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旭飛
摘 要: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源遠流長,從古代中西方先哲的教育思想,到近代大教育家們的教育理念,再到當今世界各國對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視,研究性學習一直與社會的發展同步變革,適應了不同時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中學生具備了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心理條件;高中歷史新課程有利于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而不容樂觀的歷史教學現狀和學生對歷史學科缺乏興趣的事實使得在中學歷史學科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極為必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學應用;方法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多是死板的歷史知識傳輸,這種填鴨式教育不僅使學生漸漸對歷史失去了研究興趣,歷史老師也會對這種教學方式感到厭煩。教育方式亟待改革,教育部也對此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在2001年,教育部將其列入課程重要內容,并貫徹在各個學科,從而歷史學科也在不斷進行試驗,將研究性學習應用到歷史教學中。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將從我的實際教學經驗分享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應用到教學中,并發揮其作用。
一、引導學生確立切實可行、從實際出發的歷史研究性專題
在確立專題時,歷史老師應依據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的了解適當地給予學生指導,首先不能脫離歷史的真實性,歷史也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在確定題目時不能違背歷史科學性。然后老師在引導學生確立專題時要考慮專題的可行性,從專題研究的使用工具、研究角度、范圍、難度等多方面考慮,使專題研究既不超出學生的能力,又能拓展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使學生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另外,歷史性專題的研究基于已有的科學研究之上要有所創新,才能夠凸顯專題的研究意義,也才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與研究學習能力。老師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研究性專題,敢于挑戰難題,敢于創新。
二、歷史研究性專題的研究中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1.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表揚其提出質疑的勇氣
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都應首先對其勇氣予以肯定,然后對問題進行引導、分析,評判問題的價值,這是一種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方式。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在初步研究中,學生勢必會有很多疑問、不確定等待老師的引導和肯定,此時老師就要發揮其重要的引導作用,適當的引導會解除學生的一些疑惑,拓展學生的思考范圍,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
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師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又可以提出新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反省自己的研究方式是否過于局限,研究內容是否過于簡單,所以教師提出的矛盾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繼續更深入、更廣泛地思考問題,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為學生提供一些權威性材料,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會更好地把握專題的研究方向,避免跑題。
三、專題的確定要充分地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基本是從歷史老師口中獲得歷史知識、歷史課外知識,從教材中得到歷史知識。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專題研究性學習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
1.教師可以盡管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只做必要的引導工作
學生翻閱課外書籍,學習記錄歷史知識,和其他同學進行探討,這些都是他們學習與提高的過程,老師不應插手太多,而應該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是學生真正提高的部分。
2.教師在指導方面要有一定的技巧
教師要適當地給予指導,給學生提供另一種思維方式或者研究角度,而不要過多地提醒。另外,教師應該監督學生的研究過程,監督他們自主思考,而不要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最后,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尊重與鼓勵,讓他們有信心去研究好專題,享受研究學習的過程,努力提高自己。
四、讓學生正確的認識歷史學科,對歷史重視起來
在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問:“學歷史有什么用?”這是個涉及到史學功能的問題。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曾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臺灣文化名人龍應臺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史學的價值時給臺灣大學的學生講了一個沙漠玫瑰開放的故事,然后諄諄告誡大家:“對于任何東西、現象、問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這告訴我們學習歷史,使我們借鑒歷史經驗,智慧起來。譬如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積極作用又要看到他的消極作用)。所以我們在看人看事時也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待,了解人的復雜性(像秦始皇既有統一天下的一面又有殘暴的一面)。得人心者得成功(像楚漢爭霸劉邦的勝利,解放戰爭共產黨的勝利等)等道理。這些道理會使學生明智起來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時,學生的興趣確實比平常高漲了許多,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地在班內探討問題,并且學生基本都認真地去準備,研究學習,最后傾聽學生的感受,收獲頗多。雖然這一次學生專題的選擇可能不富有創新性,但是鑒于這還是初步的研究性學習應用,相信在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應用到教學中時,學生能夠從課堂歷史知識學習或者課外閱讀中得到啟發,提出富有創新性的研究專題,提高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傳統教學方式下在教育改革中邁出的新的一步,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同時順應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與趨勢。要使研究性學習發揮其真正作用,就要正確地將其應用到歷史教學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力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探究性地解決問題,同時要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應盡快地正式應用到教學中,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進步,同時也是社會教育的一種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海麗.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