足夠的了解,使得多項產權專利成為擺設,未帶來應有的經濟效益。
1.2 企業內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
校辦企業內部控制薄弱,未建立完善的財務審批流程制度、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度等相關管理制度,并且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監督。具體表現為,校辦企業物資采購、經費報銷等業務流程欠缺,會計、出納崗位職責不分,滋生舞弊現象。同時,國有資產管控不到位,未對資產形成定期盤點清查程序。缺乏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學校一般只對學校處級領導干部離任情況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而對校辦企業一般由校辦企業聘請事務所進行審計,學校對校辦企業的運行情況并不了解,常常出現在年度領導干部績效考核時,校辦企業運轉良好,前途一片大好,等需要上繳收入時,校辦企業經營管理者報出的情況是經營慘淡、難以維持,事實如何全因是不是有效監督,好壞全憑管理者一張嘴。
1.3 企業管理者經營管理職能弱化
學校作為校辦企業的所有者,一般不具備,也無精力來直接管理校辦企業,一般會成立相應的校辦企業管理部門,由校辦企業管理部門全權負責校辦企業的經營管理,比如由學校成立的科技產業公司統一管理,學校派駐處級干部作為科技產業公司總經理,全面負責科技產業公司的管理,這些管理者其主要職能還是學校的中層管理干部,一般不具備企業管理相關知識及背景,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管理者多為理工科專業出身,雖然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但畢竟沒有管理學背景,與專業的管理人才比起來尚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其次,行政事業單位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其履行的是執法監督和社會一些管理職能;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其目標是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由于管理者不是專業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更多的以行政人員身份參與企業管理,導致政企不分,以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來管理企業。
1.4 高等學校企業管理缺乏科學的收益分配上繳機制
高校最初興辦企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將知識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更有效的支持科研工作;又能解決職工家屬就業問題,使廣大教授及科研人員無后顧之憂,安心為學校做貢獻。因此,學校在對校辦企業利潤上繳方面,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制度性的文件,只是由學校財務處每年在預算中規定各校辦企業的上繳利潤數,財務處作為學校的機關管理部門,對校辦企業情況缺乏了解,只能根據以往上繳情況,在無特殊情況下,保持不變。一方面,這樣制定的上繳方案,沒要參考校辦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經營較好的年度,可能利潤較多,剩余利潤也多,分配利潤也就多,校辦企業下年度的投入也就多,員工積極性也高,企業運轉良好;相反,經營不好的年度,固定的上繳數,可能導致無利潤分配,校辦企業下年度投入也受影響,員工情緒也受影響,可能導致企業運行不佳,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固定的上繳數,對企業管理者來說,也無經營管理的壓力,如果目標可以實現,也不用刻意去想方設法增加收益,如果目標根本無法實現,面對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也將不會有所作為,所以不管是可以實現還是不能實現,企業管理者都不會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經營管理者沒有了動力,利益上繳機制就是失敗的。
1.5 績效工資分配缺乏激勵效果
高等院校校辦企業由于附屬與學校,在工資方案的選擇上,往往過多的參照學校,沿用事業單位工資模式,事業單位工資受財政統發的制約,以職稱職務評定的固定部分工資占用比重較大,參考企業人員業績的部分很少,導致很難調動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上進心,嚴重阻礙了校辦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對員工的考核又過于模糊,考核結果過多參考事業單位的“德、能、勤、績、廉”五方面,很難形成量化指標。
2 校辦企業管理對策研究
2.1 建立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運作機制
高校大學科技園或科技產業公司應成立專門的知識轉化部門,面向社會招聘具備相應專業技術人員,專門負責研究成果等專利技術的轉化工作,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產生足夠的杠桿效用,帶來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實現校辦知識技術型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2.2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和有效的外部監督
高效應加強校辦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成立內部控制建設領導小組,由單位辦公室或財務部門牽頭,聘請專業團隊為企業設計內部控制體系,規范企業在預算、收支、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內控流程。將辦公室、物資采購部、人力資源部、基建等部門聯動起來,仔細分析各部門、各環節存在的風險,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有效地發揮內部控制作用。同時,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加強對校辦企業領導干部行經濟責任審計力度,定期進行財務審計,使領導干部經責審計結果與經營效益完全對接。
2.3 強化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管理
在企業管理者的監督管理方面,學校黨委應開展專題研究,成立相應的知識技術型企業管理機構,專門負責知識技術型企業的管理工作,由專職副校長分管校辦企業的管理,并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發揮學校人才方面的優勢,從校內經管學院、城市學院、財務處、審計處等部門聘請具有相關經濟學背景的人員擔任校辦企業總經理、財務總監等,以知識背景替代行政任命,實現企業管理者更有效的經營管理。
2.4 建立科學的校辦企業利益分配上繳機制
高等院校應認真研究校辦企業的利益上繳分配問題,應將校辦企業與學校事業單位區別開來,按照企業運轉模式,充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給予合理的薪酬。同時,對委派至校辦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及經營者,除保留相應的事業編制人員待遇外,按照企業的年薪制補足差額,充分調動高級管理人員及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投身到企業發展規劃上來,實現相關利益主體收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利益上繳最大化。
2.5 構建科學有效的工資分配方案
要徹底改革校辦企業的工資分配模式,改變以往的事業單位工資模式,合理劃分固定部分和變動部分的比率,降低固定部分的比率,使員工的工資水平與實際貢獻相一致,真正體現多勞多得,以績效論英雄,以時效論成敗。同時,兼顧公平,將固定部分降低在合理的范圍內,保障員工的基本生活權益,只有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保證員工隊伍的穩定型,才能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使校辦企業以科學、良好的工資制度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南南.高校校辦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10).
[2] 段鐵成,胡建東,胡小寧.對高校科技企業發展與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5).
[3] 李雷,姚志蘭.高校校辦企業經濟審計淺析[J].會計之友, 2012(3).
[4] 侯正良.后改制時代校企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 2011(7).
[5] 李宏達,劉秀麗.高效校辦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分析[J].價值工程,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