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
【摘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現(xiàn)有的教材體系為教學帶來了兩個難題:內容多、課時少,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理論性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能夠對教材作適當精簡,構建開放的教材體系,則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也符合教改的要求和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綱要 精簡 開放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67-01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稱“綱要”,下同)教材作為“馬工程”的重要成果,在體例和內容體系上多有創(chuàng)新,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然而,平心而論,該教材也并不是完美無缺,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瑕疵,卻對“綱要”的教學造成了無法忽視的影響。有鑒于此,筆者擬對“綱要”的教材體系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綱要”教學中的兩大難點
目前,“綱要”課教學主要面臨兩個挑戰(zhàn),都與“綱要”教材有關。
“綱要”課按規(guī)定總學時是36個,實際上一般高校都是安排16次課32個學時。如果按平均2個學時計算,應該是13次課(上中下三編綜述),30個學時。但是,每章都安排2學時是很不實際的,有些章節(jié)內容比較多,如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等,往往都需要安排2次課,或3-4個學時。這樣,總學時就是35-40個。這樣的安排,即便是全部由教師講授,時間也是非常緊張的。何況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允許,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安排一些實踐環(huán)節(jié),以調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實踐教學的課時又是如何來安排呢?一般要求是不少于總學時的30%。也就是說,“綱要”至少要安排10-12個課時的實踐教學。顯然,要在22-24個學時里講完所有課程,就更加困難了。
或許是出于對于權威的敬畏,有些教師沒有指明“綱要”教材存在問題,卻又不得不承認:近現(xiàn)代史在時間上跨度是如此之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所有問題講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筆者認為,這與其是說強調客觀原因,倒不如說是間接指出了主觀原因——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方法得當,就算是上下5000年的歷史,我們也可以在一門課中講完,何況是100多年的歷史呢?有些教師雖然承認“綱要”教材存在偏繁的問題,卻又提出對于教材“要有選擇地講授”。筆者不禁要問:為什么要選擇部分內容講授?難道是教材的一些內容可有可無嗎?教材不同于參考書,既然是可有可無,為什么又要寫進教材里?!
理論教學偏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就在于,作為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但相比之下,他們更加喜歡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對于純理論的東西興趣不高。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恰恰屬于理論課,加上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往往采取灌輸?shù)姆绞剑斩吹恼f教比較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正是目前思政課急需改革的問題。
“綱要”課目前面臨的問題同其他幾門課頗有相似之處。由于“綱要”課的課程定位,該課已經(jīng)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課,而是變成了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綱要”的教材在體例上打破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編寫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了按照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來編寫的方式,即專題式體例。同時,在內容上,“綱要”教材的主要筆墨已經(jīng)不再是敘述歷史史實或歷史事件的經(jīng)過,而是重在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說明事件的影響或意義,總結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從總體上看,“綱要”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已經(jīng)遠遠超過一般的歷史敘述。這樣的編寫方式既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有效避免了同中學歷史課的重復。然而,教材的理論化也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研究表明,過多的純理論講授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學效果遠低于其他授課方式。
二、精簡有利于解決“綱要”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綱要”教材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在保持“綱要”教材現(xiàn)有特點和優(yōu)勢的前提下,作必要的精簡,可以解決教學中的一些棘手問題。
1.精簡是教材編纂的重要原則
“綱要”教材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教材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作了精簡,突出了“綱”和“要”,淡化了“目”和“次”。 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簡就是“綱要”教材的特點,也是“綱要”教材的優(yōu)點。而要解決“綱要”教學中的尷尬,根本出路不是放棄這個特點和優(yōu)點,而是要進一步把精簡的原則貫徹到底!既然叫做“綱要”,就要進一步突出“綱”和“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說明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否則,如何還能稱其為“綱要”!
2.精簡有利于解決教學中的亂象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學生賴以學習的基本依據(jù),其基本功能就是要明確教與學的基本問題,什么是必須講、必須學的東西,什么是重點等。如果教材中內容過多,不但失卻了教材的意義,也必然造成教師無所適從。而教師如果對教材采取“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其結果必然給教學帶來混亂,與通編教材的初衷相背離。相反,如果教材適當精簡,在劃定必要范圍的前提下,給教師留下一定空間,則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利于解決當前教學中的亂象。
三、開放符合“綱要”課改的要求和發(fā)展方向
1.開放是課改的普遍要求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試圖將一個封閉的知識體系原原本本地塞給學生,其結果,不但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往往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普遍的共識。而開放的教學模式,就必須要有開放的教材作為支撐。所謂開放式的教材,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要精簡,如果教材內容過多,什么東西都規(guī)定好了,那教材就失去了彈性和張力,開放就無從談起;二要為教師留下一定的空間,就是說,教材既有高度的概括,有綱有要,又不能把教師要說話、要講的內容全部說完,使教師在把握綱要的前提下,能夠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做出適當?shù)脑鰷p。
2.開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綱要”教材是全國通用教材,適用于全國各種類型、各種專業(yè)的本科生。這就決定了“綱要”教材的內容不能太細,只能是一般性、原則性的要求。如果太細了,內容過多了,反而無法適應各類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經(jīng)驗證明,只有教材內容安排上有彈性,經(jīng)過教師的加工處理,才能更加貼近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上,“綱要”不同于“原理”、“概論”和“基礎”等課,后三門都偏重于理論,而“綱要”則是通過歷史事實來幫助學生做到兩個了解,理解三個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綱要”是用活生生的史實來說明理論的,作為歷史課,它應該是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的,這本應該是“綱要”的特點和優(yōu)勢。如果過于注重理論分析和體系的完整性,反而會使“綱要”失去其特點和優(yōu)勢,與其他三門同質化,從而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當然了,如何還原有血有肉的歷史,還是有賴于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補充。
參考文獻:
[1]仝澤礦.淺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 2011(8)
[2]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