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麗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 視頻藝術發展之初,僅作為文獻的形式存在,追求錄像語言的純粹性,講究視覺鏡頭的實時性,藝術家的涉足,使呆板的視頻帶有藝術化的元素,應用范圍也逐漸寬廣。網絡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同時也改變了視頻藝術,創作的多元化,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使視頻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問題也接踵而至,如作品良莠不齊,粗制濫造,難出精品,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視頻藝術創作中個人化創作傾向的泛濫,文章著重對網絡視頻藝術中的個人化創作傾向加以分析。
關鍵詞 網絡;視頻藝術;個人化創作;自媒體時代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102-02
1 網絡視頻藝術的發展源起
視頻藝術在錄像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錄像藝術緣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早期是對行為藝術的一種記錄手段,不做任何的剪輯和視覺效果,只作為一種文獻的形式存在,隨著藝術家的涉足,藝術語言的不斷豐富,錄像藝術逐漸發展為視頻藝術。視頻藝術產生于20世紀末,是60年代中期興起的前衛藝術形式,延續至90年代仍為世界許多美術家所熱衷,至今也為許多藝術家所喜愛,它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許多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地景藝術等藝術家,都曾借視頻藝術傳達他們的作品給觀眾。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視頻藝術開始借助于網絡的平臺進入大眾的視野,網絡的興起,給視頻藝術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作品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給受眾帶來更多便捷優質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也為視頻藝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 網絡視頻藝術創作的基本傾向
克納莫斯曾在《突變的媒體:關于電影、視頻藝術以及新媒體》中說道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它是政治的、現象學的、存在主義的、在某種程度上自我指涉的,更是一種具有實驗性的媒介。而視頻藝術或是新媒體藝術只不過是電影對于新技術和新文化的出現的一種反應形式,是突破了傳統電影媒介邊界的突變體,很好的解釋了視頻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區別,也表明了視頻藝術創作的基本傾向。
2.1 視覺為主
消費社會的到來,人們已不滿足于呆板的文字閱讀,更多傾向于一種視覺消費,視覺愉悅和快感體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從城市規劃到建筑設計,從家居裝飾到形象設計,從影視娛樂到廣告形象,視覺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人在這種主流形態中追求視覺的快感,體驗外觀的視覺美化。視頻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通過它得以觀賞外界的變化,人生常態,如果網絡視頻藝術僅限于提供藝術化的視頻,而不加以視覺化的處理,很難在現代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2.2 講求便捷
以“快”為主的現代社會,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傾向于“微”事物的現代人,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便捷的事物。為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一切似乎都縮小了,又無限放大了,網絡視頻藝術的制作就是一例,網絡視頻藝術推出時便以微為其主要特點,區別于電影與電視,其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又區別于普通的錄像,使其與其相關類型的作品相比更具獨特性,而其“微”的特點符合現代人講求便捷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視頻拍攝開始向其靠攏。
3 網絡視頻藝術個人化創作的表現
個人化,指人們把自己當整個世界,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與自己有關,本文所講的個人化創作即忽視自己所處的環境,沉浸在自己內心的歡愉中,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個人化的創作。
3.1 人人都是創造者
