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民+劉煒杰
摘要:近年來,名師工作室在中小學以及職業學校已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但如何從理念走向實踐卻依然困擾著名師工作室的進一步發展。以職業學校為例,厘清名師工作室的三個基本問題:一要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把握其價值導向和功能尺度,名師工作室建設“為什么”;二是要從學校的辦學層面、專業建設層面和教學改革來解釋其工作任務,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干什么”;三是分別從內部和外部來構建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名師工作室建設“怎么建”。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職業學校;職業教育
發軔于基礎教育新課改初期的名師工作室,近年來在中小學以及職業學校已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但如何從理念走向實踐卻依然困擾著名師工作室的進一步發展。本文擬從名師工作室“為什么”的價值問題、“干什么”的任務問題以及“怎么建”的機制問題出發,為其實踐中的行動厘清學理上的思考脈絡。
一、“為什么”:名師工作室的價值審視
“為什么”是對價值的追溯,是思考其它問題的依據和出發點。那么,名師工作室的價值如何?基于已有實踐及其研究,名師工作室的基本價值在于:一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人認為,“名師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拓展名師自我發展空間、建立教師成長平臺、開展學科教學示范、支撐學校不斷發展、提升學校的影響力等。這就是說,名師工作室既可促進“學徒”教師成長,又能促進“導師”教師的繼續發展;二是推進教學研討。有人認為,名師工作室是在教研組、備課組的基礎上建立的新型組織,它不可能脫離這兩個組織的價值和功能而獨立存在罔。教研組、備課組的價值和功能是什么?進行教學研討。甚至有人提出“名師工作室”應該將教學研討作為主要內容;三是其它價值。如名師工作室要“解決專項課題研究問題”,甚至要“研究與攻關”。
已有研究已經為我們勾勒出名師工作室價值的基本脈絡,但是,無論是“學科教學示范”、“教學研討”,還是在此基礎上的“研究與攻關”都表明名師工作室已有實踐還未能脫離“教書”的框架,其價值還只是囿于狹窄語境下的原始性的基本功能。時移世易,當今教師的專業工作和責任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教書”了,作為先行的探索者,名師工作室更要根據環境及其需求探索超越“教書”意義之上的專業工作和責任,不斷地發展、豐富自身的價值。那么,環境及其需求又是什么?名師工作室價值又應如何?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梳理:一是要站在歷史變遷、社會轉型的高度審視環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師工作室發展的價值導向。工業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的轉型對教育提出了何種挑戰?需要教育作出何種回應?當前的名師工作室是否行進在教育發展的最前列?在宏大語境中探尋教育發展的走向及其需求,將有助于我們把握其名師工作室未來的價值導向;二是要站在不同教育類型及其階段性發展的角度審視環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師工作室發展的價值定位。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例,要發揮“基礎性作用”的中等職業教育是否仍然以“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一方面前工業化時代中蓬勃興起而又效率低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競爭與變革中面臨關閉、轉型和升級,簡單的操作性勞動將逐漸被復雜的智能化勞動所替代,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生存問題得以滿足之后,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已經日益增長,中等職業教育又如何變革?其名師工作室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在中觀語境中探尋不同類型的教育變革走向及其需求,將有助于我們把握其名師工作室當前的價值定位;三是要根據區域教育及具體學校的實際審視具體的環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師工作室的功能尺度。具體的環境及其需求包括:區域教育及具體學校的長遠定位、中期目標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等。在微觀語境中探尋區域教育或學校變革走向及其需求,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厘清其名師工作室的功能性價值。
以上梳理建構了認識名師工作室價值的一種路徑,由此或許能夠大致勾勒出名師工作室的價值脈絡。但要進一步厘清名師工作室的價值,還需要進行橫向的比較:一是不同教育類型的名師工作室之間的比較。如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比較,有研究指出,高校和職業院校這種以技能型、科研型為主的名師工作室不同于基礎教育名師工作室,正是基于高校和職業院校本身的功能定位所形成的。通過比較,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反思教育改革和發展歷程中其名師工作室的特殊意義,并在借鑒中豐富名師工作室的價值認識;二是名師工作室與其它組織類型之間的比較。如將名師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那么,名師工作室與既有的“青藍工程”有何區別?如將名師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教學研討,那么,名師工作室與既有的教研組、備課組有何差異?如將名師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解決專項課題研究問題”,“研究與攻關”,那么,名師工作室與課題組、教研室以及職能科室等組織有何不同?倘若是相同的,那么,名師工作室的存在有何意義?相對于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室不能只是導師、學員的增強版,更應該是內容、方式的提升版。相對于教研組、備課組,名師工作室不能只是專業版,還可以是跨界版,甚至無邊際版。相對于課題組、教研室以及職能科室等組織,名師工作室更應該是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的學習共同體。
二、“干什么”:名師工作室的任務解析
“干什么”是對任務的解析,是問題的本身及其具體內容。已有研究表明現有名師工作室的任務內容難出“教書”之囿。如果囿于“教書”,名師工作室恐怕已不足以回應時代發展、社會轉型的呼喚,難以應對教育發展的需求,甚至不能解決區域教育及具體學校的真正問題。以中等職業學校為例,“十二五”期間,極少數“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在公共資源的集中支持下獲得了跨越式發展.這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基礎原本薄弱、資源相對缺乏、落差持續擴大的“后發型”中等職業學校。我們假設“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已經獲得很好的發展,那么,這些“后發型”中等職業學校如何發展?在投入差異巨大的前提下,是否能夠以“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為“范”?而依葫蘆畫瓢、難脫“教書”之囿的“名師工作室”是否能夠幫助這些“后發型”中等職業學校在困境中突圍?
