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面對企業“用人荒”與畢業生“無工作”矛盾、企業希望“員工穩定”與畢業生“頻繁轉崗”矛盾,只有校企文化有效對接和融合才能有效解決這兩對矛盾;同時提出實現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徑:夯實校企物質文化融合基礎,創建校企文化對接體制機制,找準校企課程文化融合抓手,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文化 對接融合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40-02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存在著兩對普遍而又難以緩解的矛盾:企業“用人荒”與畢業生“無工作”矛盾、企業希望“員工穩定”與畢業生“頻繁轉崗”矛盾。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另一方面,企業需要員工穩定而員工頻繁跳槽。對最近幾年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表明,“80后”“90后”跳槽頻繁,有的甚至一個月換一個工作崗位。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畢業生從學校走到企業(社會),對企業文化不認同、不適應、不接受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社會)所表現的這種不適應,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不順、融合不通所造成的。文化是學校、企業和個人的靈魂和統帥。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學校與企業深度對接與融合,學校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也是應有之義,是破解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社會)所表現的文化不認同、不適應、不接受的有效途徑。因此,研究高職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促進校企文化互動,對校企文化整合和無縫對接具有重要意義。
一、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的必要性
高職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是高職教育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職教育要向縱深方向發展,培養的人才必須受社會和企業的歡迎,即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畢業生進入企業后,企業經過非常短的時間培訓甚至是不需要培訓都能到達到崗位的工作要求,畢業生要能用及好用。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就需要將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進去,努力實現校企文化對接,培養出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人才。一個學校好不好,關鍵看人才培養質量如何,而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是企業和社會,只有將校企文化深度對接,學生在學校就接受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優秀企業文化元素,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使高職教育在眾多教育類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是學生向社會人角色轉變的必然選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不少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知識面寬廣、專業知識扎實、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從這些方面而言,應該是能適應企業崗位的工作要求。然而,“80后”“90后”跳槽頻繁,有的甚至一個月換一個工作崗位。據調查,頻繁跳槽或辭職的原因是不能適應崗位要求或者是對崗位期待值太高,心理落差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認為畢業生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不能吃苦耐勞,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學生適應不了不被認可的感覺,自尊心受到傷害,不夠自信,難以發揮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社會),對企業文化不認同、不適應、不接受。這種對企業文化不認同、不適應、不接受往往讓畢業生和企業、同事發生各種沖突。因此,只有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深度融合,才能順利實現學生向社會人角色的自然轉變,為學生的就業及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抉擇
企業擁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義上人格的象征,才能獲得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機會。作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職教育,有效的、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離不開校企之間的文化對接與融合,因此,必須確立先進企業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地位,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企業文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文化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沉淀與建設,校企文化的有效對接,為建設一支忠于企業、熱愛企業的隊伍提前做了準備,節省新員工的培養時間及成本,從而提升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品位,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二、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的有效路徑
加強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必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引進和融入優秀企業文化??偟恼f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夯實校企物質文化融合基礎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企文化對接建設中的基礎載體,它是維系學校與企業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具有支撐、導向作用。物質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校園藍圖規劃和校園建筑上,這要求校園藍圖和規劃體現職業特色,如在校園里建立富有職業感召力的形象雕塑,櫥窗展示成功畢業生的職場歷程和奮斗故事。同時,通過引廠入校讓相關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就能夠參與生產、管理、經營,和企業實現無縫對接;加強實訓基地、實習基地、實訓室等建設,將理論和實踐、實訓、試驗等有機融合,營造良好的職業環境與氛圍,以典型工作任務(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項目實施過程)組織教學過程,達到學用結合、綜合訓練的目的。
(二)創建校企文化對接體制機制
體制是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體系;機制通常指制度機制,是從屬于制度的,指通過制度系統內部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實現其特定功能。校企文化對接的活力取決于高效合理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是否高效合理直接影響著學校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成效。體制機制具有制度文化的屬性。制度文化建設屬于校企文化對接建設中的機制建設,它是維系學校與企業文化融合不斷深入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建設一套“行(企)業、學校多元聯動”的文化整合機制。高職院校要成立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建設委員會,在各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聚集企業文化資源,發揮企業技術與人才優勢,建立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長效機制。在建立制度時應借鑒企業制度的嚴格性、規范性、創新性,借鑒企業的管理經驗及運營模式;在培養人才上要重視團隊精神、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創新精神等職業素養的養成。
(三)找準校企課程文化融合抓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抓手,課程文化是指按照社會對學生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是校企文化對接的交點和紐帶。校企應聯合開發,將文化融入課程建設。高職課程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等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要融入企業的核心文化,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使得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同時,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中的知識與技能能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實現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就要求以創新創業課程為抓手,將企業的經營觀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等很好地融入課程中,建設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與環境。以課程為抓手,實現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是一條有效路徑??傊獦嫿ㄐF笪幕瘜优c融合的立體式體系。將企業文化融入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將企業文化融入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增強學生企業適應能力;堅持協作和創新教育,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質。
(四)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臺
高職院校要主動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臺,在校企文化交流平臺搭建中占主導和主體地位。高職院校的師生要大膽地“走出去”,與企業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教師積極下企業一線實踐,只有教師具有了企業職業人的精神和相關素質,才能在人才培養中將企業的理念、文化等傳遞給學生。學??山M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專業見習、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在真正的學習中感受企業的文化及企業對職場人的要求。同時,也可以采取“請進來”的方式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臺。請企業的經理等來學校擔任兼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企業的文化和生產經營理念。請企業專家進校園,通過舉辦企業文化論壇、企業文化講堂、校企聯誼大會、企業捐贈大會、校園開放周等方式,有針對性地介紹企業價值觀、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模式等,讓學生深入領悟企業所要求的團隊協作、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也可以校企共同舉辦各種技能比賽,將競賽活動常態化。高職院校師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實踐水平和動手能力上,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可大幅度提高師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財會專業開展點鈔大賽,會展專業開展廣告設計大賽,應用英語專業開展導游英語口語大賽,游戲設計與制作專業開展網絡游戲設計大賽,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開展汽車改裝與升級大賽等。通過一系列種類繁多的大賽,讓企業員工和高職學生同臺競賽,營造出濃厚的職場氛圍,在提高師生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吸納企業核心文化,為培養企業的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高職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中,高職院校應主動引入企業文化,將校企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對接和融合,實現校園文化的企業化,逐步減少畢業生就業時對企業文化不認同、不適應、不接受現象,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具有企業文化特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羅海濱.高職校企文化融合內容的問題探究[J].教學與實踐,2016(7)
[2]王振豐.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為視角[J].學術論壇,2012(6)
[3]顏莉芝.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政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8)
[4]潘春勝,孟鐵鑫.高職校企文化融合路徑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作者簡介】陳丹丹(1982— ),女,湖北宜昌人,廣東理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古代文學研究。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