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光
【摘 要】互聯網全媒體全通道的傳播鏡像已經凸顯。當前,網絡新媒體已成為公眾表達輿情和傳遞聲音的重要窗口。在此環境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規律已顯得彌足重要且必要。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科學引導和構建專業網絡輿情應對體系是打造服務型政府、誠信政府和責任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傳播;應對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以“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傳播作用與影響日益顯現。互聯網全媒體全通道的傳播鏡像已經凸顯。媒介環境、媒體格局、輿論生態以及信息傳播的載體、方式和規律都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當前,網絡新媒體已成為公眾表達輿情和傳遞聲音的重要窗口。網絡輿情信息豐富、表達快捷、渠道多元、傳播迅速、方式互動等,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再加之網絡的全球性、開放性、交互性、隱蔽性和虛擬性等,網絡輿情傳播呈現出明顯的特點和規律。
一、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
(一)網絡輿情傳播點多線雜面廣,信息量龐大,互動性、即時性、自主性傳播特點突出
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1]預計到2020年網民規模將達到10億。網民成為真正的信息傳播主體,智能移動終端成為網民發布、傳播、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社會化互動信息生產模式基本成型。其實,網絡的最大價值在于其傳播的交互性,網絡輿情的交互性主要體現在網民與政府、網民與媒體、網民與網民等之間的互動。即時性也是影響網絡輿情傳播價值和影響的重要動因。網民作為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網絡熱點或者議題,一旦觸發,輿情就會點線面、多渠道、多路徑、全通道“病毒式”傳播、擴散,其信息量大、互動性高、自主選擇性強的特征格外突出。
今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報社記者王瑞鋒采寫的《刺死辱母者》一文后,文章迅速刷屏,各大輿論平臺呈爆發態勢,火速蔓延到整個網絡,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網絡新聞、手機客戶端、微信、QQ、論壇、博客、網絡視頻等各載體、各通道討論鋪天蓋地。據不完全統計,關注、參與、討論、評價等達10多億之巨,促進了“不論何人何時何地”的無障礙即時信息的無縫傳播,“辱母殺人案”瞬間成為輿論熱點,輿情傳播彌漫整個網絡。從信息傳播形態來看,既有傳統的文字報道、圖片、漫畫,也有新型的音視頻、VR、CR、H5等融媒體報道立體呈現。從傳播自主性而言,內容主要涉及當事警察不作為、一審法官不公正(于歡屬正當防衛應判無罪)、黑社會和高利貸(月息10%)四個方面的問題,網民有權選擇何種內容何種渠道進行傳播,自主選擇性高,但是網民對此事整體傾向明顯,輿論一邊倒呈負面譴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輿情洶涌肆虐之時,濟南公安因其在官微中發布了一張毛驢懟大巴的圖片,把焦點本在聊城地方法院和公安身上,卻引火燒身和輿情倒灌,高級自黑了一把,引起了網絡民憤,坑了單位也害了自己,讓我們看到了次生輿情發生的“景象”。
(二)網絡輿情“微傳播”、“病毒性傳播”特征明顯,速度快、波及廣、影響大
根據德國學者諾依曼的假說,輿論氣候和意見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多數傳播媒介報道內容的類似性,產生了共鳴效果;同類信息傳播的聯系性和重復性,產生了累積效果;信息達到范圍的廣泛性,產生了遍在效果。[2]雖就網民個體而言,每一次簡單的關注、點擊、回帖、跟帖、轉帖,討論或評價,其傳播效果都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實網民這樣做時也未必清楚同類、同伴和“戰友”究竟在哪里。但這樣看似無力和孤立的行為,一旦快速聚集,網民共同關注、參與、傳播,孤掌就變成了共鳴,小眾就擴張為大眾,陌生人就組成了聲音嘹亮的“行動集團”,網民迅速聚集,網絡輿情此時洶涌肆虐,其威力十分強大。圍觀即參與,轉發即表態,網絡輿情“微傳播”具有較強的“滾雪球”效應。網絡輿情就是在“微傳播”的情況下迅速集聚、發酵、擴散的。
“微傳播”,形“微”實“大”。其單位時間內信息發布量大,傳播迅速,轉發也快捷。輿情一旦在網絡上傳播起來,其一個個微小的點快速聚集,連續不間斷傳播,短時間內形成信息鏈、時間鏈和發展鏈,與事件本身發展幾乎同步連續“播報”。“微傳播”極易被廣泛轉發,一發而不可收,由點及線連面,形成可以彌漫整個網絡傳播的巨大覆蓋。信息傳播“面”的無限延展與時間鏈、信息鏈的無限延續,構筑了“微傳播”威力巨大、勢頭生猛的網絡格局,其“沖擊波”是難以比擬的。這是“微傳播”以小博大的奧秘所在,也是當前的微傳播在突發事件與熱點事件傳播上及輿情發酵上超越強大傳統媒體的原因所在。2016年“北京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就是通過微博首發,其他傳播平臺很快介入,再加之“名人效應”的推波助瀾,短時間刷屏網絡,引起社會空前關注,倒逼相關部門重視,加速了問題的解決。
