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劉麗娜
摘 要:本文以已有的課程體系理論研究為基礎,從高校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出發,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展開調查研究,從而全面了解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認識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制訂應對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課程設置;人才培養
一、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其課程設置的載體,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指向標。因此,課程設置的合理程度將直接影響幼兒教師的教學質量。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通過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合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促使培養出來的幼兒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當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課程目標的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針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我們對2017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他們在校的學習和在幼兒園的實踐,旨在了解他們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了解他們通過學前教育課程學習獲得的能力對工作的影響,以增強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經調查分析,安康學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7屆畢業生中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滿意占14%,一般滿意占68%,不滿意占18%。
2.課程之間缺乏滲透與整合。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如教具制作、鋼琴、視唱等技能課程缺乏與藝術領域活動的相互聯系,五大領域課程只是單純分科課程而沒有相互滲透,這與幼兒園現行的五大領域相融合的主題活動不符。對于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層次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認為合理的占18%,部分合理的占68%,不合理的占14%。可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安排并不合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與整合。
3.課程體系的實施方式不合理。課程體系的實施方式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時計劃和教師的授課方式。課時的多與少能夠體現出課程的重要程度。在專業核心課程中,一般課時相對較多,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也就相應較高;但是家庭教育、科研方法這些課程的課時較少,并且考試方式以考查為主,導致學生缺乏重視。而對于教師的授課方式,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五大領域的課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比較少,五大領域課程之間缺乏整合,無法與主題活動課程相銜接。
4.課程評價體系單一化。成效評價機制沒有建立,目前評價方式采用一次考試定分數的方式,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過程及發展性評價。雖然部分教師把學生最后應得的分數分散到平時的課堂上、實踐環節上、和完成任務的質量上,并賦予相應的權重,但仍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
三、完善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建議
1.加強課程目標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一致性。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校課程目標的設置要與幼教機構的需求相適應。因此,安康學院要加強與幼教機構之間的聯系,了解幼教機構的實際需求,調整學校的課程設置,合理安排選修必修課程以及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的比重,增強課程設置的實效性。如增加舞蹈、鋼琴、繪畫、教具制作等技能課程的比重,減少一些公選課的課程比重。
2.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設置的聯系。學前教育專業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安康學院應將大學四年的課程進行重新整合,按照課程發展規律,合理分配每一學年的課程,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提升學前教育學生的綜合能力。
3.調整專業課程和公選課程的課時比例,并合理安排選修和必修課程。課時安排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時安排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安康學院要增加幼兒游戲論、環境創設、幼兒園班級管理等專業課程的課時,縮減國學經典、高等數學等公選課程的比重。要正確區分選修和必修課程,增加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等必修課程的課時比例,并將學前教育評價、民族舞和兒童文學設為必修課。
4.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合理中肯的評價對于課程教學非常必要。安康學院應該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強調過程性評價,側重于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考核方式上將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效結合起來。教師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課外實踐等,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的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李可娟.陜西高校學前教育本科課程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