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向紅
云南玉溪紅塔區電視臺,云南玉溪 653100
摘 要 在現代化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領域不斷發展的推動下,新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眾接收和傳遞信息的方式。與此同時,傳統欄目記者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中存在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電視節目觀賞性和真實性的提高。對此,文章在詳細闡述欄目記者的相關定義之后,分析了新媒體視域下欄目記者面臨的困境,并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了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欄目記者工作質量的建議,以供各位讀者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欄目記者;困境;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133-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播放器的不斷開發和利用,給民眾隨時隨地的觀看電視節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節目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如果欄目記者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那么所生產的電視節目也很難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隨著國民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觀看電視節目成為了民眾休閑娛樂、緩解壓力的主要方式,而提高節目收視率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時刻掌握觀眾的興趣愛好,并依據此不斷調整節目的核心內容。綜上所述,分析新媒體視閾下欄目記者面臨的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本文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欄目記者簡介
欄目指的是電視臺每天播出的相對獨立的信息單元,是由多個節目個體組合二形成的,包含了新聞、知識、文藝、娛樂、美食等內容。其特征主要表現為:有固定的名稱、播出時間以及欄目宗旨[1]。為了有效的吸引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眾,很多欄目組都會采取了每期播放不同的內容方式,給觀眾營造一種新鮮感。此外,為了迎合節日的氣氛,很多欄目組都在開展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如《春節聯歡晚會》《“五一”七天樂》等電視節目,有效的迎合了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記者作為欄目組采集信息的主要工作人員,其工作能力的好壞直接決定者電視節目內容是否新穎、是否可以贏得更多的觀眾。記者最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通過實地調查的方式,向觀眾反應真實客觀的事件,并通過與之相對應的電視欄目將其呈現在觀眾的視覺范圍內,從而起到觀眾傳遞有價值信息的目的。
2 新媒體環境下欄目記者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對記者話語權的沖擊。“公民新聞”這一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并隨著Web2.0和Web3.0時代的到來,“公民新聞”變得日益強盛,其內容和形式也變得更加的豐富。在加上新媒體時代具有十分明顯的開放性、自由性、互動性以及門檻低等優勢,得到了廣大公民的青睞和使用,為公民新聞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質基礎。例如,就目前而言,很多民眾都有利用自己的DV機、手機攝像功能記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發生的奇聞異事,并將其發布于朋友圈、微博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聞事件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但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新聞工作人員收集新聞信息的范圍,從而出現同一新聞事件被不同欄目組多次報道的現象。此外,由于公民在收集和傳播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很少有人會去關注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他們常常是將自己感覺新鮮的、有趣的新聞事件轉發出去,一旦新聞事件與事實存在誤差,那么將會對社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對記者的話語權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2)新媒體時代欄目記者面臨專業結構與職業倫理的挑戰。在媒介不斷融合這一社會背景的作用下,欄目記者的工作任務不再是單純的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他包含了新媒體時代的數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個領域,這就對新媒體時代下的欄目記者提出了更高的業務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媒體時代下的欄目記者除了需要掌握傳統新聞從業者的行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做到熟練地使用各種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新媒體平臺報道方案和報道手段。其次,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欄目記者工作中,對欄目記者的職業倫理造成了新的問題。新媒體時代下,我們更加關注的是新聞事件的首發性和實效性,很多欄目記者為了獲得新聞事件的首發權和報道權,常常在沒有弄清楚事件的真實起因、經過以及結果等內容之后,就盲目的對事件進行報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虛假信息的傳播。還有一些記者為了增加新聞點擊量和觀賞性,常常將新聞事件的內容斷章取義、設置噱頭,助長“炒作”之風。
(3)欄目記者的各項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新媒體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欄目記者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的轉變,而如何應對當前社會形勢下的欄目記者工作,卻始終沒有探尋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這樣一來,就給欄目的記者工作人員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使其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焦慮感[2]。此外,隨著近年來國內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很多欄目記者都面臨著工資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欄目記者工作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記者行業競爭程度激烈、安全系數低等問題也存在于每一個欄目記者的工作中。長此以往,勢必會給曾經抱有“新聞理想”“新聞情懷”的記者們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挫折。再有就是,新媒體環境是在最近幾年才形成的,很多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績效考核機制都還處于完善階段,以至于欄目記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和質量很難體現,從而導致欄目記者的工作得不到電視臺領導者和廣大民眾的認可。
3 提高新媒體時代欄目記者工作質量的有效措施
(1)建立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工作模式。就目前而言,新媒體不僅成為了民眾交流思想、傳播信息以及發表觀點的有效載體和工具,同時也是我們引導輿論的主要平臺[3]。作為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欄目記者,應充分運用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技術和思想,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對此,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通過組織培訓和開展工作經驗交流等活動,不斷增強欄目記者對新媒體環境的認識,使其樹立轉變改善自身工作方式的意識,同時,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分析當前民眾的精神需求,從而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電視節目。例如,曾經火爆一時的電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欄目記者在充分分析了當前國人都對美食有著強烈的喜愛和追求這一心理而開展的。其次,記者工作人員應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將節目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作為最基本的工作準側,以便于有效發揮電視節目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2)捍衛獨立人格,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當前,新媒體成為了主導輿論的主要平臺,各類信息都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趨勢,且隨著電視機、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的不斷開發和普及,新媒體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對民眾造成的影響也變得日益強烈。與此同時,觀眾的選擇性也在不斷增多,使得很多欄目記者為了有效的迎合觀眾的精神需求,不顧及自身的職業道德,肆意捏造和發布虛假的信息。例如,媒體上就多次流出了成龍、周星馳、李宇春等知名人士的死亡信息,但是直至目前為止,上述明顯依然健康的活在人世。因此,身為欄目記者工作人員的我們應該明確,依靠收集虛假的節目內容,只能在短時間內體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不能成為我們今后賴以生存的技能。
(3)在大時代中擁有大格局、大胸懷、大思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社會各類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平臺。因此,欄目記者只有具備大格局、大胸懷、大思想的人格魅力,才能有效的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工作困境。大格局指的是指欄目記者的大局意識和高度,大胸懷指的是欄目記者應具備心系國家民族、情系人民疾苦的社會責任意識,而大思想則是指欄目記者在新媒體背景下,應在結合客觀事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意識,對事件進行準確的報道[4]。此外,我們還可以采取通過不斷完善欄目記者新媒體環境下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管理模式的方式,以便于我們可以準確的反應出欄目記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從而有效的提高欄目記者工作的積極性。
4 結束語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新媒體環境的到來,欄目記者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轉變,但是,受欄目記者傳統工作模式的影響,很多記者在開展工作時,常常表現出嚴重的不足。身為記者工作人員的我們,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積極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才能有效的發現新媒體環境對欄目記者工作造成的影響,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為我國電視節目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陸高峰.中國新聞人從業生態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65.
[2]吳飛.新媒體革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命?——公民新聞運動與專業新聞人的責任[J].新聞記者,2013(3):15-18.
[3]郭偉.新媒體環境下職業記者的媒介角色認知[J].今傳媒,2015(5):120-121.
[4]秦璇,王壯輝.對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角色的思考[J].視聽,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