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活動較多地應用于高中英語課堂。然而,一些影響活動成效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為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嘗試分析當前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三個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優化模式。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情境 互動 評價
一、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問題分析
通過閱讀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活動設計和進行實際課堂觀察,我嘗試總結出當前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普遍遵循的基本程序——五步模式。第一步是熱身活動。第二步是討論完成任務,老師主要擔任顧問和監督者。第三步是成果展示。其他學生對展示小組提出問題,這是第四步。最后是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其中,影響活動有效性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第二及第五步,具體表現在活動情境,學生參與和評價。
1.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情境不充分。課堂學習中,大部分高中學生習慣聆聽式學習,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學習任務重,課程緊,因此,課堂節奏快,知識容量大。在高中英語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能創造相對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同時又讓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以提高學習效率。然而,當活動任務設計不當時,學生就很容易把活動過程當作放松。任務設計不當主要表現為問題太難或太簡單,沒有層次感,節奏不緊湊等。任務設計不當則容易造成情境不充分,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動力積極參與其中。
2.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生生互動不充分。小組合作學習是幾個學生組成小組合作完成指定任務的過程,是生生互動的過程。但互動中常常會因為語言水平不一,個性限制,任務要求不明確及情境不當的原因出現以下問題:學生不積極合作,學生參與不均衡,學生合作不夠,角色安排不明確。一方面,學生交流受到他們的語言技能和會話技能的限制。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不習慣通過合作學習知識,因為他們個性更傾向于獨立學習。此外,因為任務要求或組員任務分配不明確導致學生找不到任務的起點,不能對小組成員做好安排,使學生松散自由。成績較好或表現力較強的學生通常比其他小組成員輸出更多。當小組活動任務設計不恰當,比如過于簡單或難以完成,或小組成員彼此不熟悉時,學生容易變得沉悶和緊張。這些問題都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互動不充分。
3.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評價機制不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實際上是一項比較花費時間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師通常會在閱讀課時進行小組合作活動,一半的時間用于信息輸入,一半的時間用于課堂活動。有時候則交替進行,形成活動鏈的形式。教師為了保證課程進度,往往忽略成果評價環節,或只匆匆作簡單評價,沒有給學生一個較為完整的指導。此外,除了成果展示的評價,活動過程評價對于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從過程當中,教師往往可以看出學生的語言輸出,參與度以及出現的問題。然而,教師通常無法對此環節作全面、科學性的評價,以致喪失能提供學生指導的材料。除了教師評價,為了使結果更客觀,當前還提倡學生評價。然而,沒有經過評價訓練或指導的學生往往不能給出全面的評價,有時反而誤導同學。以上三個方面都會導致反饋不佳。
二、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問題優化模式
1.網狀型活動設計模式加強情境創設。網狀型模式就是細化活動任務,教師擔任連接這個網的“線”。根據活動理論,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目標設計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然后根據活動內容確定組員人數以及組員任務分工。明確的團隊任務安排可以更容易地讓學生遵循,小組成員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任務角色。以這種方式,每個小組成員都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活動情境就很容易塑造。而在小組討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尋找學生的ZPD,為他們提供即時幫助,促進他們提升語言知識以及語言技能。
2.交替式分組模式促進生生互動。相比“混搭”式分組,交替式分組似乎更符合學生實際,即“混搭”+“自由組隊”循環模式。教師首先“混搭”這些學生。從邊緣參與理論來看,英語較弱的同學作為學徒可以從其他組員處獲取信息并觀察他們產出的方式。在緊接的下個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將學生按幾乎同等水平分組,或設定組別及人數,讓學生自愿組隊。在這樣一個群體中,學生能更輕松,從而更愿意多說,他們也能有同等的機會表達。因此,在計劃合作學習活動時,可以嘗試用這兩種分組交替循環進行。
3.動態評價模式完善評價機制。Larson-Freeman 倡導用動態系統理論對二語發展軌跡作反思性、回測性解釋。這種觀點也可以用于完善評價當中。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生產過程”和“產品”都是重要的。教師可以在每個學期開學前對課堂活動評價制定一套較為完整的可做量化處理的評價系統。學生一份主要檢測“生產過程”,教師一份主要檢測“產品”。然后定期對評價結果做數據處理,根據結果顯示的問題及其趨勢對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設計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3]Swain,M.Kinnear,P.&Linda,S.Sociocultural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Multicultural Matters,2015.
[4]于書林.教師反饋與同伴反饋-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下的差異與融合[J].現代外語,2013.
[5]余亮,黃榮懷.活動理論視角下協作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J].遠程教育雜志,2014.
[6]徐錦芬,雷鵬飛.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課堂二語習得研究: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
作者簡介:嚴麗嬌(1994.1-),女,漢族,云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二語習得理論與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