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
摘 要:自鳴鐘成為利瑪竇等傳教士進入中國的秘密武器,利瑪竇被中國的鐘表匠人尊稱為“利瑪竇菩薩。”他在中國大陸制作出第一架機械自鳴鐘,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自鳴鐘;中西文化交流;作用;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70-03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在十九世紀,他被中國的鐘表匠人尊稱為“利瑪竇菩薩。”因為許多人相信利瑪竇是將自鳴鐘帶入中國的第一人,并且也相信利瑪竇本人會造自鳴鐘。顧起元《客座贅語》指出:“利瑪竇所制器有自鳴鐘。”李紹文《云間雜記》寫道:“西僧利瑪竇作自鳴鐘。”利瑪竇本人會制鐘嗎?在廣東肇慶研制的第一架機械自鳴鐘是利瑪竇本人制作的嗎?自鳴鐘對中西文化交流中產生了哪些作用和影響?現就上述問題作一探討,懇請各位指正。
一、自鳴鐘是傳教士進入中國內陸的秘密武器
根據史料記載,利瑪竇不是將自鳴鐘帶入中國的第一人。第一個將自鳴鐘帶入中國的是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Michel Ruggieri,1543-1607年)。羅明堅本人是教皇訪華使團的積極倡導者。他于1581年11月12日向天主教教會總會長梅庫里阿諾寫信時,首次提到自鳴鐘:中國人告訴他,為了籌建教皇訪華使團,給中國皇帝好的禮物是大而美的自鳴鐘,因為這架自鳴鐘報時鐘聲嘹亮,可以安放在皇宮,另外同時獻上一個小自鳴鐘。其后,在1584年1月25日致函總會長,他再次要要求得到自鳴鐘、圣母和天主畫像,作為給中國皇帝的見面禮。1586年11月8日,在湘江之行結束后,羅明堅致總會長函重提訪華使團禮物,再次提到大小自鳴鐘等西洋奇貨。并在后來傳教計劃實施過程中也是以自鳴鐘為主打作為媒介敲開了中國大門,他們通過以鐘交友、以鐘取信等手段實現以鐘傳教的目的,自鳴鐘成為了傳教士進入中國的秘密武器。
(一)自鳴鐘成為跨入中國大門的武器
第一個得到自鳴鐘的是廣州總兵黃應甲。1583年2月7日,羅明堅給新任總會長阿桂委瓦的信中提到:他通過一個自鳴鐘而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受到那位海軍將領(指總兵)極友好的接待,總兵表示愿意讓他進入中國。在這里可以知道:自鳴鐘成了傳教士跨進中國大門的武器。當然,這是一次建立在人情上而并非合法正規的進入,因為他們當時沒有取得進入中國的護照。
(二)自鳴鐘成為獲得中國護照的武器
利瑪竇等傳教士要合法地進入中國,必須獲得進入中國的護照,他們利用自鳴鐘達到了這個目的。陳瑞是第二個得到自鳴鐘的中國官員。這件事與羅明堅有直接關系。羅明堅第一次到肇慶,是在1582年的7月,他代表澳門市長前來澄清澳門進行選舉的事情。1582年8月,利瑪竇攜帶著一個架自鳴鐘從印度到達澳門。同年12月底,羅明堅應邀來肇慶,在兩廣總督府向陳瑞總督獻上了見面禮——三棱鏡、衣料、衣服和自鳴鐘。當他把利瑪竇帶來的自鳴鐘獻給陳瑞總督時,陳總督表現得非常滿意。這是羅明堅第二次進入肇慶。羅明堅在給總會長的信函中沒有提到其時獻自鳴鐘的細節,只說:“總督非常歡快地接見了我們,并給我們很多幫助。”這里說的“很多幫助”可理解為是陳瑞總督發給他們來往澳門與中國內陸之間、中國內陸各地之間的護照(通行證),允許他們暫居肇慶,并建議傳教士改穿和尚服裝以西僧身份開展傳教活動等。當時,羅明堅在天寧寺暫住了4個月,并與一名叫陳閣理的當地人成為了朋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自鳴鐘也成為了傳教士獲得進入中國護照的武器。
(三)自鳴鐘成為獲得留居肇慶的武器
肇慶落腳通常被視為天主教在中國開教之肇始。對于閉關自守的大明帝國,這是一次破天荒的開放,對于四海傳教的耶穌會士,這則是一次奇跡般的進入。1583年9月10日,羅明堅和利瑪竇進入廣東省肇慶府,并獲準在這里定居。而這次能夠在肇慶定居,自鳴鐘的作用不可忽視。剛開始,當時的兩廣總督郭應聘并不允許傳教士留居肇慶,后來,因為應北京方面的要求,需要傳教士幫助購買自鳴鐘等物品,所以允許傳教士定居肇慶。利瑪竇按總督要求回澳門購買了這些西洋奇貨,令到郭總督非常高興。為了表示支持,郭總督讓知府王泮出了兩份文件:一份是證實建教堂這塊地已經捐給傳教士他們,另一份是準許傳教士他們在廣州澳門間往來。這兩份文件可不是一般的文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通行證”和“暫停證”,讓傳教士名正言順地在肇慶開展傳教活動。由于郭總督的支持,利瑪竇他們在肇慶才有了創造五個“第一”的機會和成就。
