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松

摘要: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如何與東盟國家對接,通過對東盟部分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立足廣西河池的職業教育實際,提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合作發展的路徑,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實現河池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職業教育;民族地區;東盟合作
中國與東盟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近二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關系更是全面深入發展.為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作了重要貢獻。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國已與東盟10國中除印尼、泰國之外的8個國家分別簽署了教育交流協議,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定。到2018年,中國一東盟互派留學生逾25萬人。其中,東盟赴華留學生9萬余人,約五分之一生在廣西就讀。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深入研究河池職業教育與東盟全面合作的方式及途徑,學習、借鑒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經驗,與東盟教育界共享發展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一、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一)新加坡的職業教育概況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地位以前,職業教育基本屬于空白。由于自然資源嚴重缺乏,新加坡政府1965年獨立建國后自然而然地把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國家生存的最重要措施,將職業教育作為支撐產業生存、升級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環節,進行了重點培育,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新加坡的職教體系由工藝教育學院(Institite ofTechnical Educmion,ITE)、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s)、5所理工學院(Polytechnics)和部分培訓機構構成,但職業教育貫穿整個中學階段。小學畢業生可以選擇3種不同的4年制中學:即面向優等生的特別課程、面向有學術傾向的學生快捷課程和普通課程。普通課程又分為學術課程和工藝課程兩類。普通課程中學生絕大部分畢業后進人ITE學習.ITE有10個分校,學制2年,相當于我國的中職,主要對學生進行工藝教育與訓練,提高勞動力素質。僅少數學有余力的普通課程學生通過GCE“N”級考試后繼續學習1年.再和另外兩類中學生一起通過GCE“0”級考試升入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或理工學院。初級學院學制2年,大致與我國的大學預科相類似。理工學院學制3年.畢業生大部分直接就業.少數可升入大學繼續學習,與我國的高職學院相當。
50多年來.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體系由政府經濟部門主導,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建設、保障機制相對健全。近年來,新政府對各類學生的撥款情況如表1:
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和初級學院不僅專業設置需要廣泛征求各利益相關方專家的意見,不僅課程大綱需要與企業代表共同商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的制定也往往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依據。
大量的教育投資帶來了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教學過程普遍借助信息化手段,并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形成了體驗式的教學模式。由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職業教育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取得了與普教基本相同的地位.過去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在整個新加坡社會基本不復存在。2012-2013年,理工學院在校人數分別為8,58萬人和8,71萬人,均高于大學入學人數7,66萬和7,76萬人。
(二)菲律賓的職業教育概況
菲律賓職業教育源于美國殖民統治時期,1901年就成立了馬尼拉職業學校,1927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令,1985年正式設立職業技術教育局
菲律賓職業教育以模塊化方式嵌入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從中學到大學的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甚至社會從業人員均可報名參加職業技術課程學習,并獲得國家認證的I-IV級職業資格證書。職業初中(10年級)畢業生可以獲得國家證書I級(NCI);在高中(12年級)完成一個專項的職業教程并通過TESDA組織的國家職業評估考試(NCAE)可獲得國家認證的II級證書(NC II),本科以上大學生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時,也可以選讀職業課程,獲得NC III~NC IV職業證書;碩士或博士也同樣可以通過課程學習和NCAE考試獲得職業文憑(Diploma)和高級職業文憑(Advanced Diploma)。
菲律賓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以私立學校為主,以公立職業教育學院、社區培訓學校和網絡培訓機構為輔;政府除了出資舉辦公立職業學校,也對私立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從而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快速壯大和發展。在高等教育方面側重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全國100多所公立高校中除菲律賓大學外,其余高校均以職業教育為主,專業設置也以應用型、技能型教育為主。但該國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仍然比較低。
