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普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和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的角色也要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能力的教練者。
【關鍵詞】初中生物 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 核心目標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8
初中生物教學,一項系統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生物實驗的開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求知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包括知識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并有針對性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采集”過程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植物的同時,講述植物的科學研究價值,并呼吁大家愛護花草樹木等。這樣,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道德品行和價值觀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總之,新課改要求生物學科教學不僅要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綜合能力,要求教師從知識、能力、情感及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在課堂基本知識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多布置幾類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一來這樣可以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順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難度的學習,二來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自主提高、發展的機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特長。如:A類作業:不限方式、內容的作業,可以通過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找出問題,按自己理解做答。B類作業:選做類作業,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業。C類作業:有指定性的常規書面作業,但要“少而精”。如:在學完“根的吸收作用”一節后,我布置以下幾類作業:A類作業:閱讀學校閱覽室現有的《花卉栽培》、《會跳舞的草》等等,找出問題自己作答。B類作業:動手栽培蘿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觀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運輸水分的”以及“二者吸收無機鹽的成分有何不同?”。C類作業: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原理、過程分別是什么?有何聯系?這樣一來,不僅激勵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更大地調動其積極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發展。
一個學生被看成什么樣,被說成什么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學生的現實,這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在教學中我也曾有過這樣的體驗。譬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課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業時,對一些智力一般的學生時常給予表揚、鼓勵,結果,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習上突飛猛進,作業日益千凈整齊且力求完美,很快成為班上的先進,并且經常搶答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對于一些屬于“冥頑”的學生,時常給予關懷,發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結果,在生物學這門課上不再出現逃課、不交作業的不良習慣。這些體驗讓我深深感動“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才能使學生樂于學習”。要想讓學生自主尋求新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才能、靈氣,就應該讓學生經常得到激勵,樹立其自信心,才能揚起其好勝心和求知欲的風帆,踏上自主學習的探索之路。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求知識。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卸掉思想包袱,輕松探索生物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小組討論和其他互動環節,使學生能夠自由發表對知識點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書本知識,并倡導自主學習的精神。例如,生態平衡一節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生態平衡的實例,使得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產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強烈興趣。初中課程體系改革,客觀上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初中生物的教學對象大致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們仍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新奇的事物,討厭被強迫學習。因此,枯燥的填鴨式教學并不適合用在初中生物課堂上。設疑通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枯燥的生物課堂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在不斷地探索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設計方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滿熱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識。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以來,對自己的身體開始有了好奇心,男女生也都有了羞澀的表現,對自己身體的變化不但恐懼而且害怕,此時的生物課正好能夠解答學生的身體困惑。如在教學《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時,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列一個生長單,并搜集自己每一個年齡段的照片,看看自己的體重、身高有了哪些變化?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有了科學的認識。而后我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思考并討論如下問題:如何穿著才能符合青春期的發育需要?如何和異性交往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發育?如何飲食才能供給日常發育所需?學生在討論中,建立了正確的生命觀,能夠處理自己的周遭問題,并對自身也有了保健意識,有利于學習和生活的有序發展。
這樣學生就從生物學的角度透視了整個不良嗜好的過程:抽煙影響了身體內的氣體交換,造成肺細胞的阻塞并出現病變,導致肺泡不能完成氣體交換,導致身體缺氧而引來嚴重的后果。那么喝酒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嗜好,也都是改變身體系統內的原有內環境,破壞內環境的平衡,導致病變的發生。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生物教學是初中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科。雖然在考試中所占比例較輕,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卻是實用而又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生能夠樹立生命意識,熱愛一切生命,同時利用自己的生物知識,能夠保健身體,珍視自己的身體,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就是生物教學能夠達到的目標所在。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問的天性,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質疑,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和勇于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長期堅持這樣的質疑求異,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