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真

摘 要: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使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高的挑戰性。面對這股洪流帶來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各種問題,我們需要主動進行研究,探討在這種新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該如何開展,并給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思政教育;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92-02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化,人們的思想已經默默地發生了轉變,這種思想轉變對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加艱難的挑戰。要想與時俱進地做好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須對傳統教育做出細致的分析,并運用現代教育方式改善我國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思政教育水平。
一、全球經濟化背景下我國思政教育面對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來說有好有壞。對于我國學校的思政教育來說,經濟全球化一方面起到了推進了我國在學校思政教育方面的進步,而另一方面卻使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面對很大的挑戰性。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學校學生“三觀”的影響
網絡的存在使得我國的大多數學生視野得以開闊,知識體系得以豐富,并且對于我國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風俗人情以及文化的了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信息技術行業最發達的國家則利用網絡在西方思想政治方面的觀念對我國具有心理弱勢的學生進行引誘和思想上的顛覆,主要針對學生的思維判斷和價值傾向散布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風氣。此外,還有某些經濟和軍事發達的國家對我國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進行黑化,在詆毀我國國家性質的同時放大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些問題,通過一些不良手段將事實的真實情況進行歪曲或者對事實的負面影響進行夸大等,以達到扭曲我國學生思想價值觀的目的。這種風氣主要影響的是我國的學生和社會青年。而我國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分布中社會青年和學生居多,占據了我國大部分人口數量(如圖1)。在這種嚴重的情況下,如何對我國學生的“三觀”進行培養和堅固,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1]。
(二)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學生的國家和民主意識弱化
經濟全球化使得國家之間的交流機會增加,并且在資源的配置方面存在互補性,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日益增多。而現代社會提出的地球村觀念使得全球人類一家的觀念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這種觀念主要以全球治理理論為基礎,提出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也不是一個政府的責任,而是政府與非政府結合在一起的責任,在這其中并沒有國家的限制,使得某些國家在社會、經濟、整治等方面失去了獨立性,這種觀念的核心就是政治、經濟自由化和國家協調合作的理論。這種主要從國際生態問題、環境人口問題以及氣候問題等方面進行國際合作的觀念對我國學生的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進行模糊化,使他們忽視了每個國家之間的差異和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認識不到這種觀念并不適合全球的共同治理,存在非現實性[2]。
(三)網絡的發展促使我國挑戰傳統思政教育方式
21世紀初以來,網絡技術的重大突破使網絡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互聯網成為四大主要信息傳播媒體之一,并且超過報紙、廣播、電視三大信息傳播媒體,成為提供全球信息資源的基礎平臺。網絡具有互動性、便捷性、及時性三大特性,使得網絡技術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很大程度的改變了人類的精神層面。網絡信息的存在使得人類的知識儲備、人類的精神享受、傳統的社會環境以及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然而,我國目前的學校思政教育模式還是傳統模式,該模式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信息的高速自由化以及社會輿論的表達自由化使得我國學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滿足當下的教育要求。
二、全球經濟化背景下我國思政教育的優勢
(一)經濟全球化奠定了我國思政教育的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的革新是導致全球經濟化的主要原因,推動了各國的友好發展,各國在社會領域、政治、經濟方面都展開了積極的合作和交流,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平臺的開拓,奠定了我國思政教育的開展工作。由于全球資源的系統性配置和國家之間的共贏理念,使得我國思政教育革新工作的開展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空間得以擴大。
(二)經濟全球化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得以豐富
全球化不等于經濟化,全球化意味著在思想、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得到了延伸和擴展。科學技術的革新使得很多具有不良影響的國際問題日益嚴重,比如恐怖主義、核問題以及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沖擊了人們的思想,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得以豐富。同時,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國家之間的影響力增大,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可以得到及時的更新和改善。
(三)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平臺
由于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使得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有效運用網絡的便捷性快速傳播思政教育的內容。網絡提供的交流平臺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人們的交流,這對于學生的三觀樹立非常有利,使思政教育的對象更有針對性,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更加快捷方便。現代社會發展中,網絡起到了橋梁作用,為多方面的溝通提供了平臺和空間,這更有利于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使得思政教育的開展更加的便利。
(四)全球化提高我國的國家影響力
全球化的發展使我國的國家影響力日益提升,為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穩定的實施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我國在解決各項國際問題的時候如魚得水。國際地位的上升,加強了我國的國民自尊,加深了國民的社會主義信念,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為我國的思政教育環境打好了基礎。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開展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某些國家對我國社會青年和在校學生的思想誤導,使得一些思想存在弱點的學生“三觀”動搖,我國如何運用有效的、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來進行思政教育[3]?
(一)愛國主義觀念的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愿意為自己的祖國付出一切的意識形態。愛國主義是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的核心是國家和民族,在看待國家和個人的問題中愛國主義是最基本的行為和思想準則。在全球經濟化的沖擊下,愛國主義精神更能凝聚國家和民族。我國堅決抵制國家霸權主義,并通過適當的途徑進行抵制霸權主義的宣傳,以引領我國的社會青年和學生自覺的抵制這種行為和思想,并且使他們的愛國思想意識更加堅定,每個人都肩負著國家的榮辱,更要有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在樹立愛國主義的觀念中,必須注意民族情緒的發展。我們應該宣揚積極的民族情緒,以便于人們真正感知愛國主義精神。
(二)傳統文化的教育
一個國家的歷史是這個國家民族的精髓,國家的歷史發展中包含了各種歷史文化,這些文化經歷了時間和風霜,是我國民族文化精髓的積淀。在全球經濟化的情勢下,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髓,同時對本國文化的優良傳統銘記在心,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使我國的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了時間的考驗,是我國的精神支撐。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所以,在針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必須強調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學生的民族觀念,在充分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我國多樣性的民族文化。拉茲洛認為,“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觀念只要不互相對抗,就能是當代世界增添豐富性和活力。”所以,加強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4]。
(三)社會主義教育的加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的國家性質,在思政教育中必須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及該主義的榮辱觀念,從多角度教育中使學生理解和認識我國國家性質。學生的思政教育決定了我國的前途與命運,在思政教育中我們必須傳播這種理念,使我國的國家建設得以推動,使學生積極實行我國的國家政策和基本方針,并且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要在我國的思政教育中切實的貫徹我國的國家性質教育,使學生肩負起自身的使命,為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和斗爭,以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縱然我國在學校思政教育中存在著很大的難題與挑戰,但是也不乏機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機遇,為我國的思政教育多做貢獻,以樹立我國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姜良杰,姜鵬飛.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
[2] 周建華.淺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2,30(41).
[3] 劉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發展》[J].當代科學教育,2016,(22).
[4] 姚軍.略論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