(三)越南的職業教育概況
越南的職業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兩類,以后者為主。學歷職業教育主要由技術學校(technical schools)承擔,技術學校兼收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學制為3-4年和1-2年。職業訓練中心(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招收小學或初中畢業生,分長期和短期班兩類,短期班培訓時間在1年以內:長期班為1-3年。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學校(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schools.TVET)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10%左右的初中、技校和職業訓練中心學生。高職學院(iuniorcollege)主要招收中職或高中畢業生,學制3年。
越南各類職業教育機構中,高職學院僅占1/10左右,中級職業培訓學校和研究機構約占1/4,而職業訓練中心約占總數的2/3。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教材均采用中央統一規劃、編撰,由此使得學校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要進行調整,教學內容往往落后于實踐需要。加上缺少合格的師資和設備,職業訓練中心普遍重理論,輕實踐以致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社會需要,企業只能對雇員重新進行崗前培訓。為此,越南政府2010年初專門召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研究職教改革問題,并決定對全國的學校和職業訓練中心進行整合改革,一是為重點行業開設職業教育專業:二是加強與東盟各國的教育機構、部門合作,力圖借助國際先進技術發展國內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但從越南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該國2015年中職學生人數反而從2010年的68.6萬下降到31.5萬人:而同期普通高中人數卻從27.6萬增長到29.9萬,高校在校人數也從154.7萬增長到211,8萬人。可見其職教改革的效果遠未達到理想要求。
(四)馬來西亞的職業教育特點
馬來西亞在1957年獨立后經濟迅速發展,1990年起步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馬來西亞的職業教育并不成功。該國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宗教國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地位低下,一直不為社會所接受。據統計,1984年高中階段的學生中僅有1,6%為職業教育學生。此后馬來政府增設了25所職業高中,到1990年職業學校招生人數達到6,8萬人。但直到2013年,馬來西亞職業教育系統的學生也只占16%,這一比例遠遠不能滿足馬來西亞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大量引進外來勞動力。據馬來西亞2012年11月的統計,該國2353萬在職勞動力中.外來勞動力占到了36%的比例,總人數超過800萬人。
馬來西亞的職業教育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培訓。中學以下的職業教育由教育部管理,中學后的職業教育由高等教育部管理;非正規培訓則由許多部門分別管理。2012年以前馬來西亞沒有初等職業教育,但在初中課程設置上納入了一定數量的職業課程。高中階段分普通(學術)中學和3種類型的職業技術高中,第一種是技術組(Technicalstream),學習課程既有公共文化課程,也有應用電子、建筑、農用技術、繪圖和機械工程等技術課程。第二種是職業組(Vocational stream),學生需參加學校設置的17種職業科目,接受基本的職業訓練。第三種是技能培訓組(Skill training stream),主修學校開設的短期商業貿易課程,課程以普通文化科目和職業科目相結合的形式實施。這三類職業高中對入學成績的高低要求依次降低,僅技術組的職業高中畢業生可繼續深造。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由理工學院、民辦大學和社區學院承擔。目前該國共有20所公辦大學(PublicUniversities),33所理工學院(Polytechnic,馬來語:Politeknik)和70所民辦大學組成。此外還有大量的社區學院。
2012年馬來西亞教育部在《2013至2025馬來西亞教育藍圖初步報告》提出讓學生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接受全面的職業教育:畢業時經考核合格發給二級技能證書(MSC Level 2)。將職業高中改成職業學院.學制由2年延長到4年.教學內容包括30%的學術核心課和70%的實踐技能課,以及7個月的生產實習。畢業時參加人力資源部技能開發局組織的考核,合格者取得四級技能證書(MSC Level4),并可獲得馬來西亞技能文憑(MSD)。
(五)其他東盟國家的職業教育
泰國職業教育總體上可以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歷職業教育由職業教育委員會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tion Commission)進行管理。泰國沒有初級職業教育,只有相當于高中教育的中職教育、專科和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三個層次。該國的職業教育模式類似于德國的雙元制,讀完初中(10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者中職教育,學制均為3年。雙元制課程部分在職業學院完成,另有一部分在教育部、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完成。高職的學制也是三年,其中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于實踐,畢業時獲得職業教育證書,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接受高中或中職教育并取得職業教育證書的學生。通過競爭性入學考試,繼續接受為期2年的職業資格培訓,獲得畢業文憑或者職業副學士學位證書或者高級職業文憑。成為技師。高職只開設貿易、工藝品、家政、管理、旅游業、農業、漁業、紡織業、信息和通訊技術等9個專業。在獲得高級職業文憑或技師資格后,學生可以再通過考試到泰國皇家理工大學以及北曼谷先皇技術學院學習深造,取得相應的學位證書。
