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近年來,隨著微課、慕課的應用日趨廣泛,各高校越來越重視網絡課程的建設,尤其是文化通識課程的建設,以期筑牢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當然,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學組織上的難題。
不少高校雖然開設了一定數量的網絡課程,但并未注重課程的系統性規劃,往往由校內教師自愿申報,當然有時因為部分教師的創新意識,能出現內容特別精彩的課程,但也會出現相似內容的課程重復開設的情況。加上自愿申報的絕大多數是熟悉微課制作的年輕教師,教齡較長的優秀教師的課程很少有機會搬上網絡,這對于學生們是非常可惜的,這就需要學校層面的資金和人力的支持才能完成。另外,教學互動和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保證,很多學生對網絡課程往往是三分鐘熱度,過后就只是敷衍了事了,開著視頻卻不看,只求湊夠時間完成課時,這就背離了高校建設網絡課程的初衷,而囿于空間限制,這往往是學校和教師難以對學生實施監督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重新思考網絡課程建設的思路,讓其真正發揮應有的育人功能。
首先,完善網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課程體系方面,應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貼近性和應用性,可以由各個學院申報一項以上的專業特色課程,再由學校層面審核并立項,給予一定的微課創作經費或團隊支持,從宏觀上形成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網絡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的創新方面,可以多與高校自身的優勢和品牌專業聯系起來,讓各個學院的精品課程為全校大學生所共享。特別是各地方院校,更應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歷史等特色,組織教師團隊創作精品微課網絡課程,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感受鮮明的文化特色,產生對所在地域的親近感和自豪感。
其次,創新教學模式。傳統的網絡課程只要學生觀看完整的教學視頻后就可以接受考核,與教師基本沒有互動,起不到教學實效。對此,可從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入手,網絡課程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網絡技術運用和教學視頻呈現,應充分利用互聯技術的特點,構建新型的“在線課堂”形式,形成共享、互動的網絡學習社區。可以定時開放線上討論區,在討論區學生就課程學習的有關問題隨時咨詢教師,或與同學討論,教師可以實時在線反饋答疑;也可以由教師在互動專區發起討論,學生自由發言。必要時可以將互動環節作為學生成績的加分項,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再次,增加課下活動的組織。教師要對課程有整體的規劃,不能將一切教學環節寄托于視頻教學而自己卻身處其外,教學的實效必須通過師生雙方的互動和反饋來衡量。高校網絡課程除了線上視頻教學,還可以由教師設定線下教學的環節,這樣,課程的教學就不會停留于簡單的知識描述和介紹,才能將單純的文化知識灌輸轉變為文化素養培育。如民族文化類的課程,可以由教師組織小規模的實地參觀,或是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涉及操作技能類的課程,則由教師統一課時,進行線下的實操演示,學生驗證。
最后,改進評價功能。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網絡視頻課程處于教師和學生“分離”的狀態,課程設計的題目往往由教師直接給出答案,缺乏及時有效的學業反饋系統,有的甚至沒有反饋環節,導致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不到回應。對此,可以注重創新網絡課程系統的教學評價功能,利用數據技術跟蹤、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詳細信息,注重從多種角度對學生的能力和態度進行綜合評判,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遇到的困難,進而在線下能夠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
總之,高校應組建專門的課程團隊,讓教師們更新教育理念和轉變教學思路,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的創新,形成“互聯網+”環境下具有本校特色的網絡課程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