(四)自鳴鐘成為利瑪竇進京的利器
在本文開篇時筆者已經提到:羅明堅、利瑪竇等傳教士在中國的終極目標是北京。所以,他們千方百計地要進入北京。自鳴鐘得以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無疑與利瑪竇的進貢有關,它是利瑪竇終于能入京面圣的大功臣。在利瑪竇所進的貢品中,最令萬歷皇帝感興趣的就是自鳴鐘,計有大小兩座,這是皇宮中擁有的最早的現代機械鐘。利瑪竇在萬歷廿八年(1600年)入京,得蒙召見向萬歷帝獻貢,曾有以下的一段描述:
獻上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經典,自鳴鐘大小二具,鐵弦琴,萬國圖。皇上欣念遠來,另見便殿,重簾以顴見,命內臣習學西琴,問西來曲意。利子始譯八章以進。后蒙賜問大西教旨及民風國政等事。于是欽賜官職,設饌三朝,宴勞利子等。固辭榮祿,受稟餼。上奉圣像于御前,置自鳴鐘于御幾,后命畫工圖形進覽。
按明代慣例,外國朝貢者不得在京久留,禮部官員多次上奏讓利瑪竇離京,利瑪竇則央求恩準在京居住。由于皇帝喜歡自鳴鐘,管理自鳴鐘的小太監深知萬歲爺愛鐘,了解到曾在肇慶出現過自鳴鐘走走停停的現象,他們害怕應付不了鐘出了毛病而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希望利瑪竇長久留京,以防萬一自鳴鐘出問題。皇上終于下旨——利瑪竇可以隨意在京居住。這樣,利瑪竇憑借自鳴鐘這一新奇的禮物獲得了在北京傳教。后來,利瑪竇也一直在北京居住,1610年5月,利瑪竇在北京病逝,享年59歲。
羅明堅、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為了在中國內陸開展傳教活動,曾在1588年以羅馬教廷教皇的名義向明廷寫過一封國書,據有關學者考究:這封“國書”于1901年首次公之于世,是在紀念利瑪竇逝世300周年之際,由耶穌會士兵汾屠立于1913年出版《利瑪竇神父歷史著作集》時,重新影印了這個文件。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封國書由羅明堅帶回歐洲后并沒有發出。在這封未發出的“國書”里,闡述了他們進入中國傳教的原因,祈求中國的皇上恩準他們留居中國。可見進京傳教是他們在中國的終極目標。從首站肇慶到終站北京,他足足用了18年時間。18年后,利瑪竇幾經周折,進京向萬歷帝獻上了精致的時鐘,并擔任了御用修鐘師傅。實現了當初羅明堅向萬歷皇帝獻鐘爭取留京傳教的愿望。
二、自鳴鐘的形狀和結構
自鳴鐘成為了傳教士進入中國的秘密武器,必定有其特殊的原因。現在我們來了解自鳴鐘的形狀和結構。自鳴鐘一種能按時自擊,以報告時刻的鐘。
明代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西僧利瑪竇有自鳴鐘,中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
清代趙翼《檐曝雜記·鐘表》:“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
自鳴鐘最早由唐代僧一行帶入中國。明末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自鳴鐘有大小兩種。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利瑪竇獻貢給萬歷帝的這兩座自鳴鐘。據說這座大自鳴鐘是坐輪結構,大小適中,制作精巧,能報出一小時、半小時、一刻鐘。另外一座是在鐘盤上標出中國時長、刻有龍紋圖案,裝飾華麗。
利瑪竇1600年進京之前,聘請南京技術高超的工匠,給大自鳴鐘做了一個鐘框,下有四根柱子,兩邊有門,以便調試鐘表,鐘面上寫著漂亮的漢字,指針則為鷹或太陽鳥,鳥喙指向時刻,上部有一個壯觀的頂蓋,精雕細鑿,點綴著花草,皇帝專用的五爪大龍盤在其中,金光燦燦。令皇帝十分喜愛,一直把鐘放在自己跟前。
自鳴鐘后來得名“通天塔”,是與濠架塔形框架的自鳴鐘有關。劉獻廷《廣陽雜記》載:“通天塔,自鳴鐘也。其式坦然創為之,形如西域浮屠,凡三層,置架上,下以銀塊填之,塔之下層,中藏銅墻鐵銅輪,互相帶動。外不得見。中有開一門,有時盤正圓桶,分為十二項。篆書十二時。”
