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英
摘要 隨著全球化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壓力空前高漲。很多高校中存在一些家庭經濟貧困、學習能力有問題、就業壓力大的學生,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分析研究這部分群體形成的原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更要提上日程。
關鍵詞 大學生 特殊群體 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概念及類型
1.1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概念
大學生特殊群體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普通學生而獨立出來的一個相對概念。這里所說的大學生特殊群體主要是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就業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生理缺陷學生等。他們因為具有相近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所以稱他們為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平常表現主要有自卑、多疑、敏感、偏激,害怕集體性活動,抗壓能力差等等。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和普通學生并沒有什么差異,只是自我感覺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大學生特殊群體。
1.2大學生特殊群體的類型
1.2.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貧困大學生”。教育部和財政部2007年所發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是“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來自邊遠的貧困地區,或者是家庭突發重大事故。但這部分學生大多熱愛學習,吃苦耐勞。由于家庭經濟的壓力,這部分學生不舍得花錢,故而很少和其他同學一起參加課外活動,聚餐、出游等社交活動更無從談起。因此和同學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生活學習中明顯出現心理壓力和思想問題。
1.2.2學習困難學生群體
在高等教育階段,自主學習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但有部分學生因為剛入大學迷失了自己,完全喪失了規劃自己人生的能力。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在中學階段是班級中的佼佼者,但全國各地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后,這種優勢不再明顯,進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更有一部分學生因為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完全不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形成了惡性循環,進而成為所謂的“學困生”。
1.2.3生理缺陷學生群體
這類學生的生理缺陷,有的是先天性的,也有后天造成的。因為這部分學生總是認為自己有別于他人,有意無意地隔離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往往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比如賽跑肯定要腿腳利索,參加主持人大賽一定要端莊秀麗、容貌清秀等。他們往往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耿耿于懷,不愿意主動表現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圈子里,認為自己拋頭露面肯定會讓別人看不起,故而不敢展示自己的才能。
1.2.4心理障礙學生群體
心理障礙學生群體大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突遇變故等而導致的心理疾病,他們固執,處理事情容易走極端,往往表現得外表非常強大,但內心敏感脆弱,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舍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感情,甚至有些同學因為心理問題走上犯罪的道路。
1.2.5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就業形勢嚴峻是當今高校大學生比較擔憂的一個問題。但有些大學生又眼高手低,就業觀存在一定的偏頗,另外招聘單位的限制條件也成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單位要看學生的出身,拿在手里的各類證書,性別、身體條件都成為他們招聘的砝碼,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因為身體原因而無法找到工作,出現暫時性就業困難。
1.2.6少數民族學生或者特殊信仰學生群體
少數民族學生和特殊信仰學生,因為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不同,容易出現行動上或者意識上的偏頗,特別是有特殊信仰的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容易動搖,辨別意識較差,但又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容易受到外界的蠱惑和干擾。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因為語言交流上的困難而難以融入集體,形成自己的“少數民族小圈子”,因而活動起來比較容易組織,行動比較一致,形成學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
2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形成原因
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大學生,他們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進,分析大學生特殊群體形成原因,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是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路徑。
2.1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思想教育落差
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區教育水平也存在差異,導致社會弱勢群體人數與日俱增。社會弱勢群體的增加將直接影響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人數呈持續上升狀態。一部分來自社會弱勢群體家庭的大學生上了大學,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但是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出現了交不起學費而影響學業的情況。
2.2市場經濟大潮對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的沖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社會中人們的不良言行會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給大學生特殊群體帶來了負面影響。物質利益至上、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等錯誤思想觀念,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導致了個人和社會的不協調,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2.3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問題凸顯
每年的就業指數顯示,大學生數量逐年劇增,而相應的崗位并不多,這就導致大學生特殊群體逐漸處于社會邊緣,慢慢地脫離于社會。此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在大學校園中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做好預案,積極部署相關措施,以便良好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
2.4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誤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始終如一地貫徹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不斷加強。然而,有些高校由于種種實際原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種問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經濟投入、師資投入都有所欠缺,亟需得到改善。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2.5家庭環境的因素
社會由若干家庭構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長和生活環境,由于環境的不同,家長個人素質的差異,都將導致這部分特殊群體的不正常心理。比如在家長強壓式教育環境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是很高的,特別是學生進入了高校以后,家長無疑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成為特殊群體。子女的思想愈來愈成熟,不愿受家長控制,最終導致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有一些單親家庭或一些特殊家庭都將給這部分群體造成些許負面影響。
3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引導的內容
3.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特殊群體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未來毫無信心,所以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積極向上的理想可以使大學生積極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樹立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理想,讓理想變成現實。
3.2人格塑造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指出:“人格健全的人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征: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能有效運用智慧與能力、個體心理的和諧發展”。為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我們可以通過開設人文課程和開展多種主題教育活動,激發這部分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彌補他們其他方面的缺陷。
3.3道德教育
加強大學生特殊群體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規范,提高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與美丑的能力。公民道德教育補課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基本的道德規范做起,彌補自身發展中形成的道德缺失。
3.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可以為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培養造就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完成學生意念的轉換。比如我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工作三級體系,團體輔導、心理普查、心理問題學生跟蹤調查等環節都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構建了和諧的心理教育環境,特別是跟蹤回訪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系統,在和諧校園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4小結
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家庭各個方面都有密切聯系,所以學校、社會和家庭應形成合力,漸漸形成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共同打造新型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