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淮
【摘 要】淮安被稱為運河之都,可以看出淮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淮安作為運河之都,主要的功能是漕運。在古代人們便非常重視水運,因為這種交通運輸方式在具有經濟性的同時能夠節省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古代主要的運輸方式。本文首先介紹了運河之都淮安在歷史中的地位,然后探討了其作用,希望可以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運河 淮安 歷史地位 作用
淮安被稱為運河之都是有原因的。在古代,“都”具有獨立的區域性,可以是政治決策中心,也可以是軍事指揮中心,同時還具備經濟調控中心和文化輻射中心的作用。“都”可以說是全國社會的縮影。在當今社會,淮安的工業和農業發展都有了很大的規模,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很多便利的經濟條件和人文條件。
一、大運河在淮安的歷史地位
(一)政治地理方面的地位
淮安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處于南北的要沖。淮安在古代是一個運輸漕糧的中轉站,屬于河務重鎮,同時兼具鹽務。這些優勢令淮安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關鍵地段,也因此承擔著獨特的職能。明清時期,朝廷在淮安設置了水運管理機構,可見當時淮安在這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根據史料記載,清代在淮安成立有具體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治理中心、漕糧裝運中心以及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等。根據現存的物志史料可以發現,淮安存有河道總督遺址、府衙以及清江浦豐倉遺址、淮安鈔關遺址等。這些遺址能夠充分證明在古代朝廷對淮安的重視,也證明了淮安在京杭大運河中起到的作用。
當朝廷重視一個地方之后,這個地方的政治地位必然會有所提升,淮安便是這樣。因為朝廷的重視逐漸發展了一批古鎮,這些古鎮的結構具有很明顯的特點。淮安古城是我國唯一個三座城相連的古城。這其中必須要提到清河舊縣遺址。這個地區在古代完全是淮安發展的一個縮影。清江浦原是明朝永樂年間陳暄開鑿的運河,自從開鑿之后并成為了漕運、水利、河道以及鹽運的樞紐,成為了非常聞名的商埠。清朝清江浦原移到了清江浦。現在這個地方還存留了很多的遺址,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比如諸多出名的城墻。
(二)文化方面的地位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不管是現在的城市還是古代的城市。淮安在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在古代淮安憑借自身的運河文化,成為了一個當時很重要的文化輻射中心。運河淮安段文化相當豐富,由于是南北聯系的重要城市,南北文化都在這里有所體現,并發生了融合,令其呈現出與很多城市不一樣的文化和思想。運河沿岸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文化的滋生發展提供很大的便利,當時運河沿岸的民俗文化非常繁盛。例如,在比較出名的天妃壩之側的惠濟祠,這是明清時期建立的一座寺廟,現在依然保存得比較完整。
淮安同時還具備非常成熟豐富的治水治河思想,并且在實踐中起到的作用也比較明顯。京杭大運河存在部分容易治理的地區,也存在難以治理的地區。淮安的清口,便是難以治理的區域。淮安地處江蘇,江蘇是一個自然河流比較豐富和發達的地區。自然河流對京杭大運河的影響較大,因此清口的問題便是解決自然河流給運河造成的不利影響。清口作為一個咽喉要道,處理這一問題只能夠依靠水利工程的作用,綜合使用各種技術,并且要興建關鍵工程。從我國的古代河渠類史料中可以發現,這在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當然在這一地區出現的優秀的治水治河的技術人才也比較多,如郭大昌以及郭大昌開創的鴻訊高水位的堵決技術。而主要的治水治河思想有束水攻沙以及蓄清刷黃。
二、大運河在淮安的作用
(一)運河之都淮安的漕運功能
“漕運”在《史記》中有解釋,即水運曰漕也。在很早之前,人們對于水運的重視程度就已經非常高了,因為這種運輸方式可以節省財力物力,而且不用耗費很大的力氣。我國的河流大多是呈東西走向,京杭大運河是南北匯通的,京杭大運河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東西流向的格局。我國古代的經濟中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逐漸南移,政治中心卻是逐漸北移,運河在這當中起到的作用是絕對的。運河的暢通為沿岸的城市發展創造了不少條件,淮安作為一個受益的城市,經過經濟和政治發展,它所具備的功能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幾乎可以說成為了維系京杭大運河的關鍵。
淮安成為漕運核心的城市功能并不是說自從淮安這座城市出現以來就已經具備了,而是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形成的。在早期,淮安的作用主要是軍事方面的。到了隋唐之后,國家的統一性加強政治中心開始向東向北移動,而經濟中心明顯南移。大運河開通之后便成為了南北交通的一個主要的連接干線,漕運量也因此增加了很多。這種變化其實在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初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根據史料《通典·州郡典·河南府》記載可知,淮安是京杭大運河干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淮安的轉運銜接工作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隋朝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漕運專署。
