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琳琳
摘 要:語文是一門有血有肉的情感十足的學科,小學生擁有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這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感性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才能,提高語文素養。本文從教師激發情感及如何讓學生參與情感學習進行了論述,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性;語文素養;表情;感性閱讀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肩負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任務,然而,受教的對象小學生則擁有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這要求執教者一定要清楚這點,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感性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三維目標之一,這不僅是小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更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真正運用感性進行教學的少之又少,為什么會這樣?一是受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老師只要不把詞語、句子、段落、結構等分析得清清楚楚,講深講透,就好像沒有講課一樣,不放心,怕學生掌握不了,希求通過自己深入的分析和講解,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這是相當錯誤的,學生的“感性”是會排斥老師的“理性”的,這也是為什么學生會排斥課堂,上課沒有興趣的原因;二是功利性教學的影響。語文素養是需要長久積淀的,但現在體現老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學生學得好壞的標準則看考試成績的高低,其實,學生的語文素養哪能由一張試卷反映出來的?三是有教師對小學語文感性教學進行了嘗試,但這些教師只對感性閱讀或感性教學與理性教學結合進行了教學實踐,而沒有對真正的感性教學進行實踐。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小學語文感性教學進行研究實踐。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應如何注重感性教學進行了探究。
一、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生上課一般都很聽話,端端正正,安安靜靜,認真聽講,激情完全要靠教師的引導和感染。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情感處理和運用情境增強教學內容。
1.對教材進行情感化處理
文字都是冰冷的,只有注入了情感,文字才變得感情豐滿,有血有肉,然而,小學生又不可能像作者一樣體驗到當時的寫作情感,所以也難以體會到課文的“精神”,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情感處理,用情打動學生、用心感染學生,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火燒云》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雖然簡單易懂,但在作者的筆下,“火燒云”生動有趣,變化多端,與人相映成趣。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到課文的感情色彩,我作了幾點處理:①收集“火燒云”的圖片,讓學生可親可感;②激發想象空間,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靠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我設置了“你有沒有看過如此有趣的火燒云?”,以調動學生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發揮豐富的想象力,也一定能調動學生高漲的情緒。
2.善于運用和設置情境以增強感性教學
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在上課過程善于運用和設置情境,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要善于運用表情。表情包括語言表情和肢體表情,教師如果運用得當,會使學生情緒高漲,印象深刻,難以忘懷。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洪荒少女”傅園慧,哪夸張的面部表情,個性鮮明的語言,使“洪荒少女”迅速傳遍世界,成為當時的一道“清流”。這就是表情運用的效果。教師上課不可能每節課都象“洪荒少女”哪樣夸張,但適當地“表演”一下,善于運用語音、語調、詞語、節奏變化等,把課文中的喜、怒、哀、樂、驚等表達出來,甚至適當地夸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創設情境烘托情感。我們都知道,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時,為烘托緊張、驚悚或喜悅的場景,會有相應的配樂,以渲染氣氛,讓人心弦緊扣,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教師在課堂一樣也可以根據課文的思想感情,運用多媒體教學器材,通過播放錄像、視頻、音樂等,以增強情感渲染效果。在我們的課文中,很多都是畫面感非常強的,如《少年閏土》《賣火柴的小女孩》《落花生》《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等課文,或清新、或凄慘、或溫情、或壯烈、或激昂等,教師在上課時給予相應的配樂,有視頻圖像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教學目的。且這種方法教學資源易得,操作簡便的優點。
二、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整個語文學習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情感參與的學習,可以說是不成功的教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一千次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智力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對祖國優美的語言有深切的體驗和感悟。
(1)情感閱讀,調動學生情感參與。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審美情趣的最基本途徑。新教學大綱要求,“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小學語文教學要以加強語文積累為主”,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積累大量的感性的語言材料,才能為學習其他學科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2)情感寫作,鍛煉學生把感情融進文章。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者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并要求“要有真情實感”。這表明,小學生作文一要真實,二要有實感,根據大綱要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自己“經歷”表達出來,要做到這樣,教師就要更加靈活地選擇寫作內容或形式,在體裁上,可以記事、抒情、寫景、讀后感,在形式上,提倡自由發揮,日記、摘抄等都可以。無論采取何種體裁,何種方式,都應該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不能寫假話空話,否則,將對學生的一生寫作水平寫作能力造成傷害。
小學語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其他學科,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想學生愛上語文,一定要讓學生對語文傾注大量的情感,要做到這樣,教師就要讓感性教學貫穿于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榮文.試論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學中國人,2015(2).
[2]賈會芳.談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