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余牟艷+張小霞
【摘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司法改革新形勢下,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法治隊伍,法官素質是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法官素質的具體內容及構成要素,指出法官素質在維護司法公正、廉潔,提升習法權威,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重要性。進一步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法官素質的要求,以度法官素質的實際情況變遷,最后提出法官隊伍素質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司法改革;法官;法官素質
近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建設法治國家,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建設、司法公正必須依靠高素質的法治隊伍來實現。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法官素質的概念
法官素質是指法官作為司法職業者所應具有的與法官職業特點、職業要求和職業形象相符合的素養和品質。通過法學教育以及司法實踐等,這種素質可以內化為法官特定的思維方法、行為模式和責任意識,同時也可以外化為法官特定的司法職業形象。
關于法官素質的具體內容和構成要素,理論界認識不一。曲穎(1999)將法官素質歸納為政治思想素質、突出的職業道德素質、高度的專業技能素質以及相當的人文科技素質四個方面的素質;王秀紅(2006)將法官素質概括為法律信仰、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三個方面;湯維建(2011)形象的用“八盞燈”指出法官應當具備的素質,即理想之燈、獨立之燈、社會之燈、人民之燈、國情之燈、現實之燈、公正之燈、效率之燈;胡志斌(2012)則認為完整的法官素質結構至少應當包括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等。在國外,英美法系的學者一般認為“法官素質應該包括能力、獨立性、正直品德、高度的職業道德標準、不偏不倚和公平待遇。”雖然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但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是作為一個法官必不可少的。
二、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素質的重要性
培根曾說:“一次不公正的裁決,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然冒犯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決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國內著名學者王利明也指出:“司法改革千頭萬緒,核心還是人的素質問題。因此,法官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可見,法官素質在司法改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為維護司法公正提供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司法改革中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然而,司法的公平正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官素質的高低。公正意味著客觀、理性地對待事實真相,意味著對法律的無限忠誠和對案件事實的尊重,只有公正的法官才能把裁判引向正義。
第二、在維護司法廉潔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官的道德素質是司法廉潔的第一道防線。現實中,具有良好法律專業素質的人也可能發生腐敗問題,根源之一是缺失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萬事德為先”,法律終究是要靠人去實施的,法律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和價值,司法廉潔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維護,都最終取決于法官這個決定主體。
第三、有利于增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效率。對于法官來說,其權威不僅來源于國家權力,更重要的是其本人讓人信服的公正品質和廉潔形象。人文素質較高的法官溫文爾雅、通曉風俗民情,能夠提高當事人對辦案法官的信任和尊重,增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效率。
第四、有利于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在法治社會中,司法是社會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法官是國家法律的忠實捍衛者,肩負著為國護法的神圣使命。法官的素質會影響其司法行為的態度和方式,最終影響司法的效果,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官素質的變遷
新中國法制建設在建國初期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后走入低谷,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幾近中斷,法院建設也未能幸免。這一時期的法官素質僅僅看重政治素質,其他方面的素質建設幾近空白。“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恢復法制便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隨著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法制建設步伐也迅速加大,對法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以下簡稱《法官法》),2001年又對其進行了修改。該法第一條開指出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法官的素質,加強對法官的管理,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職責,保障司法公正,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法官法》的頒布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法官素質問題進入法制化軌道,法官素質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文化大革命”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官素質的側重點有所調整,逐漸將只重政治素質而輕視審判業務水平改為兩者并重。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法院工作重心逐步從前一階段過于關注審判工作轉為審判和自身建設并重。但此時的法官素質實際狀況與《法官法》規定差距懸殊,主要表現在:一、法官整體文化水平較低。法官選任制度尚未建立,缺乏嚴格的職業遴選標準,從事法律職業并不需要專業考試資格,門檻過低,導致不具備法律知識甚至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成為法官;二、法官整體法律知識不足以勝任審判要求。這時法院的人員主要來源為大學生、復轉或專業干部以及社會招干人員。其中相當數量的法官進入法院前根本無法律基礎知識,進法院后,經過簡單的上崗培訓便開始從事審判工作,有些人甚至是在從事審判工作后才學習法律。三、部分法官道德素質低下,出現司法腐敗。此時法院對法官素質的重視從觀念轉為現實,特別是人文素質尤為重視,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保障,這種重視往往表現為單純追求學歷,而法律知識和經驗并未真正落實。普通民眾逐漸對法官素質現狀不滿,尤其是對法官道德素質開始進行負面評價。
隨著《法官法》的頒布以及一系列有關法官職業道德的文件的出臺,不得不說,法官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至少法官文化、專業素質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法官的整體素質與新形勢下司法改革高素質、職業化的法官隊伍建設的要求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四、司法改革背景下完善法官隊伍素質建設的建議
1提升專業知識與審判經驗并重
法官職業是一項法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法律專業素質是法官進行司法活動的關鍵。一名優秀的法官應當是精通法理,熟知法律的。因此,在司法改革的新形勢下,應適時提高法官準入學歷門檻,并鼓勵法官利用業務時間學習專業知識,迅速掌握新法的修訂以及新出臺的司法解釋等,為實現法官隊伍專業化奠定基礎。當然,光有專業知識沒有審判實踐經驗無異于紙上談兵。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沒有社會經驗的人很難對法律糾紛做出明智且公正的裁判。高素質的法官還應當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經歷過實踐的磨練。因此對于初任法官,應適當提高法律工作經驗的要求,專業知識與審判經驗并重,真正建設職業化的法官隊伍。
2加強自我修養,提升人文素質
加強自我修養是一個不斷堅定信念、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過程。作為一名法官,要常懷敬畏之心,正確對待權力;要常懷感恩之心,正確對待得失;要常懷平常之心,正確對待群眾。既要自重,磨練出良好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也要自省,經常反思自己、檢查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還要自警,按照黨紀國法要求自己,按照法官職業道德約束自己。同時要關注社會、體察民風、學習歷史、尊重民俗,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在處理糾紛時做到法理與情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