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玲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隱性職業素養學生人才培養建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現代思想與教學方法等的沖擊,在高職進行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文章從新形勢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出發,探討了加強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模式與量化評價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隱形職業素養;培育模式;量化評價
一、新形勢下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育模式與高職學生、市場需求不相匹配
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高職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與高職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場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首先,隨著高職院校關注度不斷提升,招生規模逐漸擴大,高職院校教學基地建設、教育資源投入與師資隊伍力量與逐漸增長的學生數量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狀,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學的整體質量。相應的考試機制與系統也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導致學生職業素養意識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的難度,甚至導致高職院校培育模式無法充分貫徹和落實。其次,傳統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具有很大的差異。而高職院校興起和辦學時間不足,缺乏相應的辦學和教學經驗,導致高職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缺乏系統性、計劃性和規劃性,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需求計劃與現實生活出現差距,導致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最后,隨著就業人才市場不斷發展和調整,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當前的培育模式沒有綜合考慮到就業市場各方面的要求,導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市場經濟理念下高職學生思維活躍度發揮不夠,無法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改革和創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育最終造成高職學生就業難和企業市場職位空缺的結構性失業的尷尬局面。
(二)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缺乏科學性
高職院校發展時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相應的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導致高職學生在就業實踐的過程中職業素養培育與實踐需求不相適應。
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評價體系不健全,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整體質量,在就業競爭的過程中與相應的職業素養不匹配,甚至某些職業選擇方面欠缺部分專業素質,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育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狀態,比如專業技能好的部分高職學生缺乏一定的職業意識、道德素質與良好的就業心態,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部分學生缺乏誠實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質,在人際交往和溝通的過程中責任意識淡薄,高職院校整體的評價體系內容沒有綜合考慮到市場需求的各個層面,沒有將高職學生職業意識與行為習慣納入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體系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一般來說,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就業知識,忽視了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全面素養,導致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評價形式單一,缺乏重點性內容,沒有積極開展活動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活動與興趣造成了沖擊,他們不愿意甚至拒絕參加大量的職業素養培育活動。學校教育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無法加強與企業、社會之間的合作,導致學生自我教育和認識缺乏,發展潛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質量、高水平高職院校學生人才,這樣的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嚴重制約了高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終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加強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模式與量化評價的對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的現狀,切實積極改變和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力爭為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堅持務實本質內容,全方位、深層次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對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認識和了解,從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出發切實提升職業素養,將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活動納入教育教學的整體教學模式中,在積極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其技能傳授與培訓的方式,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從而以良好的職業態度出發,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制一套專業的教育培訓方案。其次,切實立足于市場需求,加大高職院校對就業市場的了解,引導高職院校積極與企業和用人單位合作,真正實現工學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主要是要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職業素養培養對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會就業基層培育出高技能的雙向應用型人才,從而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全面積極的服務宗旨,堅持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為高職院校探索出一條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道路。最后,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尊重高職院校學生個體的思想選擇,以思想內化為基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實踐過程中,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加強對企業規章制度的了解,從積極了解企業文化出發,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充分體會到就業社會的要求,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奠定堅實的教學基礎。
(二)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
在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基本方式,加強課外實踐活動的開發,引入一系列職業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切實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與師資隊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強課堂職業素養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教學,立足于高職院校教學內容,合理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高職學生畢業之際加入“就業指導課”相關內容的學習,引導高職學生樹立全面的職業認識,加強對自身未來就業的職業定位,促使每位同學在入校后就積極了解和關注未來就業內容,從而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好專業的基礎上,樹立明確的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目標,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觀評價自我,從而制訂未來就業計劃,為未來就業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具體實施步驟,力爭促進職業素養培育模式和內容不斷向系列化、系統化方向發展,以實踐教學為主渠道,以提升實踐能力為主陣地,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將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貫穿于高職院校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從而以培育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切實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
必須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態度,以良好的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相關職業技能的整體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個性發展特性,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通過良好的互動促進高職院校與學生之間共同制訂考核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思維,不再簡單地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而是從職業素養培育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共同評價,不斷營造公平和自由的職業環境,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工學結合模式,加大職業性師資隊伍力量的投入,促進高職院校評價體系為高職學生個人職業素質奠定發展的基礎,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就業素質培養。另一方面,考核機制不僅要注重結果評估與考核,也必須將過程教學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現,為高職院校學生制定隱性職業素養教育的反饋機制,極大程度改善和加強考核機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三、結論
總而言之,必須加強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工學結合模式,引導高職院校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職業素養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開展高職院校職業實踐活動課程,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不斷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建立健全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認識和量化評價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安洪斌,王琴.培養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途徑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
[2]蘇錦霞,龔聲武.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 以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企業家天地,2012,(02).