(三)網絡輿情傳播呈現出“網格化、動態中、全方位、綜合性、立體式”景觀,聚合分化特征凸顯
網絡新媒體、新技術和新功能成為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影響因子,顛覆了傳統傳播模式,正在建立一種新的傳播秩序。新媒體作為一種網絡化人際傳播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傳播秩序,它以個人為節點,與用戶對接相織成網狀鏈接,形成多個傳播中心,線性傳播與層次傳播復合進行。網絡輿情呈現出“網格化、動態中、全方位、綜合性、立體式”傳播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絡議程設置的不可控性。一個網絡熱點或話題在傳播演化中不斷延伸,當然也可能隨時中斷,同時又隨時可能生成新的話題或引發新的輿情。信息在立體化的傳播渠道中不斷聚合分化,網絡輿情傳播呈現全方位輻射。2016年魏則西事件、青年雷洋之死事件這兩起輿情風暴都是由知乎發帖引爆;東北女孩怒斥廣安門號販子,因為社交媒體的短視頻而迅速步入公眾視野;湖北、江蘇高考“減招”風波中,各種媽媽群、家長群、高考吧、微信親友群高度活躍,成為線上溝通、發起動員、尋求民意支持的重要渠道。[3]網絡輿情短時間內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毋庸置疑,這和網絡輿情由一種傳播載體首發,進而多渠道、全媒體、全通道介入的復合型傳播景觀密不可分。
(四)網絡輿情突發性明顯,易被發酵,信息傳播呈現幾何級裂變
網絡輿情涉足多個領域,輿情熱點、焦點、沸點異常復雜多變。與網民自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網絡色情、網絡欺詐及網絡謠言等都是網絡輿情的易燃點,其突發性特征尤為明顯,如2010年“李剛門事件”,憑借一句“我爸是李剛”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李剛和其子李啟銘,瞬間成為“網絡名人”。
一個社會熱點往往有成百上千萬,甚至過億的網民共同參與,極易點燃網民情緒,加劇網絡輿論輿情的迅速發酵、擴散與傳播。這其中,眾多網民的高度關注和趨同的情緒是引發輿論發酵的關鍵。在此情況下,也往往因網絡巨大的輿論壓力而產生事實上的改變,倒逼相關部門,推動事件的解決,進而推進整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相反,網絡輿情如果引導不當,其負面影響和消極效應也會造成社會的不安與動蕩。
網絡傳播總是偏愛壞消息,如“腐敗”、“官二代”、“富二代”、“貧富懸殊”等,一旦觸及這些網絡熱點話題或標簽,隨即就會引發大量網民圍觀。因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和信息傳播的疊加、分化特性,網絡信息傳播就會呈現幾何級裂變,極易“升級”、“拐彎”。如2011年“郭美美事件”,一張網絡炫富的照片,引發了一場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官方慈善信任危機。
(五)網絡輿情傳播指向明確且泛娛樂化傳播明顯
網絡具有隱蔽性、匿名性和虛擬性等特征,對大多網絡輿情事件而言,網民對于事件的主體指向更加明確、具體。今年年初,新華網發布的《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顯示,醫療衛生、突發事件、網絡治理、教育文化、交通管理、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社會話題關注度較高。從輿情涉事主體來看,涉及黨政機關的最多,相關部門的處置回應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教訓。整體來看,公權力自律、放權、施惠和中立的,輿論反響較好;公權力為直接涉事主體的,其輿情處置能力面臨著較大考驗。其次為企業輿情,多為大型著名企業,其輿情處理的得失和公關智慧直接影響著品牌形象。[4]近年來,在網絡輿情事件傳播中,黨政機關和政府官員是網民指向最多的,娛樂圈也是輿情經常爆發的重要領域。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旅游管理等依然是輿情高發、頻發地帶。
網絡輿情傳播娛樂化傾向明顯,以娛樂為首要目的的上網行為增加。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賽事中,王寶強、馬蓉離婚風波喧賓奪主成為當日“頭條”話題;對傅園慧“洪荒之力”的討論量遠遠超過女排重回冠軍寶座的討論。同時,網民也偏愛用諷刺、調侃或極具娛樂性的網絡流行語表達對諸事件的看法,標簽化、段子化傳播特征凸顯。由網絡輿情傳播事件而產生的網絡流行語俯拾皆是。如“我爸是李剛”、“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煤超瘋、蘋神馬”、“給力”、“你懂得”、“亞克西”、“神馬都是浮云”等。
另外,輿情在傳播過程中娛樂化特征也非常突出,如在“李剛門事件”中,網民自發組成小組,以“我爸是李剛”進行造句大賽,傳播過程中的娛樂化,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事件的傳播和影響。還有山東青島“天價大蝦事件”和哈爾濱“天價魚事件”等。