1586年總會長寄給澳門耶穌會四個自鳴鐘,其中一個大座鐘,另外三個是小掛鐘。現在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小自鳴鐘。張汝霖《澳門記略》載:“自鳴鐘有數種,曰“桌鐘”曰“掛鐘”,小者圓如銀鋌,皆按時響,起子末一聲,至午初十二聲,復起午天一聲,至子初十二聲。鳴時八音并奏,謂之“樂鐘”。欲知其辰,而非其應鳴之時,則掣繩轉機而報響,謂之“問鐘”。這說明了當時的自鳴鐘其種類有桌鐘、掛鐘、樂鐘、問鐘等。
《蓬軒別記》記載道:“又有自鳴鐘,僅如小香盒,精金為之,一日十二時,凡十二次鳴,亦異物也。”無論是外形或發出聲音鐘聲,都令人對自鳴鐘愛不釋手。
三、第一架機械自鳴鐘的誕生
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是一個善于求變的人群。他們在自鳴鐘的利用上發揮到了極致。從帶鐘、獻鐘到制鐘的轉變就可以看出。為了能留在肇慶,他們努力地融入當地生活,創造了五個“第一”的成就,傳播西方文明。其中代表之一就是機械自鳴鐘的研制成功。據利瑪竇晚年回憶:制鐘的原因是王泮要求傳教士為他在澳門購買自鳴鐘。傳教士為了能留在肇慶傳教,得到當時的肇慶知府王泮的支持,于是爽快地答應了王泮的這個要求。后來,由于羅明堅等傳教士因在肇慶建設傳教據點——仙花寺而手頭拮據,無法拿出更多的錢來購買王泮所要的自鳴鐘,于是他們靈機一動,就變買鐘為制鐘。
在利瑪竇的回憶錄中提到了關于王泮要求購買自鳴鐘這件事:因為錢少到買起長官所要的的鐘,作為一種代替辦法,他們就把制鐘匠送到肇慶的長官那里去。這個人來自印度果阿省,是所謂加那利人,膚色深褐,是中國人稱贊為不常見的。之后,王泮立即選派肇慶當地在鐘表行業最有名的兩個能工巧匠協助利瑪竇造鐘,仙花寺暫時變成自鳴鐘作坊。肇慶兩位工匠根據利瑪竇的要求,用黃銅制成了鐘面和指針,用紫檀木制出了鐘殼和鐘座,并刻上中國獨特的夔龍紋。這些裝飾花紋細密繁褥,很有規律,是西洋鐘表所沒有的。
在為鐘面書寫時間數字時,為便于中國人看懂,利瑪竇沒有用羅馬數字或阿拉伯數字,而是按中國人的,采用子、丑 、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書寫時間。在眾人的能力合作下,這個大鐘的各個機械裝置都較為精巧,內部機械結構裝有歐洲鐘表通常所具備的走時報時系統。整座鐘中西合璧,頗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第一架在中國內陸研制出來的機械自鳴鐘就這樣誕生了。利瑪竇把這架中西合璧的自鳴鐘送到王泮府上,王泮對此非常喜愛。他把大鐘置于府衙內,更換了府衙原來使用的明代的銅漏滴壺無聲報時器。
這座機械鐘的誕生意義深遠,它的研制成功,推進了中國鐘表制造技術的進步:從無聲報時進入到有聲報時時代,開啟了鐘表有聲報時的新篇章。此后,肇慶和各地的工匠都按利瑪竇的造鐘原理仿造自鳴鐘。制鐘業在肇慶一時興旺起來,成為了當時利用西方技術制造自鳴鐘的先行地。因此,利瑪竇曾被中國鐘表行業一些人奉為行業神。
四、自鳴鐘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毫無疑問,利瑪竇是不會制鐘的。且在中國內陸——肇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機械自鳴鐘也不是利瑪竇制作。然而,自鳴鐘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自鳴鐘成為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敲門磚,成為了士大夫乃至中國皇帝最喜愛的西洋器物
利瑪竇在中國的28年中所到過的、生活過、學習傳教過的肇慶、韶州、南京等多座城市,幾乎都是以自鳴鐘為媒介,通過鐘表等西洋奇物的贈送、演示、,傳教士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贏得了聲譽,也為他們傳教之路開啟一扇方便之門。可以說,自鳴鐘是他們成功留居中國傳教的秘密武器。后來利瑪竇頗為得意的在他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贊嘆自鳴鐘:“成為整個中國議論和羨慕的對象,托上帝之福,它注定要產生迄今仍然是很明顯的效果”。在西方科技中立竿見影的是如自鳴鐘這樣的奇貸,它們不僅博得中國精英分子——士大夫們的喜愛,更投得皇帝的歡心。
