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肅省近年來在扶貧方面開展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具體工作,有許多扶貧舉措被中央扶貧政策吸收,在精準扶貧工作還未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以前,甘肅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簡稱“雙聯”)行動有很多實踐成效。甘肅省整個扶貧工作的動態可以從其法律文件的逐步推進中反映出來,在每個扶貧法規中不斷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舉措。聯村聯戶這種扶貧模式是甘肅省首創特色,那么在新一輪精準扶貧之下,它的價值也就更加凸顯,如何在之前的基礎上把精準扶貧與雙聯無縫銜接、如何將甘肅省扶貧工作予以法治化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雙聯行動;精準扶貧;法治化;評估機制
近年來,隨著中央及各級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在理論界也隨之產生如何更加規范的進行扶貧工作的熱烈討論,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筆者認為,對扶貧工作予以法律規范是當前迫切所需解決的問題。甘肅省雖然在扶貧方面頗有成效,然而缺乏規范體制,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在分析總結扶貧經驗的基礎上,闡釋如何更好地將扶貧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以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改善民生才是當前扶貧工作出發點與落腳點。
一、甘肅省扶貧實踐
1.甘肅省扶貧實踐中的問題
“雙聯模式”堪稱甘肅省特色,甘肅的“精準扶貧”是從2015年中旬開始提出來的,在扶貧法治化研究方面是有一些,但是政策性以為居多,法律性內容幾乎空白。因此在精準扶貧作為一個大的背景的前提下,重點還是要放在精準扶貧背景之下雙聯所肩負的使命和它要煥發出的新生機,這就到了問題的核心,雙聯如何完善,使其制度化、法制化,從而在扶貧工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當我們再次把視角回歸到雙聯行動時,關于在雙聯行動中的政府參與和監管問題就不得不關注,實際上這兩個主體有重合的部分,黨委自始至終是雙聯的主導者,政府是參與者,具體到農村村委會的話,還有一個重點、熱點問題就出來了,政府的參與與基層群眾組織自治問題研究。這也是政府參與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了。
2.甘肅省扶貧實踐中的熱點
第一,行動績效,目前,關于行動績效已經被量化,主要表現在,首先,實施主體對預定行動過程的遵從,其次,從事該事項的行動效率,再次,該項行動公眾的滿意程度。結合目前筆者所觀察到的農村的實際現象,雙聯僅僅局限在給點錢、給點物,不僅沒有激發民眾脫貧致富的激情,反而大量存在靠等、靠要的這種不良心態,從而并沒有使得貧困人員真正脫貧。
第二,雙聯幫扶基金,涉及到資金問題當然是監管問題跨不過的坎了。就扶貧實踐中反映的狀況,現在這種幫扶基金很多,還有各類社會捐款,這些基金的來源、管理、支出、用途,反饋,信息公開機制怎么設計,現在都是需要我們關注和厘清的,全部設計到監管,也涉及到社會救助機制的構建問題。
第三,雙聯機制問題,當前,“雙聯”行動雖然已經建立起了考核評價機制、督查機制以及激勵機制等具體實施機制,但是這些實施機制都是通過黨的文件的形式而做出的政策層面的規定。政策跟法律比較而言,雖然具有靈活性,但是缺乏穩定性,很難維持一個長效機制的運行。
三、甘肅省扶貧實踐中的法治啟示
自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已經成為當前政府工作首要遵循之原則,我們應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然而在當前甘肅省扶貧工作中缺乏法治規范體系,使得扶貧工作的整個過程與環節之中缺乏相應的規范與約束機制,使得扶貧工作成效不明顯,甚至出現不是真扶貧、扶貧未脫貧的現實情況,因為缺少科學合理的法律規范機制,使得扶貧工作出現受阻情形,因此,必須重視扶貧工作的科學規范化工作。
首先,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扶貧評估機制。扶貧工作的進行、扶貧項目的落實固然重要,但更應當關注具體的實踐效果,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評估機制,以對扶貧工作進行效果評估,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扶貧的成效與扶貧工作中的問題,然后予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得在后續工作中能夠凸顯出對問題的針對性解決,從而更好更有效的開展扶貧工作。
其次,應當將扶貧政策轉化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律法規。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約束力,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但是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工作更應該重視法治的重要性。扶貧工作作為甘肅省政府目前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其具體工作的進行與落實就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應當對扶貧相關工作、各類政策性法律文件納入到地方立法之中,依法進行扶貧工作的各項具體環節。
再次,應當建立健全的懲戒約束機制。甘肅省在近年來的扶貧工作中成績不菲,然而仍然存在腐敗、怠政等情形,由于缺乏健全的懲戒約束機制,也促成了扶貧工作人員的懶政心理,只要不觸碰法律底線,就存在很多不辦扶貧實事的情形。因此,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建立健全的懲戒約束機制,以確保甘肅省扶貧工作人員能夠積極履行其職責、承擔其相應的義務,從而達到“扶真貧,真扶貧”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趙昌文,郭曉鳴.貧困地區扶貧模式:比較與選擇[J].中國農村觀察,2000(06).
[2]張宏.欠發達地區參與式扶貧開發模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3]王國良,李小云.參與式扶貧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78.
[4]邱忠霞,張英魁.當前中國的隱性腐敗問題及其治理[J].中州學刊,2013(08).
[5]羅江月,唐麗霞.扶貧瞄準方法與反思的國際研究成果[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6]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7]付少平,趙曉峰.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移民生計空間再塑造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作者簡介:
柳鳳艷(1993.06~),女,漢族,甘肅省臨洮縣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憲法學。
注: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精準扶貧法治化路徑探索”(項目編號:16LZUJBWYJ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