(六)網絡輿情傳播中網民利益選擇性特征顯現
隨著現代化歷史進程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社會利益群體和網民群體進一步分化、細化,網絡信息的利益選擇性傳播特征因此逐漸凸顯。利益關系決定話語表達,價值觀影響思想傾向。網民很容易接受并傳播與之本身興趣、情緒、價值和利益等趨同的信息,而對于與其興趣點、價值觀不在同一范疇、同一頻道內的信息則選擇性失語。在一些網絡輿情傳播事件中,往往是弱勢群體或者利益可能受損的一方高亢發聲,而因話題沒有觸動到部門或網民的切身利益,少發聲,甚至不發聲,這樣就會導致傳播輿論的偏向,“沉默的螺旋”效應奏效,所以說,網絡輿情往往是利益群體的代言人。在這樣的輿論場景下,極可能導致傳播不斷偏向、激化,易導致極化輿情的形成。利益選擇性傳播加劇了社會群體和網民群體的利益分化,但也極易撕裂社會共識,加深社會階層矛盾。
(七)網絡輿情傳播線上線下相互聯動,網絡組織動員能力強、成本低
圈際傳播是網絡輿情傳播中一種新的擴散模式,它主要依靠的基于熟人的“強關系”傳播。網絡新媒體發展促使了多元信息、多元網絡渠道以及多元社群的相互融合。在很多熱點事件中,尤其是公共維權事件,如什邡、啟東等環保維權事件、山東假疫苗事件等,都可以看到通過網絡組織動員,并催生線下行為。在網絡熱點或話題中,網民極易聚合,快速形成網絡集群,內部討論,表達觀點、看法,從而形成相對趨同或一致的輿論走向,并緊密與線下行動相結合,擴大聲勢、事態。網絡組織動員能力空前強大,且成本較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網友的每一次轉發、跟帖、回復、評論等,卻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神速集聚著巨大的輿論力量,借助網絡輿情的發酵,這些問題容易被有關部門重視,網絡輿論監督倒逼有關部門解決問題,但問題一旦得到相應解決,輿論很快就會平息,輿情傳播周期很短。網絡輿情傳播中網絡社會關聯的能量正在以各種方式轉換為現實社會運行的能量,網絡傳播系統與社會行為系統越來越頻繁共振。
二、網絡輿情傳播的規律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增多,網絡輿情傳播相較以前有了許多新的傳播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新媒體對于網絡輿情的迅速傳播和擴散功不可沒
目前影響我國網絡輿情傳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使得信息傳播更加便捷,低門檻、碎片化傳播成為其重要方式;二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多元、暢通,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呈現出“無障礙、即時性、全媒體、全通道”的傳播景象。現在大多網絡輿情事件是在自媒體首先曝光傳播,迅速引發網民圍觀,傳統媒體隨之跟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交織、相映傳播,引發二次和多級傳播進而成為網絡輿論的熱點、焦點甚至沸點。2016年北京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魏則西事件、雷洋事件等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傳播,短時間內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毋庸置疑,新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網絡輿情傳播的“即時化、全天候、全媒體、全通道”規律明顯
隨著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網絡輿論形成的周期越來越短。今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刺死辱母者》后,文章迅速刷屏,各大輿論平臺呈爆發態勢,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網絡新聞、手機客戶端、微信、QQ、論壇、博客、網絡視頻等各載體、各通道討論鋪天蓋地,促進了信息“不論何人何時何地”的無障礙即時無縫傳播,“辱母殺人案”瞬間成為輿論熱點。從信息傳播形態來看,既有傳統的文字報道、圖片、漫畫,也有新型的音視頻、VR、CR、H5等融媒體報道立體呈現等。
(三)網絡輿情傳播有可能發生連鎖反應,漣漪效果明顯
“多米諾效應”是傳播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在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中,哪怕一個很微小的初始能量都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極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有時與之相關聯的問題會不斷被網民窮追猛問、刨根問底,最后通常會演變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輿情。例如2012年8月26日,“表哥”楊達才在陜西延安交通事故處理現場,因面帶微笑被人拍照傳入網絡,短時間引發巨大爭議并被網友指出其有多塊名表,網民蜂擁而至,楊達才最終以獲刑14年的悲劇鋃鐺入獄。再如2015年媒體曝光“毒跑道事件”后,在網絡上迅速傳播蔓延,“毒跑道事件”在全國多地中小學校集中輪番上演,頻頻引發了全民持續高度關注。
