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良
摘 要 分析當前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材建設在體系結構、內容以及版式規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加強教材建設規劃,完善教材編寫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教材質量量化評價機制,實行院校、部隊合作編寫、更新教材等對策。
關鍵詞 任職教育 教材建設 質量管理 量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 E296.3 文獻標識碼:A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教員備課的基本依據,也是學員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教材建設是軍隊任職教育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深化教學改革的強基固本工程,必須堅持不懈、持續推進。尤其是隨著軍隊轉型建設、裝備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聚焦實戰、靠攏部隊”,突破教材建設的瓶頸,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1當前教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材體系、結構方面
(1)不能完全滿足不同培養對象的需求。任職教育對象層次較多,不同層次的培養對象,原有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實踐經驗都不同,任職崗位對知識、能力的需求也不同,必須貼近任職崗位,貼近培養對象實際,構建適應不同培訓層次的教材體系。由于我們對培養目標缺乏深入的剖析,對培養對象將要承擔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勝任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素質把的不夠準,使得教材體系結構不太完整,導致不同層次的教材針對性不夠強,甚至不同層次的培養對象使用同一本教材。
(2)教材表現形式相對單一。任職教育堅持能力本位,重在提高任職需要的實用能力和素質,突出實踐應用,突出提高分析解決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這些都對學員的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電子教材和多媒體教材具有交互性、可移植性、開放性特點,相對紙質教材而言,能為學員的學習搭建更好的平臺,創造更好的條件,對任職教育的教學模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由于經費、人力投入限制,對信息技術研究不深等原因,電子教材和多媒體教材雖然有一定數量,但占比少;緊貼崗位實際、突出能力培養的精品訓練軟件、虛擬資源更少。
(3)與教學改革不夠統一。教材必須植根于教學改革成果,反過來服務于教學改革。無論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變革,還是“以知識傳授”到“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改革,或是以優化學科專業為目的的課程結構改革,其目標都是突出學員自學能力的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就裝備教材編寫而言,編寫人員主要的參考資料是裝備技術資料,而裝備技術資料的突出特點是結構“大”、內容“全”,必須按照教學改革的思路對技術資料進行深加工、精處理。由于有些編寫人員觀念老舊,對任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本課程教學改革的內涵理解不到位,使得在編寫教材時習慣性地沿用了技術資料的框架結構和內容展現方式,缺乏對教學改革新成果、新經驗消化吸收,更有甚者,教材總體結構、編排模式與課程改革“兩張皮”,既不利于教材建設本身,也無益于教學改革。
1.2教材內容方面
(1)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脫節。教材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工作,應依據培養對象的人才培養方案系統建設,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要做到上下傳承、前后呼應,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交叉或遺漏。而現有教材在編寫時,不同教研室、不同編寫組之間往往各自為戰,既不瞻前,也不顧后,忽略了與前續課程、后繼課程之間的聯系,造成了同一培養對象、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銜接不順暢。
(2)崗位指向性、實用性不夠強。任職教育是以崗位任職為指向的教育,具備很強的崗位指向性,其教材內容必然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崗位”,注重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對部隊建設和未來戰爭中可能面臨的問題不回避,不繞彎,確實使教材內容管用、能用。而部分教材仍然以學科為導向,過多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與崗位的有效對接。
(3)知識內容不夠準確。裝備技術狀態隨著新理論、新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提升,各種性能在使用中不斷完善,同時,部隊訓練實戰化對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部分紙質教材一經出版,很少進行內容的更新、再版,導致知識內容與崗位發展、裝備狀態、實戰訓練要求有一定差距,嚴重影響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1.3版式規范方面
由于教材編寫過程管控不到位,編、審、校環節還沒有落到實處,加之個別編寫人員存在“功利”意識,重數量、輕質量,使得部分教材版式混亂,差錯率較高。主要體現在計量單位、字母、數字等文稿書寫不統一,不符合相關國家標準、行業要求,圖表使用不規范、不美觀。
2進一步加強任職教育院校教材建設的對策
2.1加強教材建設規劃
(1)持續優化教材體系結構。要在系統梳理現有教材,摸清底數的基礎上,遵循任職教育特點、規律,充分吸納教學改革成果,依據不同對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及課程要求,結合崗位需求,構建橫向到不同層次,縱向到具體課程、知識點及表現形式的教材體系。要確保體系科學、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確保教材滿足不同層次需求,不同課程教材有效銜接與溝通,形成有機整體,避免重復、遺漏。此外,要處理好統編教材與自編教材之間的關系,防止資源浪費。
(2)明確階段建設重點。教材建設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同時推開;加之,教材體系服務于人才培養,必然要隨著任職教育的深入發展、人才培養需求的改變而不斷優化,也沒有必要將原有體系包含的內容同時建完。因此,要依據教材體系,立足教學任務需求,兼顧裝備發展趨勢、部隊轉型建設形勢,區分輕重緩急,制定階段教材建設重點,做到人力資源、保障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2.2完善教材編寫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依據教材管理過程規范,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明確教材立項、編寫、審定、出版各階段的任務、管理措施、質量標準和責、權、利。尤其要前移管理關口,重視教材立項階段的質量控制。要組織專家從教材體系結構、專業建設需求等方面對立項必要性深入研究,既要為教材編寫組理清思路,更要防止教材重復建設;還要組織主編資格審查,保證主編掌握教材編寫基本方法,了解編寫流程和編寫規范。此外,還要嚴格落實“三審三?!敝贫?,確保審查、校對不走過場,為教材質量把住“出口關”。
2.3建立教材質量量化評價機制
教材質量評價可分為定期評價和不定期評價,其中定期評價主要是組織同行專家在教材出版之前對其進行評價,結果可作為評估教材編寫質量、評選優秀教材的依據;不定期評價主要是某一課程結束時,組織該期班學員對使用的教材進行評價,為教材編修、再版提供參考。專家評價采用專家預審、編寫人員現場匯報、答辯質疑等步驟實施,而學員評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
定期評價和不定期評價都要參照評價指標量化評估。評價指標以教材體系、教材內容、教材編排和版式規范作為一級指標,下設若干二級指標,通過賦予指標相應的權重,實現量化評價過程。其中,教材體系主要是從教材立體化結構、針對性等方面進行評價;教材內容包括實用性、準確性兩個二級指標;教材編排主要評價教材結構是否符合任職規律、是否體現學員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包括結構合理性、教學方法運用、自主性等二級指標;版式規范主要從文稿書寫的規范性和差錯率兩方面進行評價。
2.4實行院校、部隊合作
院校教員對任職教育特點規律有一定認識,對理論知識理解透徹,對教材編寫方法、編寫規范把握準確,編寫經驗相對豐富,但在裝備技術狀態的更新、裝備作戰使用、裝備保障上往往缺乏第一手資料,而這恰恰是部隊一線人員的優勢,因此,院校和部隊可以在教材編寫、內容更新方面優勢互補。
3結語
教材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隨著任職教育向縱深發展、裝備建設突飛猛進、部隊訓練實戰化程度更高,院校教材建設也必須緊跟任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堅持走在緊貼裝備、面向部隊培養人才的快車道,堅持統籌發展、系統推進,逐步健全管理機制、保障機制,不斷提升建設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周道雷.任職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2] 穆亞榮.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5(18).
[3] 程新,石小青.加強武警初級指揮院校任職教育教材建設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4).
[4] 李輝,吳博.基于新一輪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工作實施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