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玲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與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元化文化逐漸成為我國現階段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多元化文化正逐漸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及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并給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多元化文化時代的背景下對教育方式及觀念進行調整,形成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教育策略。
[關鍵詞] 多元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文化是多種文化進行融合與碰撞的結果,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多元文化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正常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對思想政治意識主流化及堅定化,是現階段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緊迫探討的問題,具有時代必要性及緊迫性。[1] 大學生的價值觀極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在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道路上可能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而偏離軌道。因此在多元化視域的大背景下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展開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探索出具備實踐性的教育策略。
一、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挑戰
社會思想領域逐漸呈現出道德標準多元化與利益主體多元化的趨勢,增大了在多元價值背景下個體價值取向的自主性。但是,一方面大學生的個體價值觀極易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社會閱歷及知識結構等因素的制約,自我控制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及自主選擇能力較差,使其作為價值觀接受個體價值的自主性選擇過程中面臨困境。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傳統的價值導向,使大學生對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自主認知產生動搖,大大增加了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成自身內在行為準則與價值的難度。大學生存在思想政治層面上的各種困惑及偏差,根本原因是他們缺乏政治理論的支撐。[2]
1.價值多元化對思政教育主流意識帶來挑戰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斷向多元化價值觀逐漸轉變,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推動下,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已經逐漸融入到傳統的中國社會文化中去。價值觀多元發展對思政教育帶來挑戰,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需要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現階段的意識形態領域,一些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不斷運用意識形態的滲透對我黨的積極意義及成就進行抨擊,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
2.當前文化傳播方式挑戰思政教育主動權
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虛擬網絡和新興媒體不斷涌現,為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開辟新的渠道,也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武器,與此同時,這些新興的文化也給大學生思想的形成、教育主流渠道的建立帶來了挑戰。虛擬網絡并不是單純的網絡虛擬空間,它是現實社會向虛擬空間發展延伸的結果,是社會關系、社會角色及社會利益在虛擬世界的再現。虛擬網絡的強勢來襲正迅速地改變現代大學青年的生活與交流方式,并以此形成特有的新興文化形態——虛擬網絡文化。[3] 然而網絡平臺上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甄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社會道德感知易陷入困惑、模糊或者迷茫中,不能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完全區分開來,挑戰了思政教育的主動權。
3.網絡信息豐富性和復雜性挑戰思政教育權威性
當前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文化傳播方式,對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及意識形態都形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動下,中國青年大學生獲得訊息的渠道越來越廣,這樣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大學生認知面。同時大學生通過這一渠道學習,也可能接觸到更為復雜的社會意識形態,一些不良信息通過互聯網渠道傳播給大學生,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思想政治意識形態。網絡信息豐富性和復雜性挑戰了大學思政教育的權威性。
二、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1.提升思政教育自覺性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視域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調整,進一步帶動了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健康和積極發展。但要實現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行為準則與價值觀,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自覺性,這就需要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式上進行深入改革,推動大學思政教育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的發展趨勢相結合,進而帶動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
2.將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開展德育工作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人們所需的信仰不可靠生硬灌輸進去,所需的處事態度不可粘貼上去,但個人生存所在的特定生活條件將引導人們看到或者感覺到一種事物,而不是另一種事物——所以他所在的生活條件在他的身上逐漸形成某種行為系統或者某種行為的方向。因此,要將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開展德育工作。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這一環節,并根據實際教學需求,為學生選擇優良的社會實踐平臺,建立推動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以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效率和時效性。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游覽紅色文化基地、參與志愿服務及生產勞動等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取得理想與信念的認同感,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意識。[4] 使學生深入感受現實、體驗實際生活、了解社會動向,尋求個體價值觀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高度融合。
3.將網絡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
在調整教育方式方面,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應側重改革其傳播模式,運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將網絡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帶動大學思政教育的優化轉型。將網絡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是在大學生對互聯網技術有著濃厚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興趣可有效提高大學思政教育的效率,幫助大學生運用互聯網平臺這一新途徑獲取更加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大學生的課程安排較為緊張,學習時間也相對緊湊,而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花費的時間較多,知識內容也總結得不全面,在傳播知識的效果上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已經難以適應現階段多元文化的發展。因此,要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入改革,采用內容全面的互聯網技術平臺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才能使大學生更加快捷地獲取全面的思想政治知識。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多元文化視域下對教學方法及教學觀念進行調整。大學生在開展思想政治形態學習時,學校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運用互聯網平臺等不同渠道,在多元化文化大背景下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內容進行深入調整,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化、有序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使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大學青年形成正確思想意識形態的指路燈。
參考文獻
[1]華梅.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2(10):67-68.
[2]高冠地.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承與創新[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04(03):23-25.
[3]王海軍,王妮.傳統文化視域下我國高校學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儒家文化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05(06):12-13.
[4]張健.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學理論,2013,01(25):204-205.