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如何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生活回歸是廣大一線教師研究的目標.本文結合《大氣壓強》教學,淺談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現物理課堂的生活化.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新課程理念
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告訴我們,初中物理教學要注重生活因素對物理學習的影響.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 “為生活而教育”,這也充分說明了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物理教學的一線物理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教育回歸生活”這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大氣壓強》教學為例,淺談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一些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1物理源于生活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學生生活中的感知,讓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圍繞生活展開,把身邊的物理引入到課堂中去,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11新課引入源于生活
新課的引入關系到學生對整節課的信心和注意力.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如果能夠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合理有趣的導入,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使其愉快而主動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如在《大氣壓強》一節的導入時,可演示生活常見的現象:
師:這是一瓶純凈水(課前裝滿熱水),下面我把瓶蓋打開將水倒出來,并立即擰緊瓶蓋,接下來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
生:觀察
師: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瓶子變扁了.
師:是誰把瓶壓扁了?(啟發引導:瓶子周圍只有什么?)
生:空氣把瓶壓扁了.
師:大氣有壓強嗎?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物理課堂——大氣壓強.
學生通過親身感知生活中的情景來導入新課教學,既簡潔又真實自然,同時拉近了物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使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形成穩固的學習動機.
12探究過程源于生活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充滿物理.在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探究內容時盡可能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找準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最佳切入點進行探究,以拉近物理知識和學生的生活距離,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大氣壓強》一節中引入新課之后,進而要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和探究大氣壓的特點,筆者做了下面的演示實驗:
師:大氣存在壓強嗎?請同學們繼續觀察.
演示實驗1在大試管(廢舊日光燈管做的)中裝滿水,再將小試管放在大試管中,然后將整個裝置倒過來,請同學猜想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生:猜想
師演示:下面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將整個裝置倒過來).
師: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和你們的猜想一致嗎?
生:小試管在大試管中徐徐上升.
師:是誰把小試管推上去的呢?分析小試管上升過程中受到哪些力作用?
生:(對小試管進行受力分析,歸納小試管上升的原因)
師:大氣存在壓強,大氣壓強有什么特點呢?請繼續觀察.
演示實驗2將礦泉水瓶裝滿水,再把一個乒乓球放在瓶口,請同學們猜測:如果把瓶子倒過來,將會發生什么現象?乒乓球能不能堵住瓶里的水嗎?
生:猜想
師:演示(將瓶子任意方向旋轉)
生:觀察(結果乒乓球不落,水沒有流出)
師: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
師生歸納:大氣存在壓強,簡稱大氣壓.并且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大氣壓強.
通過以上貼近生活而又簡單有趣的實驗,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大氣壓知識的理解,同時體驗到物理實驗的樂趣,感受到生活處處皆物理.
接下來,在估測大氣壓值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下的探究實驗:
師: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巨大.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能否用注射器等器材來設計實驗估測大氣壓強的值.
師生:設計測大氣壓的方案
(1)啟發引導:a、實驗原理;b、需要測哪些量?c、還需要哪些器材?d、打算如何測?
(2)組內交流討論,說出想法.
(3)師生合作演示同學的設計方案
a實際操作中又遇到哪些新問題?(拉力超過了彈簧秤的量程)
b你是如何解決的?
(教師啟發引導歸納:要測大氣壓強p,根據實驗原理需要測出大氣壓作用在注射器活塞上的壓力F,根據二力平衡原理由彈簧測力計測出,為了防止拉力超過彈簧秤的量程,可以選用活塞面積更小的、容積為1ml的注射器;活塞的面積由注射器容積V除以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長度L獲得,S=V/L).
(4)計算大氣壓值的表達式:P=FL/V(學生推導).
(5)實驗時應注意什么?(空氣要排盡,活塞勻速移動時記下彈簧秤示數)
(6)確定實驗方案、分組實驗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也實踐了新課程倡導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它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實踐了新課改倡導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2物理服務于社會
學習物理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因此,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回歸到生活中去,回歸到自己熟知的現實中去,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和物理思維方式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應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感受物理的魅力.
21課堂拓展生活化
課堂拓展環節是課堂教學45分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關鍵一環,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在“大氣壓與人類生活”的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我國自制的宇航服,介紹宇航服的作用.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視野、鞏固了知識、強化了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愛國熱情,樹立科學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22反饋練習生活化
反饋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檢查鞏固環節,教師在編制習題時“要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題目的素材要盡量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大氣壓強》一節的練習中,設置這樣的生活問題:醫生拔火罐和吸盤掛鉤的原理等.
總之,教師要關注物理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生活的回歸”,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海燕返璞歸真讓科學回歸生活〔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