(四)網絡輿情傳播,特別是重大輿情,多伴有次生輿情
重大輿情事件發生后,經常會發生與之相關聯的次生事件,網絡輿情在傳播過程中也經常會發生次生輿情。例如, 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天津市政府在10天內召開了15場新聞發布會,但是幾乎每次發布會通報信息都圍繞傷亡、救援、危化品處置措施等,官方發布信息與公眾想知道的信息嚴重不匹配,造成“民間輿論場”與“主流輿論場”的割裂,互不銜接、互不交融乃至尖銳對立,人們對于事件關心的角度、程度和信息傳播的總量與官方公布的信息相去甚遠。這么多場新聞發布會,遠遠沒有解答公眾疑惑,不僅未能平復輿情,反而催生了大量次生輿情,當然,天津市政府官員媒介素養的欠缺也是釀成輿情不斷發酵的重要原因。再如2015年“黑龍江慶安火車站槍擊事件”中,在被媒體報道后,引發公眾廣泛關注,近半個月內,官方逃避竟無任何回應,結果進一步引發慰問民警的副縣長學歷造假、當地相關部門貪腐嚴重等一系列次生輿情。
(五)網絡輿情傳播中意見領袖作用明顯,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左右輿論走向
意見領袖是傳播學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起源于拉扎斯菲爾德和伊萊休·卡茨的兩級傳播理論。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這些意見領袖基本都是有影響力的個人或者機構、組織等,其在信息傳播中多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在網絡輿情和信息傳播中,大量研究和現實案例已證實,意見領袖發揮著很大作用,不僅影響公眾對信息的選擇和判斷,還能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網絡議程設置效應相當顯著,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輿論走向。
(六)網絡輿情傳播內容已不再局限于問題表面,逐漸向深層體制機制傾斜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期,各種矛盾多發易發,政府公信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在新媒體發展與社會矛盾激烈并行的大背景下,網絡輿論已不再滿足于具體問題的追問,而逐漸向深層體制機制的制度層面深入。微妙變化中網絡輿情傳播內容的理性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受網民空前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2015年被寫進了國家“兩高”報告,輿論認為歷時近20年,呼格案幾經周折,最終沉冤昭雪,并依法依規對呼格吉勒圖錯案負有責任的27人進行了嚴厲追責,彰顯了司法公平公正,深刻推動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再如,“聶樹斌案”、“遼寧賄選案”等讓我們看到了網絡輿論傳播中理性的鋒芒。
2016年,從春節返鄉話題熱潮到農村治理,從網約車頂層設計到地方細則,從王寶強離婚風波到明星發微博維權,從非法使用童工到精準扶貧的推進,從暴力拆遷到公共安全話題,從電信詐騙事件到反思網絡募捐,從抗洪防汛到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處置,從常州毒地事件到一系列環境群體性事件等等,社會領域多個熱點 話題引發輿論深度發酵,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現實的社會秩序,而且也塑造著線上的網絡生態。
三、網絡輿情傳播的應對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傳播瞬息萬變,在充分了解和研究網絡輿情的基礎上,對網絡輿情傳播的應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科學認識,構建專業輿情應對體系,正確引導輿論,變被動為主動。
首先,要科學、客觀、正確地認識網絡輿情。相關部門和相關領導干部理應高度重視網絡輿情,一旦發生,“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做出迅速妥當的回應”,速度一定要快,態度一定要好,這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輿情處置應對的效果。切忌回避、逃避、應付,要主動發聲,以責任承擔的良好姿態展現在廣大網友面前。相關單位及有關領導干部,應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的學習和培訓力度,結合實際工作,積極關注和研究網絡輿情的易燃點、傳播特點及傳播規律,提高個人的綜合媒介素養和對問題的判斷辨別力,培養和加強對網絡輿情傳播的應對能力,切記不要停留在應付媒體、應付網民層面,這是輿情傳播應對的一大忌。對于輿情我們應正確客觀看待,既不要夸大而反應過度,也不能輕視而釀成輿情危機。要增強網絡輿情預警意識,要科學把握輿情傳播的節點、拐點和軌跡,看到問題的癥結,有針對性解決。
