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玲
摘 要:走近大師的藝術天地,得聞荷浮幽香,能見月撒清輝。因情起筆,緣情成文,對鄉土的眷念,對女性的贊揚,對美的崇尚與追求,使孫犁在當代文壇中構筑了一座守望自我與真善美的家園,從而創造了一個屬于他的獨特的藝術世界。本文將以《荷花淀》為例,來分析傳統文化對孫犁小說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孫犁;《荷花淀》;傳統文化
孫犁是當代文壇中的名家,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立者。盡管,五十年代的中國,豪邁、轟轟烈烈的宏大敘事和英雄氣概是其時代主流,但孫犁卻用他那詩情畫意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另一番獨特而優美的世界,帶給我們如沐春風般得喜悅和情致。因著“京派”創作的傳統,孫犁的小說創作中有著積極的懷舊情緒,他把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鄉土文明的精髓,用詩意般的語言娓娓道來,讓我們仿若穿梭在中國古老的文明中,如夢似幻,流連忘返。
1 傳統浪漫唯美風格書寫現代人性之美
孫犁小說具有獨特的浪漫唯美風格,藍天、碧水、蘆葦、荷花和那些煙波浩渺處輕輕搖過的漁舟在他的筆下慢慢鋪展開來,當我們走進他的文字,一如走進了傳統文化中浪漫的唐詩宋詞。然而,散文化的浪漫筆調不僅僅只是體現在他的文字中,更體現在他對人物人性之美的刻畫和創造上。
在小說《荷花淀》中,孫犁在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具有浪漫風的世界里,“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①”當我們讀著這樣清新而優雅的文字時,會情不自禁的想象著這個坐在小院當中的“她”會是怎樣的形象。接下來的敘述沒有讓作為讀者的我們失望,在她簡潔而不失浪漫的筆觸中,在那些戰火紛飛的斗爭中,我們見到了“她”——水生嫂,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當作為村里游擊組長的丈夫回到家對她說自己要到大部隊去了之時,勇敢堅強的水生嫂對丈夫說道:“水生,你干的是光榮的事情,我不攔你,你放心的走吧。大人孩子我給你照顧,什么也不要惦記”②;當幾個女人偷偷去打聽丈夫消息回來的路途中遇到日本船時,她們飛快而鎮靜地搖著小船;當擊退敵人回到家時的這一年秋季,她們都學會了射擊并配合子弟兵作戰……以水生嫂為主的這群白洋淀女性在孫犁的筆下比男人更勇敢,更樂觀,她們大都是勇敢、堅強和正義的化身。
懷著傳統的浪漫和源于“京派”的浪漫,讓孫犁在書寫人性時,都染上了濃郁的浪漫唯美質感。也正是這種傳統浪漫唯美的風格,讓他創作的人物形象在經歷時間的洗禮之后,超越時代,依然活在我們心里。
2 傳統儒家情懷關注國家災難
一九三七年,冀中平原烽煙突起。面對這種民困國危的局面,作為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孫犁怎么能夠眼睜睜地看著祖國和人民忍受這種奇恥大辱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孫犁投入了抗戰的滾滾洪流之中。作為一個文人的孫犁在戰火中投入了生活,發現了創作的源泉,用筆在時代的琴弦上彈奏著不同于時代豪邁、轟轟烈烈的宏大敘事和英雄氣概的生活之歌,他站在傳統儒家情懷的角度上,關注著這場國家的災難。
在孫犁的小說中,我們很難看到宏大的戰爭場面,即使是描寫戰爭,也多是描寫戰斗中的人和事。《荷花淀》中。作者就不是用一般小說的寫法來描寫戰斗,而是用散文詩的筆調來刻畫。我們常見的小說寫法,總是要比較客觀、具體地描寫敵我雙方打斗的場面,這里卻不是這樣,而是通過那些婦女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著筆。當然,對這場戰爭也有些客觀描寫,但只有很少幾行文字,顯然不是描寫的重,重點卻放在打了勝仗、打撈戰利品上。這樣的場景洋溢著人物戲謔的情調和歡樂的氣氛,將戰爭帶來的緊迫感一掃而光,這樣的書寫在他的小說中還有很多,這是他創作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這種寫作風格不僅是自我創造的結果,更是傳統儒家情懷中愛與善的文學體現。
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孫犁的小說中沒有宏大的戰斗場面,更很少有血腥的場面,有的只是如荷花般淡淡飄香的人物在他溫馨的筆調中熠熠閃光。
3 傳統“香草美人”意象的現代應用
“香草美人”意象源于楚辭,在屈原的《離騷》中比比皆是。《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的高尚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長而且生動。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朝搴阰之木蘭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孫犁的小說中,也存在著這樣的“香草美人”。
以《荷花淀》來說,這篇小說中就有許多描寫荷花荷葉的場景,如“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那新鮮的荷花荷葉鄉”③。這荷花不僅是作者高潔品性和人生追求的象征,也是中國廣大人民的象征,它更是一種希望,一種對革命必勝的希望。
屈原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那個因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投身汨羅江的靈魂早已遠去,但是他的思想,他的品性,在幾千年后的孫犁身上,有著類似的火光閃現,他們一樣愛著國家,一樣愛著人民,一樣用“香草美人”這一意象來書寫自身情懷。
人淡如菊,獨鶴與飛。孫犁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然而,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他骨子里的那份傳統文化情緒,卻離我們越來越近……
注釋
①:《孫犁選集·小說》 孫犁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9頁
②:《孫犁選集·小說》 孫犁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42頁
③:《孫犁選集·小說》 孫犁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44頁
參考書目
1、《孫犁文論集》人民出版社,1983.
2.、《孫犁選集·小說》 孫犁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孫犁傳略》 管蠡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