人人都是創造者,人人都能成為創造者,想象力都能得以發揮,卻似乎過度發揮,創造者為受眾帶來了作品,同時也制造垃圾,狂歡者們善于利用這種垃圾作品來自娛自樂,難免帶動一些沒有判斷力的人一起沉淪,現實的世界已無法滿足創作者內心的欲望,虛擬世界便成了他們發泄的首選地,但當虛擬的自由無法帶來現實的滿足感時,這便成了一種束縛。縱觀網絡風氣,視頻藝術的制作已然成為創作者內心表達的一種方式,且愈演愈烈,通過自身帶動活躍在網上有如此情緒的受眾,以此引導輿論走向,稍不留意,受眾便成了某種觀念的傳
達者。
3.2 以自我為中心
任何作品的創作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網絡視頻藝術也不例外,在這個言語自由的虛擬世界中,人人都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問題,但個人視角不一樣,同一素材表達的內容也相應的有所區別,創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想象,隨心所欲地營構屬于自己的個人話語。網絡世界為人們提供了可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不少創作者卻對此有所曲解,以自我為中心應是作家個人行為和個性獨立人格的重鑄與合理法則的確立,最終達到以個人的方式來承擔人類的命運和創作本身的要求,但很多作家卻只注重個人行為和個性獨立人格的重鑄,遺忘了合理法則的確立,以至于自己獨立于社會這個大環境,沉浸于自己內心的歡娛。
4 個人化創作傾向給網絡視頻藝術造成的影響
20世紀末,視頻藝術便已被發掘,但僅作為一種錄像的藝術品即文獻加以保存,隨著20世紀中期網絡的發展,視頻藝術搭上網絡的快車,傳播方式多元化,傳播途徑多樣化,人們對視頻藝術的需求也開始嶄露頭角,人流量的增多,對作品需求也相應地增多,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個人化創作作為一種創作手法,隨即融入網絡視頻藝術的創作中,其在作品的數量上給予了極大地支撐,卻在內容與創作手法上不加以注重,導致作品無內容可言,吸睛之作泛濫。
4.1 內容匱乏
內容是作品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觀眾最關注的點,作品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作品的內容,優秀的視頻藝術作品必然也離不開內容的支撐,但隨著網絡的涉足,視頻藝術的創作愈發多元化,創作團隊也更為平民化,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充斥在網絡世界的各個角落,與此同時,質量與數量卻留下了一條鴻溝,琳瑯滿目的作品中,極少有讓人賞心悅目之作。選材隨意,創作粗糙,內容匱乏,成了現代網絡視頻藝術創作的濫觴,視頻中沒有能讓人汲取的養料,只有供人消遣及吸睛之作,藝術化的創作手法匱乏,甚至基本的處理也未涉及,隨拍隨傳的現象十分普遍,甚至把有價值的視頻藝術也淹沒在網絡世界中。而個人化的創作手法加劇了這種現象的演變,人人都是創作者,人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創作屬于自己的視頻,良莠不齊的作品之下,值得借鑒的作品屈指可數,內容更是不可明說,兇殺、色情、犯罪等視頻通過各種途徑聚集到網絡空間中,貼上視頻藝術的標簽,卻缺乏實質性的內容。
4.2 粗制濫造
很多創作者在視頻藝術的創作方面,純粹從個人的角度進行創作,帶有嚴重的自我中心色彩,對于受眾而言,純粹是內心情緒的發泄,創作者成了把自身情緒、不滿公開表達的情緒傳遞者,并且對于自身創作的作品,絲毫未加處理,直接上傳。在技術的處理方面,未經專業訓練的業余愛好者,專業知識較為匱乏,對于一些技術手法的運用可能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視頻拍攝粗糙而不會加以處理,直接上傳到網絡,無法達到觀眾想要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鳴奮.新媒體時代藝術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會議(廈門)學術論文集[G].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2]朱其.VIDEO:20世紀后期的新媒介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桂亭.網絡原創視頻藝術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約翰·克納莫斯.突變的媒體:關于電影、視頻藝術以及新媒體[M].Power Publications,2008.
[5]何劉杰.“個人化寫作”中的反抗與沉淪[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1):82-85.
[6]蔣東升.微電影:媒體融合視閾下“個人化”創作[J].雞西大學學報,2004(1):154-156.
[7]陳少華.新媒體的個人化趨勢與媒介管理和控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4-7.
[8]黃鳴奮.泛電影:21世紀初的媒體與藝術[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91-97.
[9]王長瀟.國內網絡視頻傳播的文化特征及其反思[J].當代電視,2012(2):56-57.
[10]莫·圖林.視頻藝術:面向未來的理論[J].肖模,譯.世界電影,1990(2):131-141.
[11]李佳瑤.視頻藝術及其語言特征[J].包裝世界,2012(2):81-83.
[12]劉楠.網絡視頻發展新趨勢探究[J].新聞窗,2013(5):79.
[13]楊曉鴻.自媒體時代的媒介理性傳播運作方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