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段琳琳
摘 要:隨著近年來公共藝術課程的愈發成熟,以及教學任務的拓展,高校本科公共藝術課程也從原本僅限的音樂美術,到現在的裝飾、雕塑、材料與工藝、建筑與環境設計、空間形態設計,甚至包括壁畫與浮雕、數碼圖形處理等也囊括在內。雖然這樣,但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依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高校;本科;公共藝術;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23-01
一、當今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還未完善,各項舉措還不成熟
由于認知上的偏差導致不僅是學校的領導,學生對于藝術的重要性都沒有很好的注重。雖然關于高校公共藝術的實施條例早已頒布,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還是難免不夠成熟。過于偏重知識的灌輸和給予忽略了藝術本身的實踐鑒賞的審美意志。知識結構不夠系統,架構也不盡尊重過于膚淺,這一點對藝術來說太過敷衍。
(二)課程內容單調,教學過程了無生趣
可能由于大學生們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一知半解甚至毫無意識,不論是課程內容還是學習目標,都存在著不少問題,更逞論與地域文化結合來感受美的所在。當然,單純的作為公選課,學生們的側重點自然也是在專業課上,加之課程內容太過單調無聊,只是單純的傳授基本藝術知識,甚至有的高校直接用“爾雅”學習網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對藝術課程的興趣無分毫提高,只是不耐之感有增無減。的些問題毫無疑問阻礙了高校的大學生對于美的認識、對美的領悟和自在的感染力。
(三)學生認識不足,存在意識偏見
大多源于多年的硬性教育,學生很早就被灌輸這些應該作為興趣玩玩就適可而止的藝術不該花費心思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即便是到了大學,非藝術生一般也都不會有人去刻意研究和深入了解。因為就算是現在,不僅是大多數的學生,就連許多教授級的人對藝術生也是會有下意識的偏見。這大概是長久的認識形成的常態成為下意識的偏見。
二、高校藝術課程的指導策略
(一)加強體系完善,敦促舉措施行
在這一方面,學校職責所在,在藝術課程體系的完善上要加大完成力度,合理的定制目標,并且要加強師生公共藝術意義的思想認知,優化課程結構、制定課程標準,對公共藝術教育課教材進行規范化、統一化,開設實際可在的藝術課程,講座以及一些藝術展示和比賽,培設專門的老師給學生時常指導和點評,形成一種藝術氛圍,甚至開設非選修課程,使學生可以掌握公共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擁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較強的審美能力,提高個人的美學素養。
(二)豐富課程內容,改善教學氛圍
基于現在高校中的普遍現狀,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教學方式豐富課程內容。讓學生接觸各方面的藝術美學,從而發掘自身的潛力。對于教學,網絡學習實際上和實際教學有著天壤之別,設立專門的課程和專業的老師面對面教學不但可以隨時答疑更可以及時給學生的評價和鑒賞做出回應,取對話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終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維和完善的世界人生價值體系。
當然對于藝術紙上談兵可以作為交流但是實際的鑒賞和實踐操作才是感受美的內涵最重要的環節。將死板的課堂學習改為實地參觀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一節理論課接下來就是博物館或者美術館,一邊參觀一邊實際感受藝術的含義,還可以組織春游秋游去感受不同地方的建筑設計和園林建設,讓學生在這樣的嗟嘆中實實在在的體會感受美,鑒賞美,感悟美,然后享受美,在無形中形成完備的美學素養。
(三)加大思想宣傳,普及藝術的重要性
普及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與理解是亟待實行的重點。傳播具有人文底蘊和藝術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未來不論是創業還是工作都會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只有擁有正確的認識才會正視并且重視藝術帶來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成為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全面人才。學校可以采用考試和評價方法,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效性進行考查;并在結課以后布置適當的實踐作業強制學生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結構,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結構和美學素質。
三、結語
現今社會,人們忙于工作,在終日的忙碌中漸漸疲累。而大學幾乎是最后可以在全新學習的環境。對于藝術的學習和理解對未來的生活會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所以,本文淺述高校藝術研究的意義,分析尚存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淺顯的策略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實際的意義。
遼寧省教育廳教研課題,普通高校本科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構的創新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陸沁凝.論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J].音樂創作,2013(07).
[2]劉紅英,劉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藝術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