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為經濟發展輸送人才的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工科類專業趨同、學生欠缺綜合職業素質。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創新要求,制定經濟類專業培養模式,大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讓高職教育扎根于產業升級。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培養模式 職業素質
一、現階段經濟發展態勢與高職經濟類專業教育布局狀況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近幾年,國人全球搶購商品,而國內中低端產品卻產能過剩,耗費大量能源。2015年11月,習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從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升級是經濟新常態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同時,經濟發展動力將從投資驅動及要素驅動讓位于創新驅動。
(二)高職經濟類專業教育布局的現狀
《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以下簡稱《目錄》)中,教育行政部門將財經商貿大類專業規劃為財稅、金融、財會、統計、經貿、工商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9大類47個專業。可以看出,為適應我國現階段“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發展趨勢,教育行政部門也在不斷調整專業設置。撤消了一批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專業如村鎮銀行經營管理;將有些專業進行了合并,如將原工商企業管理、鄉鎮企業管理、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項目管理、創業管理7個專業合并為工商企業管理1個專業;將有些專業進行了更名,如拍賣與典當管理專業更名為信托與租賃專業;特別新增了用人需求較大的新興專業,如互聯網金融、網絡營銷等專業。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高職院校努力突破傳統,結合“互聯網+”的戰略思想,調整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經濟類專業的建設方向,開辟獨特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現階段高職經濟類學生培養模式局限性
(一)高職經濟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趨于同質化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基本路徑。高職工科專業著力于培養在相關生產和技術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強調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單項技能的掌握。借助與企業合作辦學或實習、實訓,工科專業學生基本可以做到與生產企業零距離接軌。高職經濟類專業在改革培養模式時往往借鑒工科專業,增加實訓、實習在教學中的比例。但是,經濟類專業學生所面向的就業崗位尤其是核心崗位,常常牽扯到重要財務信息甚至商業機密,實習的學生很難接觸到涉及專業的核心業務,造成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常常有“打雜”的感覺,“工學結合”的效果與工科專業相比大打折扣。
(二)高職經濟類專業學生欠缺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目標要求高職學生應具備較強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意識等方面。很多學生只滿足于學會老師教授的理論知識,課余時間不愿參加實踐,更不要說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職業規劃,職業素質的自我養成也就無從談起。
高職院校也沒有形成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效體系。很多高職院校安排行政人員或輔導員兼任就業指導教師,本身缺乏實踐經驗和系統的職業素質培訓。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注重就業政策的宣講與就業程序的管理。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職業素質與能力的養成、就業心理輔導等方面,很難獲得系統的幫助。
三、針對“供給側改革”,高職經濟類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發展趨勢
(一)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學
經濟類專業工作崗位的特點影響了學生進企業實習的效果。回歸學校,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借助計算機、多媒體設備,以專業綜合業務仿真實訓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在設計專業綜合業務仿真實訓時要兼顧綜合性與實用性。在實踐中,一般將專業知識分解成項目模塊,將完成此項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進行有機的組合。實訓內容盡可能的貼近現實情況,操作流程、法律制度的規定、涉及到的數據等在設計時都要體現出來。現在有很多開發成熟的教學軟件已經投入使用,如ERP電子沙盤,學生在分析市場、制定戰略、營銷策劃、組織生產、財務管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但是,還有很多專業課程沒有現成高效的軟件可直接使用,學校需要根據教學要求和軟件企業聯合開發。
仿真實訓的授課教師本身理論知識要扎實,還要下企業去調研,了解業務流程,收集業務資料、案例和數據。實訓課程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和強度。學校應建立有效的教師定期培訓制度,合理安排教師的教學任務,給教師時間下企業實習或是參加培訓,了解行業發展趨勢與業務變更情況,不斷調整實訓教學,做到實訓貼近實際。
(二)建立系統的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引導學生盡早做好職業規劃,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的職業。通過專業的就業指導中心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測評、提供就業和創業指導、訓練擇業技巧、提供就業心理咨詢等。同時,全方位貫徹人文素養教育。相比專業能力,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人格品質、審美情趣等人文素養是隱性的,不易考核評價。往往這些隱性的特質決定了一個人職業道路的長度和寬度。對于未來天天跟錢打交道的經濟類專業學生來說,豐富的人文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抵御浮躁社會中的不良誘惑。通過選修課增加人文知識類課程,借助校園讀書節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辦名家講座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體會到真正的“美”,培養出“技高品端”的人才。
(三)貫徹“創新”教育,拓展學生視野
針對市場用人需求開辟新專業。有的學校嘗試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應對不斷升溫的“海淘”。開設《思維訓練》、《思維導圖》這樣的課程,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使其掌握創新的基本技能,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實行學分制,增加選修課,讓學生自己來選擇課程,拓寬知識面。
參考文獻:
[1]馬光遠.什么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外管理,2014(6):24.
[2]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
[3]朱冰.企業視角的高職經管類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研究.文學教育(中),2013(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