緬甸為小學5年+初中3年基本教育后引入職業教育。初中畢業生可進入高中或職業學校學習,學制均為2年。職業學校學生可選擇機械、電子等廣泛的課程進行學習.畢業后可通過考試升入不同類型的學校,如國立技術學院,州立農業學院或商業學校。也可以和普通高中畢業生一樣考入大學或技術學院。在技術學院或大學學生的三年制學生畢業可授予國立技術學院副學位(Associateship ofGovernment Technical Institute):學制4年的授予技術學士(Bachelor of Technology),學制5年的授予工程學士(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柬埔寨的職業技術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三個層次。小學畢業生可進入貿易學校,學制均為3年。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分3個層次,學制均為一年。專業涵蓋汽車修理、力學、計算機技術、農業機械、電力、電子、制冷維修和土木工程等。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可升人(高等)職業學院繼續學習。普通高中畢業即可升學高職、工業學院或大學學習。
印度尼西亞是個宗教國家,其教育系統中,高中階段也加入了宗教教育。初中畢業生升學有2種選擇:一是升人兩年制的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畢業后獲得高中文憑。畢業后經考試可升人大學學習:二是升入2年制的伊斯蘭高中、或3年制的伊斯蘭職業高中;伊斯蘭高中或伊斯蘭職業高中畢業生升學只能升人伊斯蘭神學院。
老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僅有的21所職業學校主要分布在首都,偏遠地區的人很少有機會接受職業培訓。因政府投入不足,職業學校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招生數量少。2014年職業中學僅8000多人就讀,學生主要通過配額和考試方式入學。另有10%左右名額用于照顧弱勢群體。政府希望到2020年在18個省每省建立一所職業學校。
文萊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一樣為宗教國家。其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很少(2013年統計僅39,3萬人),但因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旅游業也很發達,國民經濟發達,政府實行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教育,并資助留學費用。該國有11所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3000多人,在高中階段教育中所占比重很低。
二、廣西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趨勢
廣西毗鄰東盟諸國,具有近鄰優勢。東盟各國受中華文化影響.在文教理念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之處,故而在教育、經濟研究、職業培訓、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等方面合作潛力巨大。在我國與東盟各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和東盟國家已經分別承諾相互開放教育、服務領域,這為廣西面向東盟各國開放教育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創造了條件。為了幫助東盟國家培養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國外交部、教育部聯合設立了10個國家級教育培訓基地,其中有4個落戶在廣西。在國家孔子學院總部的支持下,廣西高校已在東盟國家建立了7所孔子學院。
“十二五”期間,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廣西各高校的積極配合下.廣西與東盟各國在教育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領域已逐漸涵蓋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來桂學習的47623名外國留學生中,37346人來自東盟,占78,4%。截至目前,全區招收留學生學校增加到31所,與東盟各國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實現了雙邊高校互派學生,互認學分、互授學位。
為加強留學生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廣西政府啟動了留學生公寓的擴建計劃,迄今自治區級財政已投入3,7億元,計劃到2017年財政總投入5億元,新建外國留學生公寓30萬平方米,解決我區招收留學生的主要高校外國留學生公寓數量不足、條件不好的瓶頸問題,進一步拓展來華留學工作的發展空間。
原自治區教育廳廳長秦斌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機制,構建教育服務“一帶一路”戰略長效機制。推動高校參與中國一東盟區域教育一體化的探索與建設,努力建設合作開放的雙向互通中國一東盟人才培養體系”。
三、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東盟各國合作共贏的思考
(一)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東盟各國合作是東盟各國職業教育的客觀需要
隨著東盟各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在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活動中,各行各業必然急需一大批扎實理論知識、熟練操作技能、精通專業技術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力,發揮著為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的作用。但是在東盟國家中,大多數的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低下.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培養出滿足市場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急缺旅游、餐飲業、語言翻譯等實用性人才;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急需大批在農業技術和種養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我們也看到,雖然東盟國家經濟呈現增長趨勢,但由于電力不足,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又帶來了東盟國家對電力工程設計、電力技術設備和電力技術建設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河池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與東盟國家合作共贏的基礎