其次,要構建專業網絡輿情應對體系。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信息的海量、傳播速度的快捷和影響的廣泛深遠,要求我們勢必擁有精準的輿情研判能力和專業的網絡應對體系。政府部門應與媒體、高校、科研機構、網絡監管等有關部門進行廣泛合作,建立起良好關系,無論從網絡輿情大數據的收集、監控和判斷,還是從網絡輿情專業化的應對,還是網絡輿情人才隊伍的建設等,構筑起網絡輿情全面應對體系。
再次,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正確引導輿論,掌握主動權。一旦發生輿情,關涉部門應以新聞發布會等多種形式,公開正面客觀地說明事實,以開誠布公的態度告知公眾,要科學引導網絡輿論,積極疏導和消解網民情緒,講真話、會講話,不說官話、假話、套話,以良好姿態主動提供信息。要根據實際的輿情,建立網絡風險評估機制、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和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及時掌握動態,實時靈活調整引導策略,必要時相關部門應通力合作,積極配合,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同時,也要借助媒體、記者、專家學者、網絡大V等外力,廣泛聽取意見,有針對性制定引導策略,理性引導輿論,消弭網民消極情緒,攜手共進傳播正能量。
最后,要充分尊重網民權利,打造誠信政府和責任政府。一是對于網絡輿情中反映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首先要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切忌與網民為敵,要積極與網民溝通對話,鼓勵和肯定輿論監督。二是對于網絡輿情中反映的事實本身,政府理應及時介入調查,及時發布真相,坦誠回應網民質疑。以最快速度發布最新、最權威的信息,保持動態,把事實本身、相關部門進展、處理力度等情況公布于眾,充分滿足公民知情權。三是政府對輿情反映的問題,要做徹底的調查處理,對應追究責任人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決不姑息,甚至可以邀請第三方調查機構、網民及相關群體代表參與其中,充分尊重公眾的參與權與監督權,快速及時對事件做出調查處理,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結語
新媒體傳播時代,也正值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及其功能作用的發揮已經凸顯,互聯網全媒體全通道的傳播鏡像正在形成,網絡輿情的發生、傳播、發展呈現出新的規律和特點,網絡輿情管理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當下,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科學引導和管理網絡輿情成為服務型政府、誠信政府和責任政府應有的基本素養之一,系統全面地分析和把握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及規律,有針對性且高效率的科學引導輿情、合理應對網絡輿情危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1]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2017-1-22.
[2]陳斯雅.網絡輿論的形成規律及引導方法[J].青年記者,2010(11):19-20.
[3][4]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7-01/04/c_129432155.htm.2017- 1-4.
參考文獻:
[1]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彭蘭.新媒體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黃楚新,王涵.新傳播環境下的輿情特點及挑戰[J].新聞與寫作,2017(03).
[4]高珊.網絡輿情的易燃點、規律及應對[J].青年記者,2017(01).
[5]孫婧.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傳播的六大特征.千龍智庫,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EzNzUwNA==&mid=401581414&idx=1&sn=4ea4f2f652825438987bf15e51b3f36a&mpshare=1&scene=1&srcid=0414UiBCr3UtwbEnslnnPbOj&pass_ticket=%2F9SaY8APw5aMehX6q6TQA5%2BJRZ41PRkXtAtrMg1iK7EuBDOd8iAa0LF3S4%2FA9Kh3#rd.2016-1-12.
(作者: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新媒體與新疆安全治理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