(二)自鳴鐘對中國的鐘表業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中國鐘表業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16世紀末,利瑪竇等傳教士將自鳴鐘引入中國后,對后來中國制造機械鐘表起到了重要作用,傳教士活動頻繁的一些地方,如上海、南京、杭州等級城市,成為中國最早獨立制作鐘表的地區。廣州是傳教士最早將自鳴鐘帶進內陸的城市,所以廣州率先模仿和自制鐘表,歷史上將當時廣州自制的鐘稱為“廣鐘”。經過反復研制,到了18世紀后期,“廣鐘”制造技術已大有發展,與當時英國鐘的水平不相上下。由此可見,自鳴鐘的引入使中國有了一種便于普及的、實用性能較好的計時器,同時,也為這個古老的國家帶來了新的實用技術,彌補了中國傳統制鐘技術的不足,推進了中國報時器從無聲時代進入有聲時代,讓中國百姓見識了西洋鐘表,并掌握了西方先進的制鐘技術,開啟了西方鐘表技術向中國傳播的先河,把中國鐘表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三)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自鳴鐘不僅成為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敲門磚,而且也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伴隨自鳴鐘制造技術進入中國的,還有西方的地圖繪制技術、地理知識、醫學知識、數學知識、音樂知識、建筑技術等,讓國人大開眼界,領略到西方文明。并促進文化交流往往是雙向的,傳教士們在把西方的宗教文化、科學技術文化傳入中國,同時他們也在自覺和不自覺地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域外,翻譯中國古代經籍是向域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巨大工程。大多數傳教士在中國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歲月,他們把中國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像利瑪竇那樣,他對中國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他窮盡畢生精力譯介中國的經籍。他把四書、五經譯成西文,傳播到歐洲,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而肇慶作為他進入中國內陸的首站,也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地。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自鳴鐘,不但滿足了中國人的好奇心,也開啟了中國宮廷使用、收藏鐘表的先河,更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云先·克魯寧,思果(譯).利瑪竇傳(西泰子來華記)[M].臺中:光啟出版社,中華民國五十三年(1964)初版,中華民國七十一年(1982)再版,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0084號.
[2]宋黎明.神父的新裝——利瑪竇在中國(1583-1610)[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利瑪竇,金尼閣,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張錯.東西文化比較研究—利瑪竇入華及其他[M].香港:香港城市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5]蕭健玲.利瑪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6]常偉,白映(澤).中國與鐘表[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