河池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河池11個縣(市、區)都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的有46種之多,其中錫的儲藏量是全國第一,鋅、鉛、銻的儲藏量居全國第二位。河池占據著整個廣西水能資源的59%,是有名的水電之鄉。河池市還是世界長壽市,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家鄉,是長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富礦區”。
1.河池的支柱產業快速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轉型發展,河池的支柱產業得到快速拓展和提升,除了有色金屬,電力和化工業的穩步推進,河池的酒、水產業快速發展,聞名全國,涵蓋紅酒、黃酒、白酒和保健酒等領域,產值近年來穩居廣西首位。河池南方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是廣西強優工業企業,被列為廣西鉛鋅銻及新材料研發中心承建單位和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民企第一家在上海期交所注冊的鋅錠生產企業。“丹泉”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是廣西白酒行業和河池市迄今為止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巴馬麗瑯飲料有限公司,是中國高端天然養生礦泉水的引領者,率先在同行業中通過了IS0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022000國際標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HACCP體系認證、國家出口食品衛生管理體系認證等。建設規模位于廣西飲用水企業前列。河池繭絲綢產業成為全國同類行業的風向標,桑園面積、鮮繭產量連續12年居廣西第一。因此,河池在礦業、有色金屬冶煉、電力、綠色長壽食品、壯族山歌文化、種桑養蠶技術、釀酒技術、飲用水產業等方面有豐富的資源和技術的優勢,在與東盟國家合作方面具有明顯特色。
2.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耀眼奪目。在自治區和河池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處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創建示范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狠抓學院內涵建設,以人才培養、職業培訓、技術服務、文化交流為紐帶,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集團化辦學格局,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集團內培訓、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活動。與國家示范校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實現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打造冶金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建筑裝飾技術、學前教育等四個特色專業;建成冶金技術、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智能制造和建筑裝飾四個自治區示范實訓基地,師生在區內職業技術競賽中頻頻獲獎。帶動和幅射本地區中職學校,形成了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等市直中職學校為支撐的職業教育體系,達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辦學效果。目前,該院在校生人數達到7518人,其教學質量、實訓設施、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校園文化建設達到全區一流,成為廣西職業院校的新亮點。
3.河池職業院校中高職銜接示范引領。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河池的職業院校大膽探索中高職銜接辦學模式,建立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立交橋,一方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家示范校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在招生、教學、專業、課程、管理、育人等六方面的成功對接,讓中職學生直接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另一方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市內各縣中職學校簽訂協議,實施“教育幫扶”工程,讓中職學校煥發生機,讓初中畢業生通過“1+4”五年一貫制或者“3+2”中高職銜接通道升人高等職業院校學習,提高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適應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河池職業院校走出了一條中高職銜接的新路子,在廣西的職業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河池職業教育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思路不斷創新,已進入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由勞務輸出轉到服務地方、由綜合辦學轉到特色發展的新階段,為開展與東盟各國職業院校的合作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河池民族職業教育與東盟國家合作發展的路徑思考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深入改革開放和加強對外開放發展的戰略需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具有劃時代現實意義。“一帶一路”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對話合作平臺,促進職業院校提質增效,給職業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筆者認為河池民族職業教育與東盟各國合作可以探索如下八個方面的合作和七個方面的對接:
