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課程”已成為當下的高頻詞組,正顛覆著傳統課程,也悄悄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它在實踐中表現出優越性,也面臨著挑戰。本文將從政府、教師和學生層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課程 傳統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09-01
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思潮便應運而生,它可以與任何名詞相加,并發生魔術般的神奇效果。人們把“互聯網+” 時代視為一次新的工業革命。[1]
一、“互聯網+課程”的內涵
“互聯網+課程”是基于課程的傳統本質深度融合現代信息化技術,驅動課程形態從固定走向自由,實現移動終端體驗,不受時空限制,使受眾者獲取多元化信息。“互聯網+課程”不是互聯網與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從形式到內涵、從思維到行動、從要素到結構的全面疊加與互構[2]。
二、“互聯網+課程”的機遇
(一)充實學科課程內容
以Mooc平臺為例,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可通過互聯網進行網上聽課、上課、考試和評價。信息化課程平臺和系統也將改變原來固定的課程內容和方式,推動課程革命性的變化。這也改變了傳統單一課程模式,使O2O新課程模式變成了可能。互聯網讓各門課程有機組合,豐富課程內容,推動師生和生生間線上線下交流互動。
(二)優化課程資源配置
課程資源配置不僅顛覆了傳統課程資源供給形式和服務方式,實現校內外課程資源互利互補,溝通銜接,還促進了課程開發。它不僅創新了課程實施體系,實現校本課程、國家課程乃至全球課程相聯系,還提升了教師專業發展能力。
(三)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互聯網+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求。以慕課為例,學習者可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并制定學習計劃和進度。學習者在任何地點或時間挑選課程,進入 “課程學習”領域。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圍墻”如作息時間表、課程表將消失。
三、“互聯網+課程”的挑戰
(一)美育和德育未發揮應有價值
在傳統課程中,老師是美育和德育的直接實施者、領導者和示范者。通過師生間面對面交流,老師的個人魅力和知識精髓真實的、自然的融入課堂中,便于學生接受。“互聯網+課程”是課程依托網絡而存在,上課的老師可能與你屬不相識,不了解學生的個性,不能面對面互動,更缺乏情感的交流。
(二)城鄉差距大導致教育不公
雖然城鄉學生都擁有平等的機會在線上課、聽課,但現實中的城鄉“互聯網+課程”實施差距卻很大。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低,學生不懂如何進行網課學習。國家的教育資源又主要投入到經濟水平高的城市地區,這種不均衡、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使農村地區“互聯網+課程”的開展舉步維艱。
(三)互聯網+偽課程
在傳統的課程中,學生的課程按課程表來實施,相對固定,內容集中,但“互聯網+課程”的知識卻隨時更新、融合和擴展。學生如何分辨出“互聯網+偽課程”呢?互聯網這個“大染缸”,利用好了,能讓學生站在巨人的頭上看世界,利用不好,則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
四、面對機遇和挑戰,應采取的對策
(一)政府層面
對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推動作用。首先要大力引進技術性人才,由他們對農村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其次政府需每年拿出專項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滿足農村學校的信息化技術覆蓋。最后政府需動員農村學校領導、老師積極參與到“互聯網+課程”的開展中。
(二)教師層面
老師通過互聯網平臺,把美育和德育的思想觀滲透到課程目標、內容和實施中。雖然互聯網是一個信息碎片化、快捷化的平臺,但老師可通過整合在線課程內容,讓其多聯系實際生活,多滲透與美育、德育相關的生活實例,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它們。即使在線課程不能真實的面對面交流,也能通過視頻界面,與學生積極互動。
(三)學生層面
當學生進行互聯網課程學習時,要增強信息篩選和辨別能力,遠離“互聯網+偽課程”。把互聯網當做學習的工具,而不是一味的依靠它。當學習課程進入疲乏期或墮落期時,找在線班主任幫扶和督促;當學習課程遇到難題時,及時咨詢在線老師,如同滴滴打車,你提問,在線老師立即與你開始互動。
參考文獻:
[1]張忠華.“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
[2]李宏亮,趙璇.基于“互聯網+教育”的課堂教學重構[J].上海教育科研,2016(5).
作者簡介:
胡益煬,女,漢族,四川廣元人,西華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