從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來看,其具體的問題涉及三類:一是學校辦學層面的問題,其中涉及學校辦學的戰略選擇、學校文化、組織領導力、隊伍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是否能夠建立基于這一層面問題解決的“名校長”的名師工作室?我們應該看到,許多中等職業學校的校長自基礎教育的中小學轉型而來,我們不能否認其中不乏成功轉型的領軍者,但其中的絕大部分呢,卻在依照基礎教育的方式管理著職業學校,其問題可想而知。S省在推進省一級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有申報者是一位自基礎教育轉型不足一年的校長,不說其資格條件尚不夠,就其申報資料而言,恐怕要在工作進一步提升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或許,這并非本人所為。當然,倘若非本人所為,這一塊名師工作室的牌子即使取得恐怕也只能束之高閣。這一層面的名師工作室的“導師”,應該是辦學成效卓越的校長。所謂辦學成效卓越,不能看辦學的規模、成效的總量,而是要看辦學成效的增量,更要分析其投入與辦學成效增量的比率;二是專業建設層面的問題,其中涉及專業建設及其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有著不同的產業結構和學習者需求結構,是否能夠建立基于這一層面問題解決的“課程專家”的名師工作室?某貧困地區職業學校所建的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總計獲得300萬元的政府項目經費支持.但其中有130萬元用于并無課程關聯的科普館、展覽館等建設,由此可見該校尤其缺乏“課程專家”的名師工作室;三是教學改革層面的問題。其中涉及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專業技能課程教學改革以及技能教學改革等方面。重視技能大師的名師工作室固然是職業教育的功能所需、特色所在,但是,對于要發揮基礎性作用的中等職業教育而言,是否需要公共基礎課程名師工作室、德育名師工作室?聚焦于具體的任務,名師工作室應有不同類型,即使同一類型也可以不同方向,既可單一方向,也可綜合方向。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促進現代教育的優化發展和現代學校的高效建設。
盡管現代教育發展和現代學校建設對名師工作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師工作室的任務將更為具體繁雜,但是,必須掌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將名師工作室的核心任務。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教師水平的提高才有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名師工作室首先應該成為教師發展的重要平臺;二是與教育發展、學校建設、教育研究和其他相關的項目及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實踐與研究,是名師工作室的重要任務。這不只是教育發展、學校建設和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經過“做事”的歷練,才能有人的發展,教師亦不例外:三是應當系統地思考名師工作室的任務安排。有人將名師工作室的任務解析為“公開課、研討會、報告會、論壇、專題記錄片”或“送課下鄉、同課異構、讀書沙龍、外出觀摩”等等,這且不說有搶教研組或教研室飯碗之嫌,而且存在如下問題:“在凝練工作室特色、形成品牌效應等深層次活動方面探索較少,難以體現工作室團隊成員的研究價值……工作形式上缺少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新型活動形式,難以調動工作室成員的積極性”。之所以如此,其關鍵在于名師工作室的任務缺乏系統性思考。名師工作室的任務首先應該根據其定位、特色確定周期內工作的主線、主題或主體項目,而所謂的“公開課、研討會、報告會、論壇、專題記錄片”或“送課下鄉、同課異構、讀書沙龍、外出觀摩”等等只能成為其主線、主題或主體項目中的某一子內容。只有這樣,名師工作室才可能超越青藍工程以及教研組、備課組、課題組、教研室以及職能科室等組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師工作室。