1.八個方面的合作:
(1)礦業合作。東盟一帶礦產資源豐富,河池在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技術方面又處于領先水平,發揮雙方在產業、資本、科技、裝備等方面合作優勢,共同開發利用將給河池東盟的合作帶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合作。加大南丹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建設,對銻、錫、鋅、銦等有色金屬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同時,提高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通過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把河池的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電力合作。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電優勢,河池開發利用水電之鄉豐富的水利資源,將有效增強電網供電能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帶一路”和“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背景下,未來跨國的能源合作尤其是與東盟國家在電力領域合作頗具前景。
(4)綠色長壽食品加工合作。河池的綠色長壽食品,山茶油、菜籽油、土雞、紅薯等憑借行業領先科技、生態環保,延年益壽,推動食用油行業健康發展,目前遠銷世界各地,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今后,綠色長壽食品開啟新一輪五年發展規劃,改造升級、擴大銷售網絡,勢必成為東盟國家的搶手貨。
(5)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合作。河池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凝聚了河池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通過傳承或展示少數民族文化這個平臺,進行對外宣傳工作和招商引資,既帶動產業投資,又產生巨大商業消費,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6)種桑養蠶技術合作。種桑養蠶適宜在亞熱帶地區推廣,又是一項投入少、周期性短、見效快、高效益的農村產業,深受河池人民的歡迎,合作前景應該十分看好。
(7)釀酒技術合作。釀酒既是河池市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特色產業。長期以來,河池市注重發展釀酒業,“丹泉”酒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德勝紅蘭酒、羅城天龍泉酒、都安野生葡萄酒、東蘭墨米酒等已經走出廣西,銷往東盟。現在,釀酒企業正加大投資力度,延伸產業鏈,帶動農業和旅游業發展,完全可以成為與東盟國家合作的新增長點。
(8)飲用水產業合作。發展中國家水污染普遍嚴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優質飲用水,優質健康飲用水將成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喝健康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消費時尚,更是人們健康生活飲水的必然選擇。
2.七個方面的對接:
(1)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對接。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視野寬闊、功底扎實、操作能力極強的技術技能實用型人才。因此,作為職業院校來說,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我們必須要適應到“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重點培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工科人才,強化技能,強化特色,互相交流,合作辦學,發揮自身優勢,與東盟國家職業院校共同培養適應“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可以試行“1+1”或者“1+2”模式。即第一年在東盟國家學習語言,第二年或者第二、三年在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專業技術。也可以開展中高職銜接,讓東盟國家的中職學生直升我國高職院校,確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出創新人才。
(2)職業教育專業對接。由于每所職業院校都有其特色之處和強勢學科,甚至院校內部每個專業都有其先進管理經驗和辦學特點,在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基礎之上更能達到互相交流,揚長避短,互利共贏的目標。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西南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職業院校,地處中國的“有色金屬之鄉”,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以來.學院以各種渠道拓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和聯系。學院以冶金、工業分析、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類專業為依托,讓專業的發展深深根植于社會發展的軌跡之中,這種“對接”既要瞄準當下的企業需求,又要基于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培養適應國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吸引東盟國家學生來華學習。深化合作,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攜手創造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3)職業教育課程對接。要做好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對接,必須敢于創新現有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結構,破解知識與技能、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之間的聯系通道。廣西現代職業學院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共建教學課程,引入企業行業標準,做到教學目標能力化、設置課程市場化、課程內容項目化。在具體操作上強調技能,理實一體,學做結合,旨在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其中,在冶金技術專業的建設中,立項建設《火法冶金操作》、《濕法冶金操作》、《濕法制鋅仿真實訓操作》等一批國際交流課程,增加開設《創新課程》和《創業課程》,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助力,以適應“一帶一路”的建設內容,緊貼市場發展的需要,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