[3]方波.摭談高職素質教育之核心體系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02).
■ 編輯/于金苗 一、新形勢下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育模式與高職學生、市場需求不相匹配
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高職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與高職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場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首先,隨著高職院校關注度不斷提升,招生規模逐漸擴大,高職院校教學基地建設、教育資源投入與師資隊伍力量與逐漸增長的學生數量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狀,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學的整體質量。相應的考試機制與系統也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導致學生職業素養意識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的難度,甚至導致高職院校培育模式無法充分貫徹和落實。其次,傳統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具有很大的差異。而高職院校興起和辦學時間不足,缺乏相應的辦學和教學經驗,導致高職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缺乏系統性、計劃性和規劃性,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需求計劃與現實生活出現差距,導致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最后,隨著就業人才市場不斷發展和調整,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當前的培育模式沒有綜合考慮到就業市場各方面的要求,導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市場經濟理念下高職學生思維活躍度發揮不夠,無法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改革和創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育最終造成高職學生就業難和企業市場職位空缺的結構性失業的尷尬局面。
(二)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缺乏科學性
高職院校發展時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相應的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導致高職學生在就業實踐的過程中職業素養培育與實踐需求不相適應。
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評價體系不健全,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整體質量,在就業競爭的過程中與相應的職業素養不匹配,甚至某些職業選擇方面欠缺部分專業素質,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育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狀態,比如專業技能好的部分高職學生缺乏一定的職業意識、道德素質與良好的就業心態,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部分學生缺乏誠實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質,在人際交往和溝通的過程中責任意識淡薄,高職院校整體的評價體系內容沒有綜合考慮到市場需求的各個層面,沒有將高職學生職業意識與行為習慣納入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體系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一般來說,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就業知識,忽視了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全面素養,導致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評價形式單一,缺乏重點性內容,沒有積極開展活動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活動與興趣造成了沖擊,他們不愿意甚至拒絕參加大量的職業素養培育活動。學校教育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無法加強與企業、社會之間的合作,導致學生自我教育和認識缺乏,發展潛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質量、高水平高職院校學生人才,這樣的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嚴重制約了高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終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加強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模式與量化評價的對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的現狀,切實積極改變和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力爭為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堅持務實本質內容,全方位、深層次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對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認識和了解,從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出發切實提升職業素養,將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活動納入教育教學的整體教學模式中,在積極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其技能傳授與培訓的方式,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從而以良好的職業態度出發,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制一套專業的教育培訓方案。其次,切實立足于市場需求,加大高職院校對就業市場的了解,引導高職院校積極與企業和用人單位合作,真正實現工學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主要是要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職業素養培養對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會就業基層培育出高技能的雙向應用型人才,從而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全面積極的服務宗旨,堅持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為高職院校探索出一條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道路。最后,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尊重高職院校學生個體的思想選擇,以思想內化為基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實踐過程中,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加強對企業規章制度的了解,從積極了解企業文化出發,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充分體會到就業社會的要求,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奠定堅實的教學基礎。
(二)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
在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基本方式,加強課外實踐活動的開發,引入一系列職業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切實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與師資隊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強課堂職業素養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教學,立足于高職院校教學內容,合理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高職學生畢業之際加入“就業指導課”相關內容的學習,引導高職學生樹立全面的職業認識,加強對自身未來就業的職業定位,促使每位同學在入校后就積極了解和關注未來就業內容,從而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好專業的基礎上,樹立明確的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目標,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觀評價自我,從而制訂未來就業計劃,為未來就業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具體實施步驟,力爭促進職業素養培育模式和內容不斷向系列化、系統化方向發展,以實踐教學為主渠道,以提升實踐能力為主陣地,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將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貫穿于高職院校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從而以培育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切實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
必須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態度,以良好的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相關職業技能的整體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個性發展特性,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通過良好的互動促進高職院校與學生之間共同制訂考核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思維,不再簡單地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而是從職業素養培育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共同評價,不斷營造公平和自由的職業環境,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工學結合模式,加大職業性師資隊伍力量的投入,促進高職院校評價體系為高職學生個人職業素質奠定發展的基礎,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就業素質培養。另一方面,考核機制不僅要注重結果評估與考核,也必須將過程教學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現,為高職院校學生制定隱性職業素養教育的反饋機制,極大程度改善和加強考核機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三、結論
總而言之,必須加強高職院校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工學結合模式,引導高職院校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職業素養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開展高職院校職業實踐活動課程,更新培育觀念,創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建設,不斷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建立健全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認識和量化評價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安洪斌,王琴.培養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途徑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
[2]蘇錦霞,龔聲武.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 以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企業家天地,2012,(02).
[3]方波.摭談高職素質教育之核心體系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