唐代的水運,從長安出發一般終點都是長江口。北宋年間運河的漕運中心一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是由于國家紛爭引起的。那時政治局面不穩定,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漕運中心的作用相對弱。河到了元代,大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個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朝廷將其改道,對于大運河的管理也日趨完善,這對于淮安的意義很大。一方面是運河的取直,淮安也因為這一原因成為了南北交界處一個適中之地;另一方面,元朝漕運管理機構開始進駐淮安。這些都為明清時期淮安在京杭大運河中所處的作用奠定了基礎。總之,淮安在大運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漕運中心,負載了很大的責任,同時也令自身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二)運河之都淮安的基礎功能之經濟調控
從相關史料可知,淮安因為處在大運河的沿岸,經濟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加之又屬于南北交界處,南來北往的商販都會在淮安停留,文化的融合、商品的交易都非常多。因此淮安具備了成為經濟調控中心的一個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由《元和郡縣志》記載的內容可以知道,在兩漢時期淮安盡管處在江淮流域,但是生產力水平并不高,當然這是在全國范圍內來看。淮安與這一環境下的其他城市相比,生產力水平還算是比較高的,因此那時也是那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到了隋朝大運河開鑿之后,淮安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獲得更大的發展,也同時獲得了朝廷的重視,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這諸多方面的原因都令淮安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據《遣唐使之船路》記載,當時新羅和日本的船只都會在淮安停泊。
宋朝的運河運輸是最為繁忙的,朝廷甚至在運河沿岸設置了榷場,而榷場的目的是控制這些城市的經濟貿易。淮安成為明清時期的經濟中心,有以下幾點原因:(1)淮安是漕運中心。淮安漕運功能在隋朝開鑿大運河之后就有所凸顯,朝廷也相當重視淮安的管理,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到淮安發展。這為淮安成為經濟調控中心奠定了人才基礎。(2)淮安是河務關鍵。淮安所處在江淮流域的大背景之下,自然河流會對運河造成不利影響,容易發生災害,因此需要治河管理人才。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在淮安設置了各類的機構。(3)淮安是鹽務重地。鹽其實在古代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經濟。漕運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鹽運。鹽務的發展進步為淮安的經濟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4)淮安的稅關所在。明朝時期,朝廷在淮安地區只是征收商稅。(5)淮安是造船業中心。這與京杭大運河的興盛具有最為直接的關系。清代淮安的經濟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發展到了頂峰,在全國范圍內都比較出名。但是在清朝后期,因為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及海運開始崛起,加之朝廷的鹽運、漕運等方面的政策有所改變,令淮安的經濟水平不再如明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那樣繁榮了。
三、結束語
城市的靈魂和活力與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底蘊有關,尤其是城市越發展就越需要文化的支撐,才能散發城市所獨具的特色。淮安便是這樣一座城市,自古以來在大運河的便利條件下成為了漕運和商務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和進步為現代人們生產生活留下了很多的寶貴財富,在今后考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些財富,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淮安市博物館.江蘇淮安天妃壩遺址發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2(5).
[2]淮安市博物館.江蘇淮安里運河明清磚工堤與碼頭發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2(5).
[3]張廷皓.淮安地區運河及相關水利遺產研究[J].中國名城,2014(1).
[4]趙明奇.運河之都淮安及其歷史地位的形成[J].江蘇地方志,2016(4).
[5]荀德麟.在清口地區首創的古代水利科技成果[J].江蘇地方志,2012(6).
[6]李倩.大運河申遺見證淮安運河之都地位寫在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N].淮安日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