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 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存在教學方式落后、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文章從教學環境,團隊組建,師生結合、理論實踐課程結合、校企結合等方面出發,提出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 培養 課程設置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拔尖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重要戰略舉措。如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
1創新型人才特征
關于創新型人才的概念闡述,眾多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有學者從知識結構和創新精神層面上理解,如吳貽春指出:“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治學方法嚴謹,對未知領域勇于探索。”也有學者從素質和能力方面闡述,如房國忠所言:“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性的學習素質和提出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自己創新性思維為基礎,創造出新的勞動成果的人才。”綜合學術界不同學者對創新型人才的理解和界定,發現創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1“+”型知識結構
根據不同的人才類型,可將人才的知識結構分為“I”型、“-”型和“+”型。其中“I”型結構是指具有較深的專業知識,但缺乏專業知識領域外的其他領域知識;“-”型結構是指對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有了解,但沒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基礎;“+”型結構是指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基礎,也有相對寬泛的知識面,且能夠有效地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發現新的知識或創造出新的成果。可見,創新型人才應該具有“+”型知識結構,即不僅專博兼具,而且能夠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突破局限,有所創新。
1.2創造性思維
能否圓滿地解決問題,作出具有創新特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是指能夠跳出思維定勢的局限,從中發現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以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是聚合性的,也可以是發散性的。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應該是集發聚合維、發散思維于一體,靈活地進行創新、構思,并借助靈感,最終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1.3較強的綜合能力
對于創新型人才而言,綜合能力主要指的是敏銳的洞察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靈活的應變力。很多創新點往往是蘊藏在普通的事物中,只有善于觀察,才能有所發現。實踐能力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古往今來,沒有哪一項創新成果不是在一次次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凝練而得出的。有關學者曾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過相關統計,發現在最初的25年,約41%的獲獎者是由于和他人合作而獲獎。到1972年,這個比例增加至79%。可見,創新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靈活的應變能力是指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靈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型人才應該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找出新的解決方法,并運用發散性思維,通過其他途徑,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修正或改進,進一步完善創新成果。
2高校在創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方法落后
我國高校的在教學方面,一貫傳承以教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也是也比較單一,多為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認真聽,并做記錄。雖然新媒體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更為形象地向同學們展示所學內容,但仍然沒有脫離“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阻礙了他們主動思考問題、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不利于他們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2重考試成績輕素質培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教育招生制度和辦學觀念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受傳統觀念和一些舊模式的影響,我國在高等教育體制創新方面仍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高考成績成為進入大學門檻的唯一憑證。進入大學后,學習成績仍然成為衡量學生優秀程度的重要依據。在此模式下,教師將重點放在給學生灌輸各種知識上,忽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很多學生為了不辜負教師和家長的期望,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應對各種考試的學習上,從而錯過了很多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質的實踐活動。高校的這種教育制度傾向,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應試能力,但缺乏創新型人才應有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2.3課程設置不合理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國家教育部門逐漸意識到高校課程設置過于專業化給創新型人才培養帶來的弊端。為此,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相應改革,增設了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環節。但這種改革尚處在初始階段,對通識教育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和深入,認為通識教育就是文科生學點科學類知識,理科生學點文學類知識,對自己專業知識以外的領域略知一二即可。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是從文科類、理工科類中各挑選幾門基礎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課,供學生選擇。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也不到位,由于專業本身的差異,理工科的教師可能還會給學生上一定數量的實踐課程,但實踐的內容往往是教學計劃中設定好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只需照老師所說去做,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文科類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形式更加單一,多以論文為主要形式。在學校的硬性要求下,學生抱著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心態去寫,而不是通過寫論文來提升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3實施“1+2+3”模式,全方位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3.1創造1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的平等性,上課方式的互動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教”和“被教”,而是處于平等地位,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發言權。教學方式從“一對多”式的單向傳授變為“多對多”式的自主交流。針對教學內容,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查閱大量相關資料,課堂上以學生發言為主,教師不斷引導和提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激發潛能。采取啟發式、探索式、推理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3.2組建2個團隊:學生團隊和教師團隊
團隊往往是創新成果的孵化器,因為團隊作出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更容易產生新的思維火花。組建學生團隊,對于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做法:學校和科研實力較強的教師為學生提供種類繁多的創新類項目或適合本科生做的相關課題,學生不分朋輩,不分專業,以興趣為基點,組建團隊,共同承擔某項目或課題,對于作出優秀成果的團隊,學校給予相應的獎勵。組建教師團隊,有利于緩解創新型教師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具體做法:挑選各學科領域內綜合實力強的教師,組成若干團隊,團隊成員以交叉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為基點,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同時負責學生團隊項目或課題的指導工作。
3.3實現3結合:教師與學生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學校與企業結合
第一,高校創建完善的本科生導師制度,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充分結合。每名導師指導5-8名學生,承擔學生的學業、就業指導、素質拓展訓練、創新能力培養等工作。導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學生可以聽取導師的建議,但不被導師的思維所禁錮。第二,改變以往以理論課為主的課程設置,加強實踐環節的設置(如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科研項目、實習等)。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并采用“七分實踐+三分理論”的課程設置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第三,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邀請企業內資深人士到高校掛職講課,為學生提供理論課堂之外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