三、“怎么建”:名師工作室的運作機制
“怎么建”是指運作的機制,是名師工作室完成任務、實現價值的保障。當前名師工作室存在“四重四輕”的現象:“重建設,輕管理;重形式,輕活動;重政績,輕過程;重名氣。輕實效”,導致“一些名師工作室后勁乏力,內涵單一、成效不顯著”,而其問題關鍵在于名師工作室的運作機制。有研究將名師工作室的運作機制分為三類:一是整體運行模式和外部支持機制——名師工作室高效運行的基礎;二是內部運行機制——名師工作室高效運行的關鍵:三是考核評價機制——名師工作室高效運行的保證。本文對名師工作室的考核評價機制進行單列持有異議,理由如下:一是從考核評價機制的具體內容來看,有“對工作室進行整體綜合考評”和“對工作室成員進行績效考評”之分,而前者屬于外部保障機制,后者屬于內部運行機制;二是教育教學是一份極其需要熱情、積極心態的職業,也是一份需要智慧的工作,那么,如果內、外共同進行考核評價,甚至建構了如此之詳細的考核細則,是否有助于教師熱情、積極心態和智慧的提升?故此,本文認為名師工作室的運作機制主要是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
從內部運行機制來看。本文認為名師工作室應該推進柔性的文化管理,這源自于:一是名師工作室成員的高素質。名師工作室一般都是由“熱愛教育事業”,“樂于奉獻,勇于追求”,“具備良好的品德及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優秀教師組成的,具有文化的自覺性;二是名師工作室的固有屬性。作為一種具有自發性、松散型特征的學習共同體,名師工作室需要推進以文化為引領的共同發展。如何推進文化管理?本文以為:一是共建發展愿景。共同的、清晰的發展愿景“就像北斗星一樣,為個人和組織指明努力的方向”。要形成共同的、清晰的發展愿景,首先在于“導師”是否對現代教育發展以及現代學校建設具有清晰的認識,其次是要在“導師”和“學員”各自的個人愿景基礎上建構共同愿景。如鼓勵“導師”和“學員”自選研究個體實踐與研究的“自選動作”,在此基礎上選擇名師工作室合作進行的“規定動作”:二是在協商中學習。之所以要求在協商中學習,就“名師”的教學成長而言,“名師”往往有著鮮明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名師不可能復制。只有建構在協商中學習的氛圍,尊重各自不同的見解和個性,名師工作室才能幫助成員不斷豐富教育藝術中的默會知識,發展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才能不斷培育出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新的“名師”。
從外部保障機制來看,名師工作室應該得到相應的學習支持、經費支持、績效評價以及工作激勵,但其問題有:一是“導師”對于本學科教學等微觀領域的實踐與研究較為深入,但是缺乏人類學、教育學、計算機科學、文化與學校教育等前沿理論的學習,往往存在對現代教育發展和現代學校建設的認識盲區:二是來自于政府的支持經費往往缺乏有效的單獨渠道,在實際使用中需要擠占學校原本緊張的公用經費,而見人臉色的經費渠道不足以培養出名師工作室發展所需的“分布式”領導;三是績效評價往往存在過度還原主義的傾向,將名師工作室的工作要求碎片化、行為化以及量化,缺乏評價的效度、深度,反而讓名師工作室忙于這些瑣碎的無意義的“佐證材料”;四是在績效工資下難以對名師工作室的工作進行有效的激勵。
對于學習支持的建議:一是出臺政策,與高校建立合作平臺,鼓勵“名師”通過訪問學者、攻讀專業教育博士等方式進一步學習,提升理論水平;二是在教育科學院或教育學會下建立以“名師工作室聯盟”等為名的交流學習平臺,在相互的借鑒中進一步提高認識。
對于支持經費的建議:一是建立能夠為名師工作室相對自由地使用的經費渠道:二是在基本活動經費的基礎上允許彈性,允許根據工作進行申報。如教育發展、學校建設的某些重要項目可以讓名師工作室自行選擇,給予相應的支持,既解決了某些發展中的困難、盲點,又能夠促進教師向著需要的方向發展。
對于績效評價的建議:一是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簡化評價指標:二是推進評價指標與如骨干教師等相關評價指標的系統化建設:三是允許名師工作室根據其“自選動作”自定評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