(4)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對接。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不斷深入.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也日趨突出.制約了雙邊在經貿等多領域的發展,只有加強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達到互惠雙贏。如新加坡是亞洲高等教育較發達的國家,南洋理工大學的管理學頗具特色;菲律賓是世界上第三大說英語的國家,其英語普及率高;泰國高等院校與歐美協作辦學,其課程的國際化,都值得廣西河池的學生去學習深造。而冶金技術、汽車檢測與維護、數控技術、桑蠶技術正是我們河池職業院校的優勢項目,無論是師資隊伍、圖書資料,還是教學設備、學習環境都高出一籌,目前很多東盟國家正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制造業發展迅速,因此,當前最緊缺的不是學術人才,而是技術人才。通過交流與合作,資源共享,達到互通有無。
(5)職業教育招生工作對接。與東盟國家對接招生,合作辦學有利于我們河池職業院校開闊視野,引進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理念,也有利于我們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擴大職業院校的辦學影響力。河池職業院校的冶金技術、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建設多年,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具有較強的辦學勢力,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辦學經驗,與一些東盟國家相比,還具有技術和人才的相對優勢,這對于我們開展聯合招生,合作辦學提供了發展空間和良好條件。一方面可以互派學生到東盟國家職業院校短期學習,舉辦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講座,共享科技和教學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分段學習,互認學分.承認學歷的方式。分別負責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和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增強國際意識,共同培養適應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實用人才。
(6)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對接。河池的職業教育要再攀高峰,持續提升,需要打造職業教育的升級版,而國際化是打造升級版的一條便捷可行的路子。路徑有三,一是實施職業院校海外師資培訓計劃。將大批專業基礎理論功底扎實.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分別送到相應的東盟國家學習進修,開闊眼界,培訓提高。二是大力打造國際師資隊伍。引進東盟師資,引入更多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理念,國際元素和國際標準,提高我們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三是與東盟國家實現師資“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實現職業院校師資“共享”,降低辦學成本,解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緊缺的問題。
(7)職業教育服務項目對接。借助中國一東盟博覽會貨物貿易平臺,通過河池電商創業學院,開通電商交易渠道,我們可以從事四個方面的服務:
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基地平臺,宣傳和銷售河池名優特產和農產品。加強政府指導,擴大生產規模,重點打造河池巴馬的長壽食品、環江的香豬菜牛、東蘭的板栗、鳳山的核桃、南丹的丹泉米酒、天峨的中草藥等,增加在東盟國家市場的競爭力。讓農戶不出家門,就可以將本地特產遠銷東盟各地。
二是優勢互補,尋求合作。河池素有“有色金屬之鄉”本身在有色金屬產業發展中有獨特的品牌和技術優勢,加上地處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連接大西南和東盟兩個大市場,可以開展原料貿易.把東盟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運來河池進行深加工:也可以通過出技術、資金幫助擴大東盟國家礦產開采規模,從而為河池提供更多原料供給,開拓東盟市場,加速雙方經濟往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是借助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平臺,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做好工業實體企業的招商,特別是注意引進東盟資金,引進知名企業進行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用最好的資源,最強的措施促進項目落地。同時,成就南方有色、雙獅糧油、嘉聯絲綢、麗瑯飲料等河池市明星企業,有色金屬、絲綢、綠色食品等河池制造通過平臺,成為東盟國家的搶手貨。
四是著力推介與東盟國家旅游業的深度合作。立足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樹立“大旅游”的理念,著力打造河池的紅色之旅、民族風情、長壽養身、生態休閑等四大旅游品牌。推進旅游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帶動現代服務業提速、效益提高,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旅游業的對接,促進旅游業發展壯大。
視野打開,國際交流,商機無限。我們將始終秉承“為發展者著想,幫合作者盈利,促合作者成功”的宗旨,全力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借與東盟國家合作的東風,實現河池市職業教育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